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药都,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 ,河南禹州。 药都之首亳州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四大药都
- 称号:中华药都
- 城市名单1:安徽亳州,河南禹州
- 城市名单2:江西樟树,河北安国
安徽亳州药都之首
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有“中华药都”之称。是汉代着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由于一代名医的影响,带动了亳州医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亳州就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经成了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中药材两千多种的中药“药都”。不难看出到清末亳州的药市已很繁荣。亳州的中药材种植亦是比较广泛的,清代文学家刘开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可见,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医药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以种植中草药为主,药业的发展,促进了药材业的发展。亳州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近年来,药材已成为亳州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建成“中国药材第一市”。
药材交易市场一角

亳州自古就有“药都”之称,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其中白芍占全国总产量的60%。全市中药材种植已达400多个品种,共有800多箇中药材种植专业村,8箇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面积65万亩。亳州市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并于2007年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授予“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目前,全市共有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42家,其中39家通过GMP认证。亳州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档次最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亳州中药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之中,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研发、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提取物生产、中药保健品、中成药製造和综合配套服务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为亳州欣然命笔:“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十二五”期间,亳州药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更加完备,中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亳州将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
近年来特别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画实施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药立市,大力发展中药工业,加强政策扶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中药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酒、中药保健食品等七大主导产品,全市药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2009年底,亳州共有药业生产企业54家,药业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中药材年交易额200亿元左右。2009年,全市药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42.8%;实现利税18605万元,同比增长32.9%;工业增加值81466万元,同比增长38.6%;我市中药进出口6279万美元,同比增长37.2%。2009年亳州市对韩出口2308万美元,占我国对韩出口总量的43%,成为我国对韩最大的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基地。我市已发展成为全国中药材贸易中心和区域性中药材加工製造中心。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发展,明确提出“支持亳州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批准了《安徽省(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力争用10年时间,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安徽省重点产业和亳州市支柱产业之一,中药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我市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一大批医药企业,中医药产品特别是中药饮片在国内外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发展药业经济基础较好、前景广阔。随着世界各国对植物药日益重视、国家医药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内医药行业持续较快增长,以中药为主体的我市药业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必将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央广网亳州9月10日讯息(记者王利)9月9日下午,在2016年中国(亳州)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共签约项目48个,项目总投资345.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5个,签约金额约261.1亿元。
亳州网际网路+全球中药产业崛起

作为历年药博会的重头戏,今年的中医药展暨酒类产品展、药材药品交易洽谈会、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等经贸活动成果丰硕。
今年,中医药产品展暨酒类产品展总计有533家企业参展,80%是安徽省外企业,展出面积45000平方米,折合国际标準展位1276个。无论是展位规模,还是参展产品种类均较往年大幅增加,较2015年相比翻了3番,参会人数达到10万人。中医药产品展暨酒类产品展参展企业382家,展出面积27000平方米;医药器械展151家,展出面积18000平方米。彰显了亳州药博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平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药博会期间,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多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知名药企、保健品企业、连锁药店、中医院、医药公司、代理商,进行了广泛交流,贸易洽谈,达成多项贸易协定。今年的药材药品交易洽谈会签约仪式上,签约金额达28.6亿元,其中内销19.1亿元,外销1.42亿美元。
亳州国际药博会

另外,在2016年中国(亳州)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共签约项目48个,项目总投资345.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5个,签约金额约261.1亿元。
河南禹州
素有“中华药城”之称的河南禹州,也是中国医药发祥地之一。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採集、加工历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製着称于世。历史上就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自春秋战国以来,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禹行医採药、着书立说。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禹州的医药业也得到大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禹州的药市逐步形成,伴随着药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明朝时期,禹州就成为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1996年,禹州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为全国十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药材专业市场。为进一步发展中药材市场,充分发挥禹州独特的药业优势,禹州市委决定在市药城路东侧、商贸大世界北侧新建一座占地300亩的禹州“中华药城”。该药城包括一个占地30亩,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是一所大型现代化中医专业市场。
河南禹州

河北安国
安国药业源远流长。安国市古称祁州,中药材交易已有千年历史,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传统的中药材加工技艺精湛,曾以“祁州四绝”名扬天下,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誉。安国中药文化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安国药市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被列入科技部火炬计画。安国市现拥有中成药品种500多个,经营品种2000多个,辐射全国各地及欧美、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安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预计超110亿元,吞吐量1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出口额占全省中药材出口总量的80%左右。
河北安国

江西樟树
中国药都之一——樟树,樟树的药业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誉。镇郊的阁皂山是一个天然药场,绵延200余里,草木丰茂,盛产各种药材,其中动、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达百余种。早在东汉建安时期,道家张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炼于此。他们一面迷信说教驱邪,一面採药炼丹治病、传授炮製之法。后来葛氏之孙葛洪,总结行医经验,着成《肘后备急千金方》,流传于世。唐宋时期,樟树药业日益发达,採药卖药者日增,药铺、药材行、分庄逐步兴起,并向外省扩张。
江西樟树

明朝初年,这里建起一座三皇宫(即药王庙),每逢农曆4月28日唐代名医孙思邈生日,就在庙侧设立交易场所,全国各路药商,多云集于此,进行贸易。明末清初,樟树中药铺已发展到200多家,同时,外省药商也来此设立药行,甚至还建有同乡会组织。这样渐渐变成了药材集散中心。至今境内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炼丹井、洗药池、古寺、药庙等胜迹。樟树人採集、炮製中药材世代相传,掌握了许多秘传妙法,无论是炒、浸、泡、炙,还是烘、晒、切、藏,均有独到之处。优秀药工切的药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樟树的药师、药工、药商走遍全国药材产地,採集、选购品质上乘的药材原料运回加工,使得樟树的药材品种齐全,质地精良。樟树因此成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加工、炮製和经营中心。“药都”的形成,除因其地理条件优越、水路交通发达之外,与其盛产药材,精于药材的种植、炮製、经销和保管,更是密不可分的。阁皂山有天然药材200多种,中外闻名的江枳壳、江枳实,就是当地特产之一。樟树本地,对药材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药材必须纯净,饮片加工务其精细。如今历朝的“药王庙会”已发展成一年一度的全国药材交流大会。每年请柬一经发出,香港、新加坡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市的药界同仁蜂拥而来。届时的樟树,就成为药的世界、药的海洋。在药都东门外的宽阔坪场上,一片专门用以进行交易活动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总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可容纳万余人同时进行交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