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与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紫竹院公园相邻。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国家图书馆之一。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新馆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图书馆分为总馆南区、总馆北区和古籍馆,总馆南区主楼为双塔形高楼,採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桿,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图书馆共设有阅览室25个、阅览座位5000余个,在编员工1529人,设有33个机构部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国家图书馆
- 外文名: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属性:国家总书库
- 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 馆舍类型:综合
-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
- 藏品:3768.62万(2017年12月)
- 阅览室:25个
-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五9:00-21:00
- 馆长:饶权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
清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军机大臣、学部尚书张之洞的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京师图书馆成立后,缪荃荪首任监督。
1916年,教育部饬京师图书馆,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民国时期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隶属大学院。为解决经费问题,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谈判并签定协定。
1929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基会属下的北海图书馆合併,合併后馆名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直接接受南京政府教育部和中基会合组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领导。中海居仁堂为一馆,北海庆霄楼为二馆。
1931年,在文津街建成了新馆舍。
抗日战争期间,该馆部分馆藏和馆员南迁,并陆续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办事处。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馆驻各地办事处及藏书,除存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善本书和自南京运台北的18箱内阁大库舆图外,陆续运回北平。在此时期内,该馆多次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归属文化部领导。
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
1958年6月,改属北京市领导。
1960年11月,重归文化部领导。
改革开放
1975年3月,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
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为中国国家图书馆题写馆名。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自动化工作起步于70年代中期。1989年大型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启动,进行图书馆自动化套用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从1995年开始,按照数位化、网路化建设的思路,制定了《国家图书馆网路建设发展规划(1997-2000)》,集中力量,在网路建设、软体开发、数据加工等方面开展攻关。
1999年2月,在中国国内图书馆界率先採用先进的千兆位乙太网络技术,开通了拥有3000个信息节点的馆域网,将各个套用子系统连线起来。在网际网路建设方面,开通了国际网际网路中国国家图书馆站点;分别与国务院办公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实现了100M速率的专线联接;与中国计算机公用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及北京有线电视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有线电视网、网通等实现了高速互联,使国家图书馆初步建成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
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立项,作为国家信息产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列入国家“十五”计画,国家经费总投入为12.35亿元,开始付诸实施。
2002年起,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承担了二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送书下乡工程”。
2003年10月2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ALEPH500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已全面投入运行。
2018年11月,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原北京图书馆)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馆藏实力
馆藏资源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馆藏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珍品特藏包含敦煌遗书、西域文献、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等280余万册件。“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被誉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
类别 | 文种 | 文献细类 | 册(件)数 |
图书 | 中文 | 普通图书(含民国平装书) | 9195024 |
普通古籍(含民国线装书) | 1717498 | ||
港澳台及海外出版的图书 | 347938 | ||
盲文图书 | 3090 | ||
合计 | 11263550 | ||
外文 | 西文图书(英文、法文、德文等) | 2289789 | |
俄文图书(含其它部分斯拉夫语种) | 669872 | ||
日文和东文书(日文及其它部分东方语种) | 1196150 | ||
期刊 | 中文 | 中文期刊 | 8286407 |
外文 | 外文期刊 | 7021095 | |
报纸 | 中文 | 中文报纸 | 171017(合订册) |
外文 | 外文报纸 | 100718(合订册) | |
特藏专藏 | 善本(含古籍善本、新善本及外文善本) | 336741 | |
中外文舆图 | 147,013(册、张、幅、件) | ||
静画资料(照片、年画、工程图等) | 164227(张、幅) | ||
金石文献 | 328421(张、片) | ||
手稿书札 | 105124 | ||
民语文献 | 223217 | ||
敦煌吐鲁番资料 | 28308 | ||
家谱、地方志资料 | 126070 | ||
其它(含精装精印) | 12523 | ||
学位论文及国内其它资料 | 2375427 | ||
图书馆学资料 | 45113 | ||
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出版物 | 632674 | ||
缩微文献 | 缩微胶捲、平片 | 1646663 | |
视听文献 | 录音带、录像带、雷射唱片、立体声唱片\MP3、LD/VCD/VHD/DVD视盘 | 413264(张、盘) | |
电子文献 | CD-ROM等 | 102,804(张、盘) | |
馆藏总计(截止2017年12月) | 37686187 |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 民国期刊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911年至1949年时期的民国文献专题总计有352万余张图片,4351种期刊电子影像,数据储存量达到2TB,内容包括了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概况、军事文献、民国抗日将领和其他民国人物的文献等。
- 地方文献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地方志”专题图片数量达到40多万页,资源储存量超过1TB。“地方志”专题包含了陕西、山东、湖北、云南、贵州、新疆、江西、青海等地的地方志,种类包括通志(存目)、府县誌、乡镇志、山水志等,既有建国前的古籍方誌,也有的新编方誌,详尽地反映了各地数百年间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山川、地理、任务、谣谚、方言等各领域的民生省情。
- 数字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达1323.35TB,与2015年相比增加162.37TB。其中:馆藏特色数位化资源1059.69TB,外购资料库101TB,网路导航和网路资源採集114.73TB,徵集数字资源42TB,电子报纸呈缴5.93TB。资源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图书3765676种4246420册,电子期刊55882种,电子报纸11596种,学位论文6410080篇,会议论文6073228篇,音频资料1111154 首,视频资料150705 小时。
类别 | 文献细类 | 藏量 |
图书 | 电子图书(种) | 3787588.00 |
期刊 | 电子期刊(种) | 55882.00 |
报纸 | 电子报纸(种) | 3164.00 |
特藏专藏 | 数字方誌(种) | 6944.00 |
石刻拓片(种) | 23995.00 | |
甲骨实物(种) | 6575.00 | |
甲骨拓片(种) | 9775.00 | |
善本老照片(种) | 7264.00 | |
善本(种) | 21184.00 | |
敦煌写卷(卷) | 4875.00 | |
手稿信札(种) | 274.00 | |
家谱(种) | 2626.00 | |
学位论文(篇) | 7064178.00 | |
会议论文(篇) | 6573228.00 | |
其他(种) | 39291.00 | |
特藏专藏合计 | 13760209.00 | |
视听文献 | 音频资料(首) | 1137907.00 |
视频资料(小时) | 161276.00 | |
数字资源存储量(TB) | 1603.87 | |
外购资料库数量(个) | 255.00 |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支撑保障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开通了一卡通、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助办证系统、RFID自助借还系统、自助複印机,“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移动阅读平台、“掌上国图”微信、“掌上国图”APP、“中国国家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编员工1529人,本科学历以上占86%;其中,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级职称398人,中级职称717人,初级职称235人。
机构部门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设有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业务管理处、党群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审计处、离退休干部处、国际交流处(台港澳交流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法律事务处、保卫处、基建工程办公室、研究院、中文采编部、外文采编部、典藏阅览部、立法决策服务部、参考谘询部、数字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缩微文献部、社会教育部、展览部、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国图艺术中心、出版部、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33个机构部门。
建设成果
开发成果
- 文献开发
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度出书319 种,比去年同期增加28.11%。其中:新版书245种,比去年同期增加 19.51%;重印书74 种,比去年同期增加68.18%。
2016年,发布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年鉴2016》全面反映2015年中国图书馆界的发展状况。
2016年9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图书馆年鉴2016》全书总计52万字,图片169 幅,统计表 30个。
2016年9月,由中国图书馆编着的图书《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和《请把我埋在战斗过的地方——追寻远去的抗联》出版首发。
- 科研项目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申请人 |
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大陆藏汉文古籍藏书题跋整理与研究 | 詹福瑞 |
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新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总目 | 南江涛 |
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 | 物联网环境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 王宇鸽 |
文化部文化科技提升计画 | 中文字元数转模技术研究 | 李晓明 |
文化部文化科技提升计画 | 文献用纸保存寿命评估体系研究 | 田周玲 |
文化部文化科技提升计画 | 古籍修复知识网路系统 | 方自金 |
馆级 | 面向行业用户的图书馆竞争情报战略服务 | 运梅 |
馆级 |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行销策略与实践研究 | 王雁行 |
馆级 | 基于互动电视的全国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服务模式研究 | 张炜 |
馆级 | 基于国家图书馆网站的信息可视化建设研究 | 孙倩 |
馆级 | 网路资源存档的数据质量保证策略与方法研究 | 曲云鹏 |
馆级 |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用户行为分析模式研究 | 宋姝 |
馆级 | 数字图书馆大数据处理与套用技术研究 | 薛尧予 |
馆级 | 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扩展研究 | 魏达贤 |
馆级 | 图书馆检索系统的质量模型研究 | 杨东波 |
馆级 | 红外光谱法对墨水痕迹在不同老化条件下消褪过程的研究 | 张铭 |
馆级 | 明季西书来华与西学东渐——国家图书馆藏金尼阁藏书整理和研究 | 彭福英 |
馆级 | 基于用户需求的数字图书馆推广策略研究 | 邵燕 |
馆级 | 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共建共享技术研究 | 路龙惠 |
馆级 | 口述史料在图书馆馆藏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套用模式研究 | 田苗 |
馆级 | 国家图书馆总馆楼宇监控中心建设方案研究 | 张大华 |
馆级 | 网路资源採集策略与服务方式研究 | 马宁宁 |
馆级 | 明代中后期浙东藏书家研究 | 张玮 |
馆级 | 国家图书馆文津街馆区普通善本库改造方案研究 | 包涵 |
馆级 | 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恆温恆湿系统改造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 | 师宇腾 |
馆级 | 国内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研究 | 史建桥 |
馆级 | 基于BIM技术的图书馆机电设备一体化管理研究 | 张清华 |
馆级 | 携带型数码缩微阅读器的研发 | 张阳 |
馆级 | 《中国图书馆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等人文社科顶级期刊的比较研究 | 袁浩 |
馆级 | 规範数据在元数据仓储中的套用研究 | 萨蕾 |
馆级 | 现代显微技术在古籍鉴定与修复中的套用研究 | 宋晖 |
馆级 | 基于RFID数据分析的开架阅览室室藏建设评价与读者需求分析研究 | 陈攀 |
馆级 | 国家图书馆青少年读者(13—16岁)的阅读行为及服务对策研究 | 李莹菲 |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 学术成果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员工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1项,正式发表的成果包括着作类(包括参与编撰等)26部,论文330篇。
学术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被定为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获国家期刊奖之百种重点期刊奖,连续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被国际上许多着名的检索期刊如《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图书馆文献》和《最新连续出版物题录》等收录。
《国家图书馆学刊》是由文化部主管、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图书情报专业学术刊物,主要面向中国国内外图书馆、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广大图书情报专业工作者。
2016年《文献》期刊共出版6期,刊发各类稿件107篇。开设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献研究成果”专栏。
所获荣誉
2016年,获2015年度文化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2016年,获2016年度文化部政府网站群绩效评估年度最佳奖。
2016年,获2016年中国图书馆展览会优秀展示奖。
2016年,获海淀区2016年度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国家图书馆形象标识是“国图”字型的变形设计,既体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的名称属性,又似印章的效果,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宗旨愿景
宗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愿景: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国内最好、世界领先”的图书馆。
文化活动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品牌文化活动有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文津图书奖”评选文化活动、“文津讲坛”、“国图讲坛”、“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图公开课”等。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馆长、党委副书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 | 饶权 |
党委书记、副馆长、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 | 魏大威 |
副馆长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 | 张志清 |
副馆长兼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 李虹霖 |
馆副馆长 | 孙一钢、陈樱 |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院长(副局级) | 汪东波 |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图书馆时期 | 馆长 | 任期 |
京师图书馆馆长 | 缪荃孙 | 1910年5月-1911年 |
国立京师馆长 | 江瀚 | 1912年5月-1913年2月 |
夏曾佑 | 1913年-1918年 | |
袁希涛 | 1918年1月-1918年12月 | |
傅岳棻 | 1919年1月-1921年5月 | |
王章祜 | 1920年8月-1921年7月 | |
马邻翼 | 1921年7月-1921年12月 | |
陈垣 | 1921年12月-1922年6月 | |
全绍清 | 1922年6月-1922年7月 | |
马叙伦 | 1922年10月-1922年12月 | |
张国淦 | 1922年12月-1924年3月 | |
傅岳棻 | 1924年4月-1924年10月 | |
马叙伦 | 1924年11月-1925年3月 | |
吕复 | 1925年3月-1925年8月 | |
陈任中 | 1925年8月-1925年12月 | |
梁啓超 | 1925年12月-1927年6月 | |
郭宗熙 | 1927年8月-1928年5月 | |
马叙伦 | 1929年4月-1929年8月 | |
蔡元培 | 1929年8月-1940年3月 | |
袁同礼 | 1940年-1943年,代理 | |
袁同礼 | 1943年-1948年12月 | |
王重民 | 1949年-1952年,副馆长代馆长 | |
国立北京馆长 | 周作人 | 1942年4月14日-1943年2月3日 |
张心沛 | 1943年2月3日-1943年 | |
俞家骥 | 1943年-1945年 | |
张煜全 | 1945年3月13日-日本投降 | |
国立北京馆长 | 王重民 | 1949年-1952年 |
北京图书馆馆长 | 王重民 | 1949年-1952年,副馆长代馆长 |
冯仲云 | 1953年4月-1954年9月 | |
丁西林 | 1954年-1973年 | |
刘季平 | 1973年11月-1981年2月 | |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 任继愈 | 1987年5月-2005年1月 |
詹福瑞 | 2005年1月-2009年12月 | |
周和平 | 2009年12月-2014年1月 | |
韩永进 | 2014年1月-2018年9月 | |
饶权 | 2018年9月- |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读者服务
读者指南
- 入馆须知
中国国家图书馆由位于文津街的古籍馆和位于白石桥的总馆南区、总馆北区构成,形成三位一体的馆舍布局。古籍馆主要提供普通古籍、外文善本、地方志家谱文献服务和临时主题展览服务;总馆南区提供外文文献、中外文专藏文献的专业性服务和国家典籍博物馆展陈服务;总馆北区提供以中文普通文献借阅、电子文献、音视频资源服务和少年儿童服务为主的大众服务。
1、本馆开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3周岁读者开放,13至15周岁读者入内须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其他读者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入内。
2、本馆闭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6周岁并持有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的读者开放
3、少年儿童馆接待15周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凭读者卡入内。学龄前儿童须有监护人陪同,陪同监护人(限一位)凭有效证件入内。
4、请妥善保管随身物品,大尺码箱包(大于18.4cm×13cm)及其他与借阅无关的物品须凭有效读者卡或身份证免费暂存至存包处。
5、请勿携带个人书、刊、报(含从本馆借出的图书)进入阅览区自习。
6、请勿在馆区内从事与国家图书馆所提供服务无关的活动
7、请勿携带食品、液体物品入馆。
8、禁止在馆区内吸菸和使用明火入馆须按规定接受安检,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
9、请注意仪表着装,衣冠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
10、请遵守公共秩序和国家图书馆相关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自觉维护参观秩序和良好的阅读环境。
- 开馆时间
总馆南区:周一至周日9:00-17:00
总馆北区:周一至周五9:00--21: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少年儿童馆:周一至周日9:00--17:00
古 籍 馆:周一至周五9:00--17:00
- 服务设施
区域名称 | 服务内容 | 服务项目 |
---|---|---|
工具书区 | 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及相关丛书(中厅负一层),世界主要文种的外文百科全书、字词(辞)典、传记资料、书目索引等外文工具书(中厅一层),各类中文百科全书、字词(辞)典以及部分港澳台地区出版的中文工具书(中厅二层)等藏书3万余(件),部分存放于总馆一期的外文工具书和美国化学文摘(CA)提供闭架阅览。 | 图书开架阅览、谘询导读等。 |
中文图书区 | 近年出版的部分中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图书以及部分图书的配套光碟四十余万册(件);用于数字资源服务计算机138台,阅读光碟用机6台。 | 图书开架阅览、光碟闭架阅览、数字资源服务、谘询导读、文献複製、研究室服务等。 |
经典图书区 | 着名奖项获奖图书;名家名着;国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科技史及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图书;目前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丛书;各学科学术史中所提到的经典名着等,藏书一万余册。 | 图书开架阅览、光碟闭架阅览、电子资源服务、谘询导读、文献複製等。 |
自助複製处 | 为读者提供自助複製服务。老年人(凭老年证或65岁以上)、残障人士(凭残疾人证)、孕妇可由各自助複製处辅导人员代为複製。 自助複印流程: 确认卡内有足够的金额——>刷卡——>输入密码(默认为生日6位——年年月月日日)——>複印(依面板标注尺寸放好原稿,选择需要的纸张,按开始键启动)——>确认消费金额——>再次刷卡退出。 | |
综合谘询台 | 为到馆读者及非到馆读者(电话服务)提供综合业务谘询,解答读者的一般谘询,辅导查找馆藏。 | |
办证处 | 办理国家图书馆读者卡或第二代身份证的借阅功能,并办理证卡挂失、补办、退卡、增减功能、年度注册、证卡充值、退费等相关业务。 | |
目录查询区 | 提供在线上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实现本馆馆藏文献目录检索及续借、预约等服务。 | |
外文文献阅览室 | 最近1年的西文图书(包括原法律阅览室和海外中国学文献中心的部分西文图书),藏书约12000册;闭架提供1975年以后(含1975年)的西文图书;最近1-2年的西文、日文、俄文期刊(包括原法律阅览室和海外中国学文献中心的西文期刊),近5700种;用于数字资源服务计算机34台,阅读光碟用机2台。 | 开架阅览、闭架阅览、光碟闭架阅览、数字资源服务、谘询导读、文献複製等。 |
日本出版物文库阅览室 | 最近一年的日本出版物文库图书约10000册。 | 开架阅览、光碟闭架阅览、数字资源服务、谘询导读、文献複製等。 |
中文报纸区 | 近两年(含当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市级以上280种中文报纸。提供建国后中国大陆出版的在本馆在线上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上检索到的中文保存本报纸(我馆有缩微製品和数字资源的中文保存本报纸原则上不提供阅览) | 开闭架阅览、谘询导读、无线网路电子资源服务、文献複製等。 |
中文期刊区 | 近两年(含当年)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期刊近11000余种,其中开架近6000余种,闭架近5000余种。 | 期刊开闭架阅览、谘询导读、无线网路电子资源服务、文献複製等。 |
基藏中文图书阅览室 | 提供基藏库收藏的2003年(含2003年)以后中文图书;用于阅读光碟用机1台。 | 闭架阅览、光碟闭架阅览、谘询导读等。 |
保存本阅览室 | 保存本系指为履行建设国家总书库职责入藏的永久保存的馆藏中文文献。本阅览室提供中文保存本图书、三年前保存本期刊、三年前台港期刊供读者阅览。 | 闭架阅览。 |
中国年鉴阅览室 | 提供中文年鉴(纸本,光碟,全文资料库)的阅览服务,以及网际网路上免费获取的年鉴全文资源导航服务。读者可通过国家图书馆网站和阅览室的宣传栏及时了解中国年鉴阅览室每个月的新书书目,以及新创刊年鉴的内容介绍。室藏年鉴数量约2万余册(件),阅读光碟用机4台,在线上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用机4台,内设阅览座位32个。 | 保存本文献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闭架阅览。 |
缩微文献阅览室 | 国外博士论文、中文报刊、民国图书、1931-1934年间江西苏维埃政权出版物、日本政府出版物、英美政府解密资料和早期来华传教士文集,以及1850年前西方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籍、世界各国语种词典和各国人物传记等胶捲或平片。其中外文资料最早可追溯到1498年,中文资料最早可追溯到1862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学习的珍贵资料。 | 缩微文献闭架阅览、谘询导读等。 |
学位论文阅览室 | 本馆收藏的博士学位论文20余万种。 | 闭架阅览、谘询导读、文献複製等。 |
数字共享空间 | 180多箇中外文资料库和10余万张光碟;用于数字资源服务计算机236台。 | 数字资源及网际网路服务,多媒体资源阅览,手持阅读器借阅服务、残障人士特殊服务、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体验、用户信息素质培训等。 |
人工服务处 | 提供扫描、列印、拍照、装订等多项业务。 |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借阅指南
- 办证须知
1、本人持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原件和複印件,到馆填写《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申请表》后办理。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异地办理、他人代办,首次办理时免除工本费。
2、年满 16周岁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
3、读者卡、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丢失须到相应办证处挂失。若又找到原卡,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相应办证处解除挂失。未找到原读者卡,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交工本费补办新卡,原读者卡同时作废。押金仍然有效。
4、每人限办一张读者卡、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
5、读者卡、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只限本人使用,请勿转借。
6、办理时间及地点:总馆北区:北区二层北侧。
周一至周五 09:00-21:00-周六、日09:00-17:00(人工服务办理读者卡及加、减功能时间为:周一至周日09:00-16:30。
- 借阅制度
1、凭本人读者卡/第二代身份证在各阅览室阅览书刊资料,在阅览室、借阅区门口的验证处通过读卡机确认证件的功能有效后,即可入内。
2、阅览室的书刊资料仅供室内阅览。
3、阅览开架图书,每次限取四册;阅览开架报刊,每次限取1种/1年,阅后放在指定地点,请勿自行归架。
4、阅览闭架书刊资料,须填写索书单,交由工作人员提取,阅毕归还,请勿随意乱放
5、阅览基藏书刊资料,须在本馆在线上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或卡片目录)中检索书目并传送请求(或提交索书单),由工作人员提取书刊资料。书到出纳台而当日不取书刊者须交纳违约金0.30元/册。基藏库书刊须当日归还,逾期归还须交纳违约金5元/册/日。
6、複製书刊资料,须填写複製申请单并承诺遵守着作权法,在指定地点办理複製手续,複製后请立即归还
7、阅览室的书刊资料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携出室外,私自将书刊资料夹带出室者,按偷窃行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