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职业棋手等级分,是反映中国职业棋手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于1995年1月1日起开始试行,两年后于1997年1月1日正式施行,是中国职业围棋继实行段位制后又一项意义深远的创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围棋职业棋手等级分
- 外文名:Chinese go occupation chess player rating
- 试行时间:1995年1月1日
- 作用:反映中国职业棋手水平
等级分简介
目前的等级分每隔4个月公布一次,每次等级分计算的截止日分别为每年的4月30日、8月31日与12月31日。等级分是中国棋院确定棋手参赛资格的一项重要依据,许多重大的国际、国内赛事中,等级分位于前列者可得到免参加预选赛、被确定为种子选手等优惠。
2013年,中国棋院将等级分由以往四个月一公布改为每月公布,截止日为每月最后一天。
等级分历程
中国围棋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项革命性措施是1964年实行段位制,第一批获得段位的棋手共43名,从初段至五段,最高为五段。1982年国家体委正式颁布《围棋棋手段位标準》,同时公布了我国第一批高段棋手,包括我国最早获得九段段位的三名棋手:陈祖德、聂卫平、吴淞笙。但段位作为一种只升不降,一旦获得就终身拥有的荣誉称号,随着围棋运动不断发展,已经比较突出地显露了它的局限性。
等级分作为棋手比赛成绩的数学化指标,具有一定科学性。它是根据棋手一段时间内比赛成绩的好坏确定升降的。因此,等级分能够及时地反映棋手的即时实力水平,也适应了围棋发展的需要。等级分反映的是棋手的即时实力水平,围棋段位是棋手获得的段位等级称号,二者对全面衡量棋手的实力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围棋等级分暂不与升段与否挂鈎。
等级分制从1995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为试行期。在试行期内,对国家体委指定的比赛都进行了计分并公布。等级分启动阶段,原则上按棋手段位一次性确定各自的等级分。具体标準为:九段2560分、八段2520分、七段2480分、六段2440分、五段2400分、四段2360分、三段2320分、二段2280分、初段2240分。对有过特殊贡献的个别棋手适当加分。如聂卫平九段和马晓春九段因在国际、国内比赛上都有突出成绩,他俩的等级分比其他九段棋手高出40分,以2600分同列榜首。
等级分最初由国家体委于每年的1月1日和7月1日各公布一次,1999年起,改为现行的每4个月公布一次。等级分制度在中国围棋10余年的发展当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对中国职业棋手的促进方面,更客观的反映了职业棋手当下的实力,为不同层次的棋手们提供了与其水平相符的参赛权利,从而较好地推动了中国围棋的发展。
等级分计算
在1995年1月1日依照段位确定各棋手的初始等级分后,等级分就开始根据以下方法计算:
R=K·(W-We)
R为等级分的变动值,正值为升,负值为降。
W为实得局分。
局分计算:胜一局得一分,负一局得0分,和一局得0.5分。凡未曾对局而得到的局分,一律不得记入实得局分之内。
We为预期局分。
K为换算係数,取10。
根据赛制不同,预期局分计算方法略有差异。
积分编排制比赛按下列公式计算预期局分:
We=N·PC
公式中N为对手人数,PC是根据棋手本人等级分与对手的平均等级分之差计算出来的预期得分率。由附表中查出。
由等级分差查预期得分率表

循环赛比赛按下面公式计算预期得分:
We=M·Pa-1/2
式中M为参加比赛人数,Pa是根据全部棋手(包括本人在内)的平均等级分与本人等级分之差计算出来的预期得分率。由附表中查出。累计整个统计时间段的得分之和,即得总升降值,再与棋手已公布的最新等级分相加,即得新等级分。
算法如下:
Rn=Ro十∑△R
Rn为新等级分,Ro为已公布的最新等级分,∑△R为总变动值。每次公布新等级分时,个位数均取整数,个位数以下四捨五入。
单淘汰制和双败淘汰制比赛,根据实际对手和胜负情况计分。
另外规定在个人赛中,冠军一律不降等级分,出现负分时计为零。在全国团体赛中,各台次得分率最高者,同样不降分。在一次国际比赛中胜率达到50%以上(含50%),不降等级分。
等级分棋手
截止2018年11月30日,中国棋院官网公布职业棋手等级分最新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