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基督教(新教)1901—1920年在华传教事业的统计资料,内容丰富翔实,其範围大大超出了宗教状况。它不但是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而且是帝国主义利用教会收集我国情报的历史证明。但在客观上,作为全面了解当时中国国情的资料,它具有绝无仅有的文献资料价值。书内对我国20世纪初期各省的行政区域、面积、边界、城市人口、地势、山川、民族、语言、气候、物产资源、经济状况、交通、邮电、教育、医疗设施等以及传教史和宗教活动情况等,都进行了极其周密的调查研究,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传教的範围。因此,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基督教史非常难得的珍贵文献,更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性工具书。
基本介绍
- 书名: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
- 作者: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
- 原版名称:原<中华归主>修订版
- ISBN:9787500400073
- 页数:1664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9-1
- 开本:16
内容简介
《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是由“中华续行委办会”(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下设的“特别调查委员会”主持,由全中国各基督教差会会长和干事,以及150 多名通讯员历时三年多,对中国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详尽的实地调查后编成的一部书。主编为“特别调查委员会”干事美国传教士司德敷(Milton Theobald Stauffer)。
该书为介绍20世纪初20年中基督教在我国开展传教活动情况的珍贵资料,内容全面丰富,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及基督教在华传教史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儘管本书原出版意图是为了在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在华传教事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却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宝贵资料。
1922年,该书在上海同时出版了英文版(The 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出版)和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出版),但中文版仅为节译。19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组织人力“重新校订旧译本,补译了全书约二分之一的未译部分和删削部分,订正了改动部分,重新修订了全部译文,并增加外国传教士译名表等”(见宗怀德跋),1985年2月由北京外国语学院(今称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刷厂承印了上册,198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印製并内部发行了中、下两册。但是由于印量有限,出版时间先后等原因,今天的读者已很难买到全帙。
出于促进学术研究,抢救史料的考虑,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再次重印全书,改为上、下两册,仍为内部发行。
本书的英文版和中文版均问世于1922年,英文版题名为“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基督教占领中国》),中文版题名为《中华归主》。这部书的英、汉本不同。英文本有导言、序言、正文十四编、附录九篇、索引一篇。原汉文译本只有正文六编(把第三编分为两编。名为七编)、附录三篇。汉译本对照英文本,文字有删削和改动。这部书是了解1921年前基督教在中国活动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历史的资料。
该书为介绍20世纪初20年中基督教在我国开展传教活动情况的珍贵资料,内容全面丰富,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及基督教在华传教史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儘管本书原出版意图是为了在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在华传教事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却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宝贵资料。
1922年,该书在上海同时出版了英文版(The 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出版)和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出版),但中文版仅为节译。19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组织人力“重新校订旧译本,补译了全书约二分之一的未译部分和删削部分,订正了改动部分,重新修订了全部译文,并增加外国传教士译名表等”(见宗怀德跋),1985年2月由北京外国语学院(今称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刷厂承印了上册,198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印製并内部发行了中、下两册。但是由于印量有限,出版时间先后等原因,今天的读者已很难买到全帙。
出于促进学术研究,抢救史料的考虑,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再次重印全书,改为上、下两册,仍为内部发行。
本书的英文版和中文版均问世于1922年,英文版题名为“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基督教占领中国》),中文版题名为《中华归主》。这部书的英、汉本不同。英文本有导言、序言、正文十四编、附录九篇、索引一篇。原汉文译本只有正文六编(把第三编分为两编。名为七编)、附录三篇。汉译本对照英文本,文字有删削和改动。这部书是了解1921年前基督教在中国活动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历史的资料。
再版希言
《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是基督教(新教)1901—1920年在华传教事业的统计资料,内容丰富翔实,其範围大大超出了宗教状况。该书曾分别于1922年和1987年在国内出版。现改名为《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印再版,内部发行。
此书为当时中国基督教会(新教)的一级组织“中华续行委办会”出于传教及摸底等目的执行的一次对全中国的基督教发展状况的调查。调查年限是1900-1920年,调查开始于1918年,整理成书问世在1922年,当时中英文同时出版,中文书名为《中华归主》,但其内容只节译了英文版的一半。80年代中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为了学术研究需要,组织人员重新翻译英文版全书,并斥资印刷少量。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的中下卷,并将宗教所自印的上卷包装配套,着作权页写“内部发行”。当时三卷总计1760千字,标準16开。这本书不但是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而且是研究当时中国基督教传教状况的最全面的资料。迄今为作止,作为全面了解当时中国国情的资料,它具有绝无仅有的文献资料价值。当时印量有限,早已售完难寻,虽一直有广泛的需求,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重印。
书内对我国20世纪初期各省的行政区域、面积、边界、城市人口、地势、山川、民族、语言、气候、物产资源、经济状况、交通、邮电、教育、医疗设施等以及传教史和宗教活动情况等,都进行了极其周密的调查研究,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传教的範围。因此,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基督教史非常难得的珍贵文献,更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性工具书。原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地图320幅,其他图表125幅,图表多为手绘。由于当时的印刷工艺,有些图表不是很清楚。这次重印,译者修订了原版中存在的一些错漏;内容经过重新编排、校对,印刷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全书16开精装,分上下两册。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学术研究资料重印,“内部发行”。
此书为当时中国基督教会(新教)的一级组织“中华续行委办会”出于传教及摸底等目的执行的一次对全中国的基督教发展状况的调查。调查年限是1900-1920年,调查开始于1918年,整理成书问世在1922年,当时中英文同时出版,中文书名为《中华归主》,但其内容只节译了英文版的一半。80年代中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为了学术研究需要,组织人员重新翻译英文版全书,并斥资印刷少量。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的中下卷,并将宗教所自印的上卷包装配套,着作权页写“内部发行”。当时三卷总计1760千字,标準16开。这本书不但是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而且是研究当时中国基督教传教状况的最全面的资料。迄今为作止,作为全面了解当时中国国情的资料,它具有绝无仅有的文献资料价值。当时印量有限,早已售完难寻,虽一直有广泛的需求,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重印。
书内对我国20世纪初期各省的行政区域、面积、边界、城市人口、地势、山川、民族、语言、气候、物产资源、经济状况、交通、邮电、教育、医疗设施等以及传教史和宗教活动情况等,都进行了极其周密的调查研究,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传教的範围。因此,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基督教史非常难得的珍贵文献,更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性工具书。原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地图320幅,其他图表125幅,图表多为手绘。由于当时的印刷工艺,有些图表不是很清楚。这次重印,译者修订了原版中存在的一些错漏;内容经过重新编排、校对,印刷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全书16开精装,分上下两册。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学术研究资料重印,“内部发行”。
书籍目录
上卷
出版说明高望之(1)
汉译本新版序言荣孟源(1)
宣教会工作的定义(1)
导言(1)
序言(9)
译名释要(21)
基督教宗派名称释要(24)
中国基督教差会机关名称释要(25)
第一章调查工作的一般背景(36)
第一节中国的地理与政治区域(36)
第二节中国的语言区域和语言的发展(52)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61)
第四节中国的交通(71)
第五节中国人民经济生活的变化(87)
第六节正在健全的工厂制度(102)
第七节基督教以外的中国宗教(107)
第二章近二十年来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改革与进步(1900—1920)(120)
第一节教会周围环境的变化(121)
第二节教会地位的改变与进步(125)
第三节教会範围的扩大(125)
第四节教会人才的增长(128)
第五节教会生活的变化与进步(131)
第六节教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135)
第七节合作事业的发展(137)
第八节睦谊感情的增长(137)
第九节教会重点事业的变化(139)
第三章各省基督教事业概况(144)
第一节安徽(皖)(148)
第二节浙江(浙)(167)
第三节直隶(直)(河北省)(187)
第四节福建(闽)(217)
第五节河南(豫)(237)
第六节湖南(湘)(263)
第七节湖北(鄂)(289)
第八节甘肃(甘)(318)
第九节江西(赣)(333)
第十节江苏(苏)(360)
第十一节广西(桂)(397)
第十二节广东(粤)(419)
第十三节贵州(黔)(465)
第十四节山西(晋)(485)
第十五节山东(鲁)(509)
第十六节陕西(秦)(544)
第十七节四川(蜀)(567)
第十八节云南(滇)(597)
第十九节东北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621)
第四章特别行政区与无基督教工作地区(647)
第一节西南各省(647)
第二节甘肃省的广大未开闢地区(649)
第三节内外蒙古(656)
第四节新疆(677)
第五节川边(681)
第六节青海(683)
第七节西藏(685)
第五章各省宣教事业的比较(698)
第一节宣教师驻在地建立的先后次序(698)
第二节宣教师驻在地的基督教事业(704)
第六章各大宣教会宣教地及宣教事业的比较(782)
第一节宣教地(783)
第二节差会总堂历史(784)
第三节外国职员(789)
第四节中国职员(798)
第五节基督教教育(817)
第六节学校及医院方面的协作事业(839)
第七节宣教会公务所(844)
第八节宣教地(845)
下卷
第七章大宗派宣教地及工作之比较(849)
第一节导言(849)
第二节大宗派宣教地(853)
第三节概论(866)
第八章各国宣教师宣教工作的比较(884)
第九章特殊阶层中的基督教事业(892)
第一节中国西南部的土着民族(892)
第二节傣族中的基督教事业(896)
第三节客家人中的基督教事业(900)
第四节中国穆斯林中的基督教工作(907)
第五节海外华侨中的基督教工作(917)
第六节中国国立学校学生与基督教(931)
第七节中国的盲人(939)
第八节华南船上居民中的宣教事业(947)
第九节邮电职工中的宣教事业(948)
第十节人力车夫中的基督教事业(950)
第十一节中国青少年中的基督教工作(952)
第十二节中国基督教青年会(958)
第十三节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971)
第十四节司徒布道基金(976)
第十五节在华外籍人员中的宗教工作(979)
第十六节本章译注(982)
第十章中国教会(991)
第一节会社教堂(991)
第二节自立的中国教会(995)
第三节中国教牧现状(999)
第四节基督教在大城市中的事业(1013)
第五节中国教会的宣教活动(1016)
第六节教会、学校和家庭中的宗教教育(1029)
第七节夏令会(1045)
第八节中国的娼妓问题(1047)
第九节中国的酒害问题(1051)
第十节本章译注(1055)
第十一章教育事业(1057)
第一节国立学校教育现状(1058)
第二节中国基督教教育(1071)
第三节关于中国中学的资料和评论(1078)
第四节师範学校和师资训练班(1096)
第五节圣经学校(1108)
第六节神学教育(1124)
第七节中国教会大学(1129)
第八节农业宣教会(1134)
第九节教会学校的职业教育(1142)
第十节中国现代医药教育(1144)
第十一节宣教师华语学校(1150)
第十二节外国儿童学校(1153)
第十二章医药事业(1160)
第一节教会医院的科学效率(各宣教会比较)(1160)
第二节教会医院科学效率研究的摘要(各省比较)(1174)
第三节中国的卫生教育(1176)
第四节中国结核病的一些情况(1181)
第五节中国的麻风病(1188)
第六节非法贩毒(1191)
第七节罗氏医社的活动(1195)
第八节在华宣教师家庭健康情况——摘要(1199)
第十三章基督教文字事业(1203)
第一节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调查(1203)
第二节基督教中文书籍的实际需要(1210)
第三节基督教文字事业的出版和发行机构(1227)
第四节中国的《圣经》翻译和发行工作(1236)
第五节推销宗教书籍的活动(1246)
第六节白话文宗教报刊(1248)
第七节报纸和报纸布道(1251)
第八节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文字事业(1254)
第十四章罗马天主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1258)
第一节罗马天主教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1258)
第二节中国的俄罗斯正教会(1275)
附录一各省基督教事业统计表(1281)
附录二邮政地图(1415)
附录三罗马天主教会中外神甫驻在地(1431)
附录四每一万人口中国立国小学生平均数(1447)
附录五宣教师驻在地建立年表等(1461)
宣教师驻在地建立年表(1462)
五年内拟建立的总堂(1919—1924)(1476)
教会中学分布表(1479)
教会医院分布表(1487)
五年内拟建的教会医院(1919—1924)(1493)
附录六睦谊协约宣言(1495)
宣言(1496)
睦谊协约宣言的採纳(1500)
附录七中国城市人口估计表(1507)
附录八中国基督教宣教会1920年统计资料(1513)
附录九基督教在印度支那(1575)
外国宣教师译名表(英—汉)(1584)
外国宣教师译名表(汉—英)(1599)
专有名词译名表(英—汉)(1614)
专有名词译名表(汉—英)(1634)
中国基督教差会机关名称表(中文译名—英文简称)(1654)
跋宗怀德(1660)
译后记文庸(1661)
重印后记文庸(1663)
出版说明高望之(1)
汉译本新版序言荣孟源(1)
宣教会工作的定义(1)
导言(1)
序言(9)
译名释要(21)
基督教宗派名称释要(24)
中国基督教差会机关名称释要(25)
第一章调查工作的一般背景(36)
第一节中国的地理与政治区域(36)
第二节中国的语言区域和语言的发展(52)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61)
第四节中国的交通(71)
第五节中国人民经济生活的变化(87)
第六节正在健全的工厂制度(102)
第七节基督教以外的中国宗教(107)
第二章近二十年来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改革与进步(1900—1920)(120)
第一节教会周围环境的变化(121)
第二节教会地位的改变与进步(125)
第三节教会範围的扩大(125)
第四节教会人才的增长(128)
第五节教会生活的变化与进步(131)
第六节教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135)
第七节合作事业的发展(137)
第八节睦谊感情的增长(137)
第九节教会重点事业的变化(139)
第三章各省基督教事业概况(144)
第一节安徽(皖)(148)
第二节浙江(浙)(167)
第三节直隶(直)(河北省)(187)
第四节福建(闽)(217)
第五节河南(豫)(237)
第六节湖南(湘)(263)
第七节湖北(鄂)(289)
第八节甘肃(甘)(318)
第九节江西(赣)(333)
第十节江苏(苏)(360)
第十一节广西(桂)(397)
第十二节广东(粤)(419)
第十三节贵州(黔)(465)
第十四节山西(晋)(485)
第十五节山东(鲁)(509)
第十六节陕西(秦)(544)
第十七节四川(蜀)(567)
第十八节云南(滇)(597)
第十九节东北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621)
第四章特别行政区与无基督教工作地区(647)
第一节西南各省(647)
第二节甘肃省的广大未开闢地区(649)
第三节内外蒙古(656)
第四节新疆(677)
第五节川边(681)
第六节青海(683)
第七节西藏(685)
第五章各省宣教事业的比较(698)
第一节宣教师驻在地建立的先后次序(698)
第二节宣教师驻在地的基督教事业(704)
第六章各大宣教会宣教地及宣教事业的比较(782)
第一节宣教地(783)
第二节差会总堂历史(784)
第三节外国职员(789)
第四节中国职员(798)
第五节基督教教育(817)
第六节学校及医院方面的协作事业(839)
第七节宣教会公务所(844)
第八节宣教地(845)
下卷
第七章大宗派宣教地及工作之比较(849)
第一节导言(849)
第二节大宗派宣教地(853)
第三节概论(866)
第八章各国宣教师宣教工作的比较(884)
第九章特殊阶层中的基督教事业(892)
第一节中国西南部的土着民族(892)
第二节傣族中的基督教事业(896)
第三节客家人中的基督教事业(900)
第四节中国穆斯林中的基督教工作(907)
第五节海外华侨中的基督教工作(917)
第六节中国国立学校学生与基督教(931)
第七节中国的盲人(939)
第八节华南船上居民中的宣教事业(947)
第九节邮电职工中的宣教事业(948)
第十节人力车夫中的基督教事业(950)
第十一节中国青少年中的基督教工作(952)
第十二节中国基督教青年会(958)
第十三节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971)
第十四节司徒布道基金(976)
第十五节在华外籍人员中的宗教工作(979)
第十六节本章译注(982)
第十章中国教会(991)
第一节会社教堂(991)
第二节自立的中国教会(995)
第三节中国教牧现状(999)
第四节基督教在大城市中的事业(1013)
第五节中国教会的宣教活动(1016)
第六节教会、学校和家庭中的宗教教育(1029)
第七节夏令会(1045)
第八节中国的娼妓问题(1047)
第九节中国的酒害问题(1051)
第十节本章译注(1055)
第十一章教育事业(1057)
第一节国立学校教育现状(1058)
第二节中国基督教教育(1071)
第三节关于中国中学的资料和评论(1078)
第四节师範学校和师资训练班(1096)
第五节圣经学校(1108)
第六节神学教育(1124)
第七节中国教会大学(1129)
第八节农业宣教会(1134)
第九节教会学校的职业教育(1142)
第十节中国现代医药教育(1144)
第十一节宣教师华语学校(1150)
第十二节外国儿童学校(1153)
第十二章医药事业(1160)
第一节教会医院的科学效率(各宣教会比较)(1160)
第二节教会医院科学效率研究的摘要(各省比较)(1174)
第三节中国的卫生教育(1176)
第四节中国结核病的一些情况(1181)
第五节中国的麻风病(1188)
第六节非法贩毒(1191)
第七节罗氏医社的活动(1195)
第八节在华宣教师家庭健康情况——摘要(1199)
第十三章基督教文字事业(1203)
第一节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调查(1203)
第二节基督教中文书籍的实际需要(1210)
第三节基督教文字事业的出版和发行机构(1227)
第四节中国的《圣经》翻译和发行工作(1236)
第五节推销宗教书籍的活动(1246)
第六节白话文宗教报刊(1248)
第七节报纸和报纸布道(1251)
第八节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文字事业(1254)
第十四章罗马天主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1258)
第一节罗马天主教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1258)
第二节中国的俄罗斯正教会(1275)
附录一各省基督教事业统计表(1281)
附录二邮政地图(1415)
附录三罗马天主教会中外神甫驻在地(1431)
附录四每一万人口中国立国小学生平均数(1447)
附录五宣教师驻在地建立年表等(1461)
宣教师驻在地建立年表(1462)
五年内拟建立的总堂(1919—1924)(1476)
教会中学分布表(1479)
教会医院分布表(1487)
五年内拟建的教会医院(1919—1924)(1493)
附录六睦谊协约宣言(1495)
宣言(1496)
睦谊协约宣言的採纳(1500)
附录七中国城市人口估计表(1507)
附录八中国基督教宣教会1920年统计资料(1513)
附录九基督教在印度支那(1575)
外国宣教师译名表(英—汉)(1584)
外国宣教师译名表(汉—英)(1599)
专有名词译名表(英—汉)(1614)
专有名词译名表(汉—英)(1634)
中国基督教差会机关名称表(中文译名—英文简称)(1654)
跋宗怀德(1660)
译后记文庸(1661)
重印后记文庸(1663)
重印后记
《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的中文全译本于198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印行,当时我深感惶恐,因为当时我手中的有关资料早已于“文革”中付之一炬,各图书馆中的有关资料尚未完全开放,查阅困难,仅凭个人已经荒疏了30多年的有限的基督教知识承担这项重任,先天既不足,后天又失调,实在感到力不从心。付印时,我在“译后记”里说:译文肯定有不少失误,“愿在有生之年纠正这次翻译中的缺点和错误”。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在这不算短的20年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陆续收到了许多对本译本的反应:有鼓励,有批评,有质疑,有纠正,有商榷,有建议;有信徒,有非信徒,有国内的(包括港、台),有国外的,有专家学者,有一般读者;有专业方面的,有资料方面的,有文字方面的,有印製方面的等等,我把这些宝贵的指教都分别注录在手头的译本上供修订之用。这些信息使我既感到鼓舞与欣慰,又感到惭愧与鞭策,更产生了一种“负债感”——渴望兑现当初“愿在有生之年纠正这次翻译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承诺。此外还有一个始料未及的情况:由于本书篇幅较大,我们决定分册印製,上册由北京外国语学院(今称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刷厂承印,1985年2月印成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将一部分书分赠给有关研究单位或个人,没有销售。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中、下册于198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印製并内部发行,宗教所没有像上册那样分赠。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本书难以配套的问题:有了上册的读者或单位不知道或不愿意购买中、下册,而买到中、下册的读者或单位却找不到上册,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不少朋友托我寻找上册,我则爱莫能助了。
鑒于上述情况,近十几年来我为出版本书的修订版曾四处求助,都苦于找不到出版经费而望洋兴叹。直到2006年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关同志认为本书对学术研究有重要史料价值,出于促进学术研究,抢救史料的考虑,愿意重印,这当然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于是我提出对本书做些力所能及的“修补”——“修补”不是“修订”,修订是全面的,“修补”只是局部的。
一、改换书名:本书的英文名称TheChristianOccupationOfChina可直译为《基督教占领中国》,这个书名明显地具有强烈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色彩,中文版书名《中华归主》淡化了英文书名的侵略色彩,也更符合本书的内容及当时编辑的初衷。“归”字通“皈”,即“归依”,原来是个佛教名词,是指宗教信仰的归依、归顺,但具体使用到基督教事业方面来则仍然是一个引人反感的名词。所以我们把原标题《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稍作修改作为重印版的书名,因为这样更能文题相符。
二、改正几个“用词不当”的名词:最典型的是(基督教)“势力”。查“势力”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文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辞源》的释文是“权力、威力”。它本是一个中性名词,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它来组成一些贬义词组,如“恶势力”、“反动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等,一提“势力”二字,人们会立刻联想到它是个贬义词。而且本书中的(Christian)Occupation、(Christian)Forces实际是指(基督教)事业或工作,所以我们都改译成(基督教)“事业”,以避免误解。
三、改正译错的传教士的中文名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历史系的特木勒教授。我在1987年的全译本“译后记”里曾提到:来华传教士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中文名字,即使是译音,也是固定的中文写法,忽略这一点而另译一个名字是容易出错的。所以1987年的全译本中的传教士中文名字都是以1922年的节译本为根据。特木勒教授发现我们把曾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的传教士JamesGilmour错译成“葛雅各”(节译本中的译音),于是撰文研究其中文名字及笔名,根据可靠的档案资料考证出JamesGilmour的正式中文名字是“景雅各”。在特木勒教授的启发下,我们又查了些资料,先后发现GeorgeClayton(克莱顿)还有一个中文名字“雷振华”,JMPlanchet(普朗什)的中文名字是“包士杰”。在此,我们再一次向特木勒教授表示感谢,并希望有关方家、读者能在这方面给我们更多的帮助与指教,纠正本书中的错误,以免自误误人。
四、本书的“附录一、五”中有许多外国差会的英文名缩写,1987年的全译本没有译成中文,读者反映使用不便,此次重印都改成了中文译名。
五、本书是一本调查报告,以统计数据为主,用数据说明问题,特别是“附录一、八”几乎全是数据。1987年出版时,我们感到版面不大,密密麻麻,排版、校对都相当困难,只好採用照相、扫描等办法,但使用的英文版蓝本字型也很小,有些数据本来就没印清楚。这次重版,对书中表格都重做重排了,比原先清晰许多,但仍有部分图表只能在1987年版基础上照相、扫描。儘管我们尽力校对,错误仍肯定不少,望读者引用时多加小心。
六、本书1987年全译本分上、中、下三册,读者反映使用不便,所以与出版社商议,重印本改为上、下两卷。
此次重印使我能在耄耋之年有机会对本书1987年版全译本中的部分失误做了改正,了却我的一大夙愿,快慰之情难以言表。在此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有关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能否还有这种良机,就不敢再有奢望了!
鑒于上述情况,近十几年来我为出版本书的修订版曾四处求助,都苦于找不到出版经费而望洋兴叹。直到2006年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关同志认为本书对学术研究有重要史料价值,出于促进学术研究,抢救史料的考虑,愿意重印,这当然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于是我提出对本书做些力所能及的“修补”——“修补”不是“修订”,修订是全面的,“修补”只是局部的。
一、改换书名:本书的英文名称TheChristianOccupationOfChina可直译为《基督教占领中国》,这个书名明显地具有强烈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色彩,中文版书名《中华归主》淡化了英文书名的侵略色彩,也更符合本书的内容及当时编辑的初衷。“归”字通“皈”,即“归依”,原来是个佛教名词,是指宗教信仰的归依、归顺,但具体使用到基督教事业方面来则仍然是一个引人反感的名词。所以我们把原标题《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稍作修改作为重印版的书名,因为这样更能文题相符。
二、改正几个“用词不当”的名词:最典型的是(基督教)“势力”。查“势力”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文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辞源》的释文是“权力、威力”。它本是一个中性名词,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它来组成一些贬义词组,如“恶势力”、“反动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等,一提“势力”二字,人们会立刻联想到它是个贬义词。而且本书中的(Christian)Occupation、(Christian)Forces实际是指(基督教)事业或工作,所以我们都改译成(基督教)“事业”,以避免误解。
三、改正译错的传教士的中文名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历史系的特木勒教授。我在1987年的全译本“译后记”里曾提到:来华传教士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中文名字,即使是译音,也是固定的中文写法,忽略这一点而另译一个名字是容易出错的。所以1987年的全译本中的传教士中文名字都是以1922年的节译本为根据。特木勒教授发现我们把曾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的传教士JamesGilmour错译成“葛雅各”(节译本中的译音),于是撰文研究其中文名字及笔名,根据可靠的档案资料考证出JamesGilmour的正式中文名字是“景雅各”。在特木勒教授的启发下,我们又查了些资料,先后发现GeorgeClayton(克莱顿)还有一个中文名字“雷振华”,JMPlanchet(普朗什)的中文名字是“包士杰”。在此,我们再一次向特木勒教授表示感谢,并希望有关方家、读者能在这方面给我们更多的帮助与指教,纠正本书中的错误,以免自误误人。
四、本书的“附录一、五”中有许多外国差会的英文名缩写,1987年的全译本没有译成中文,读者反映使用不便,此次重印都改成了中文译名。
五、本书是一本调查报告,以统计数据为主,用数据说明问题,特别是“附录一、八”几乎全是数据。1987年出版时,我们感到版面不大,密密麻麻,排版、校对都相当困难,只好採用照相、扫描等办法,但使用的英文版蓝本字型也很小,有些数据本来就没印清楚。这次重版,对书中表格都重做重排了,比原先清晰许多,但仍有部分图表只能在1987年版基础上照相、扫描。儘管我们尽力校对,错误仍肯定不少,望读者引用时多加小心。
六、本书1987年全译本分上、中、下三册,读者反映使用不便,所以与出版社商议,重印本改为上、下两卷。
此次重印使我能在耄耋之年有机会对本书1987年版全译本中的部分失误做了改正,了却我的一大夙愿,快慰之情难以言表。在此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有关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能否还有这种良机,就不敢再有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