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以中国着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协第一任主席李四光先生名字命名,旨在通过整合校内外相关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培养一批“品格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善于探索、勇于争先的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创新型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
- 英文名:School of Lisiguang
- 所属地区:武汉
- 现任院长:殷坤龙
学院名称
“李四光学院”以中国着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协第一任主席李四光先生名字命名。


青春誓言
青春誓言
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自立自强;
大气做人,灵气做事;和谐互助,自由飞翔;勤奋学习,誓做栋樑。
引导词
在这神圣的时刻,
在这庄严的殿堂,
用青春作证,让梦想辉煌。
选择了大海,就去乘风破浪。
选择了蓝天,就去展翅翱翔。
我以青春的名义承诺:
“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自立自强;
大气做人,灵气做事;和谐互助,自由飞翔;勤奋学习,誓做栋樑。”
成立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地球科学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同指导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携手,于2012年4月12日在北京签约成立了“C科教战略联盟”。 C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英文缩写:CAS)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文缩写:CUG)的英文首字母,採用“C”的展现方式,寓意实现各方合作的倍增效应。
2012年6月,根据“C科教战略联盟”协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组建李四光学院等二级机构的通知》(地大发【2012】26号)档案,李四光学院正式组建,挂*学校教务处。
教学模式
李四光学院以中国着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协第一任主席李四光先生名字命名,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建。旨在通过整合校内外相关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表达、崇尚学术、勇于探索的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知识发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地球科学菁英班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分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副校长、相关科研院所副所长担任副组长,参与“科教结合,协同培养”工作的相关学院、部门和科研院所负责人担任组员。“地球科学菁英班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确定菁英班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案,指导菁英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解决菁英班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李四光学院负责“地球科学菁英班”的招生、学生事务管理以及与中科院所的联合培养工作;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分别负责“地球科学菁英班(地质学、地球化学方向)和地球科学菁英班(地球物理、遥感方向)的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践。
招生计画
李四光学院地球科学菁英班年度招生计画为60人,纳入学校本科招生总计画,由学校学生工作处招生注册办公室按照教育部、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当年的《招生章程》执行招生录取工作。
地球科学菁英班入校时不区分专业方向,一年级上学期统一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一年级下学期初,学院将根据学生一年级上学期平均学分绩点排序,结合学生本人专业意愿,划分为地球科学菁英班(地质学、地球化学方向)和地球科学菁英班(地球物理、遥感方向)。
李四光学院将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验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验田,协同创新的示範体,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温馨家园。学校全力整合校内外相关优质教学科研资源,聘请校内外优秀的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一批富有活力、有思想、具自主意识、自学能力与国际化视野的学生,教学相长,学研结合,师生共同探究自然奥秘、社会规律,实现知识发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地图信息
地址: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东区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