《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水利科学与工程》系统阐述了水利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现代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面对当今水安全情势与挑战,提出了保障我国水安全战略的若干建议。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水利科学与工程》
- 作者:张楚汉,王光谦
全书综述
全书按子学科分类编写,共十七章,包括综论;第一章:水文学——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工程水文;第二章: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与可持续利用;第三章:农田水利学——作物耗水过程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第四章:河流动力学——泥沙运动力学与流域水沙环境演变;第五章:环境水利学——河流系统的环境与生态;第六章:水旱灾害——成因机制、预测预报与风险决策;第七章:水能利用——水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第八章:海岸工程学——近岸动力过程及其工程回响;第九章:工程水力学——河渠水流特性及枢纽泄洪消能与水力调控;第十章:水工建筑学——梯级枢纽工程全生命期性能演化与安全;第十一章:水工混凝土——工程特性与多尺度力学;第十二章:岩石力学与工程——多场耦合条件下裂隙岩体非平衡演化与控制;第十三章:土力学——土的本构模型、数值方法与测评技术;第十四章:水力机械动力学——多相介质流动特性及流固相互作用与控制;第十五章:水利工程管理——建设管理过程信息化与智慧型化;第十六章:水利移民工程——综合经济、社会与管理的系统工程。
- 本书内容撰写着重围绕下列六个关键科技问题展开。
(1)变化条件下的水文、水资源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主要内容集中于第一至三章。第一章重点阐述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水文模型与预测预报方法以及工程水文学的新进展;第二章提出变化条件下水资源模型与分析方法,其中重点阐述自然与社会经济活动两者相互结合的“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型,提出了我国当前水资源形势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与关键;第三章以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粮食保障为目标,论述农作物耗水过程机理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2)河流、海岸水沙与生态环境的演变与调控。主要内容集中于第四、五、八章。第四章重点关注泥沙运动与流域水沙环境演变,涉及泥沙动力学、河流演变与工程泥沙问题;第五章阐述水动力与生态环境过程、河流生态环境模拟以及水利工程的影响与调控;第八章海岸工程学内容涵盖海岸水动力学、海岸泥沙与水环境以及海岸工程的研究进展与前沿问题。
(3)洪旱灾害成灾机理、风险评价与防御。第六章总结了我国五大涉水灾害,即江河洪水、城市洪涝、山洪土石流、沿海风暴潮与乾旱等的成灾机理、预测预报模型方法与风险控制问题。
(4)水能开发利用与风能、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调节互补。第七章重点阐述水电与风电、太阳能、海洋能发电的关键技术以及各种可再生能源之间的调节互补作用。
(5)梯级高坝水电站群长期安全高效运行。主要内容集中于第九至十四各章。第九章以河渠水流特性与高速水流为基础,重点围绕防洪、高坝泄洪消能与水力调控以及跨流域调水中的长距离输水等水力学问题阐述;第十、十一章围绕水电枢纽与高坝工程建筑的长期、安全运行目标,阐述高混凝土坝与土石坝、水工混凝土材料的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在水流、大气、环境温度以及在强震荷载作用下的回响行为与安全分析的模型方法,介绍了若干筑坝新技术与混凝土智慧型温度控制的理念与实践;第十二、十三章涵盖岩土力学与工程的研究进展与前沿问题,其中岩石力学与工程方面以岩体赋存环境、渗流与多场耦合、非连续介质力学为重点,运用非平衡力学理论解决岩石工程稳定控制问题;在土力学方面重点总结了土的本构强度理论模型以及非饱和土、冻土、土动力学前沿,叙述了土工测试技术的进展;第十四章阐述了水力机械内部流动理论,空化与多相流模型以及流固耦合作用与回响。
(6)水利工程智慧型化管理以及水利移民工程的科学化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五章重点阐述水利工程从建设到运行全过程的信息化智慧型化管理;第十六章围绕水利移民的科学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从经济学、社会学与管理学三个视角阐述水利移民工程的主要问题。本战略研究报告可供政府部门、科研管理机构在制定相关学科战略规划时参考,也可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者、工程师和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参考。
作品目录
总序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综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程与当代成就
第三节 我国水安全情势与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水利科学与工程的科学前沿与关键技术问题
第五节 水利科学与工程的前景展望
第一章 水文学———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工程水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三节 水文模型和水文预测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四节 工程水文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与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资源理论基础与发展
第三节 水资源模型与方法
第四节 我国当前水资源形势与关键科技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农田水利学———作物耗水过程与农业水资源
高效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作物耗水与节水灌溉
第三节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第四节 节水灌溉的水文及生态环境效应
第五节 粮食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河流动力学———泥沙运动力学与流域水沙环境演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泥沙运动力学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三节 河床演变学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四节 泥沙工程学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环境水利学———河流系统的水环境与生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动力与生态环境过程
第三节 河流环境与生态
第四节 水环境模拟
第五节 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水力调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旱灾害———成因机制、预测预报与风险决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江河洪水灾害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三节 城市洪涝灾害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四节 山洪土石流灾害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五节 风暴潮灾害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六节 乾旱灾害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水能利用———水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电在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作用及学科前沿问题
第三节 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和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抽水蓄能的发展与学科前沿问题
第五节 海洋能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海岸工程学———近岸动力过程及其工程回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海岸水动力学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三节 海岸泥沙运动学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四节 海岸水环境学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五节 海岸工程建筑学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工程水力学———河渠水流特性及枢纽泄洪消能与水力调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河道水流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三节 高坝水力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四节 洪水水力学特徵及其预报
第五节 长距离输水水力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水工建筑学———梯级枢纽工程全生命期性能演化
与安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工结构设计理论与数值方法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三节 混凝土温控与裂缝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科学问题
第四节 高坝抗震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科学问题
第五节 特高堆石坝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科学问题
第六节 特高拱坝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科学问题
第七节 新型筑坝技术研究进展
第八节 三维设计方法与数位技术套用
第九节 环境友好水工结构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水工混凝土———工程特性与多尺度力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工混凝土工程特性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三节 水工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及其本构特性
第四节 水工混凝土损伤与断裂特性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五节 水工混凝土的长期性能
第六节 水工混凝土多尺度特性研究进展与前沿科学问题
第七节 水工混凝土材料动力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岩石力学与工程———多场耦合条件下裂隙岩体非平衡演化与控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与赋存环境研究
第三节 岩体多尺度本构特性研究
第四节 岩体渗流与多场耦合及控制研究
第五节 岩体细观离散非连续破坏过程研究
第六节 岩体工程稳定及控制分析
第七节 大型岩体工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专家组
组 长:张楚汉 王光谦
成 员:(以拼音为序)
曹树良 曹文宣 陈 进 陈 喜 陈改新
陈文学 陈晓宏 陈永灿 程晓陶 崔 鹏
董哲仁 樊启祥 冯夏庭 傅旭东 贺德馨
胡春宏 胡黎明 金 峰 赖远明 李久生
李庆斌 李原园 林斌良 林鹏智 马吉明
卢文波 倪广恆 强茂山 任 冰 邵东国
施国庆 施鹏飞 唐洪武 王福军 王国玉
王忠静 谢 平 徐世烺 徐宗学 许唯临
杨 强 杨大文 姚仰平 余锡平 张国新
张建民 张俊华 赵成钢 郑垂勇 钟德钰
钟登华 周创兵 周建中
主审专家
陈祖煜 龚晓南 胡四一 康绍忠 李义天
林 皋 刘之平 陆佑楣 缪昌文 钱七虎
邱大洪 唐 澍 王 超 王 浩 张建云
张勇传(以拼音为序)
秘书组
胡黎明 钟德钰 魏 秀 陈 敏 武明鑫 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