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城镇化模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徵的模式化归纳、总结。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与自然发展环境、发展阶段等都有很大差异,在城镇化的时间中,许多地方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走出了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城镇化模式
- 外文名:China urbanization pattern
- 定义:特定模式
- 发展:中国发展趋势
基本分类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中主要存在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城市发展模式和中小城市发展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实践中,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城镇发展模式。
1、小城镇发展模式。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城乡分割体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第二,小城镇发展战略忽视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小城镇发展战略忽略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第四,小城镇发展战略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2、大城市发展模式。
开发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大城市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第二,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向集中化阶段转变;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已开发国家。因此,虽然政府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但是实践中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最快。
3、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託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
近些年,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例如天津模式、成都模式、广东模式以及江苏模式和浙江模式。从共同性来看,主要是: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地向集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
典型模式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与自然发展环境、发展阶段等都有很大差异,在城镇化的时间中,许多地方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走出了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城镇化“模式”:
计画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计画经济的产物,其城镇化的原动力来自于国家计画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建设;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资源开发所引起的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以及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推动。攀枝花、大庆、鞍山、东营、克拉玛依等许多城市的兴起是典型案例。
商品经济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也即“苏南模式”
这是一种通过乡村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大大积累了地方经济的基础,有效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布局分散、投资效率低等问题。
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也即“温州模式”
在由计画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通过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批发零售商业来推动农村工业化,并且以此带动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进入20实际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全球资本与产业的转移,部分地区积极把握机遇、大力推动资本结构转型,进入了吸引外资的高潮期,以外向型经济园区为主体的空间成为集聚人口与产业、推动城镇化的有力载体。
以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的成都模式
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鈎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另外再配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以宅基地换房集中居住的天津模式
天津的小城镇发展主要又分为四种子类型:整体推进型、都市扩散型、开发拓展型和“三集中”型。其主要做法为乡镇政府主导的“以宅基地换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地区产业,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将农民的集中居住与城镇化、产业化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