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大传:郑板桥传》是郑板桥的传记,郑板桥长期受到父亲的直接教育和舅舅的影响。二十岁时,板桥从真州回到家乡,投至陆种园老先生门下为弟子。由于板桥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陆老先生的悉心指点,他不仅精通了“四书”、“五经”,而且在绘画、书法、赋诗、填词等方面都小有名气。郑板桥四十岁,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1736年)的京都应试中中了进士,他四十九岁时,才被任命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名人大传:郑板桥传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页数:231页
- 开本:16开
- 品牌:北京联合出版
- 作者:韩红 马道宗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0221697
内容简介
《中国名人大传:郑板桥传》由韩红编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皆自成一家,影响后世直至今天。《中国名人大传:郑板桥传》以文学笔法讲述郑板桥的艺术道路和颇富传奇性的人生之旅,文笔生动,资料翔实,是我们研究和鉴赏郑板桥艺术作品的重要读本。
图书目录
第一章政治风云
一、清廷政治
二、石涛与扬州八怪
第二章教馆生涯
一、幼年板桥
二、与竹结缘
三、板桥拜师
四、仕途梦想
五、贫士生活
第三章扬州画师
一、古城掠影
二、寄居天宁寺
三、狂客京官梦
1.扬州十载
2.落拓京师
3.闭门苦读
四、乾旋坤转
1.内忧外患
2.《道情十首》
第四章仕途金阶
一、金陵乡试
二、焦山读书
三、考取功名
第五章待宦岁月
一、情定饶五娘
二、怀才不遇
三、允禧荐友
1.做客亲王府
2.红颜知己
第六章作吏山东
一、县令凿壁
二、巧断公堂
1.僧尼还俗
2.秦晋之缘
三、放翁习气
四、做官为苦
第七章潍县清官
一、清官政绩
1.潍县竹枝词
2.微服私访
3.开仓赈灾
4.智惩奸商
5.樵夫蒙冤
二、泰山封禅
1.乾隆东巡
2.解囊助读
3.祸不单行
第八章罢官潍县
一、无头女尸
1.银匠入狱
2.寻找人证
二、听差之死
1.尹安失蹤
2.引蛇出洞
3.“青天”遇刺
4.水落石出
三、为民除害
1.法场风波
2.去任归田
第九章终老扬州
一、老友故交
二、卖画终老
第十章高山仰止
一、文学
二、绘画
三、书法
四、题跋
五、印章
一、清廷政治
二、石涛与扬州八怪
第二章教馆生涯
一、幼年板桥
二、与竹结缘
三、板桥拜师
四、仕途梦想
五、贫士生活
第三章扬州画师
一、古城掠影
二、寄居天宁寺
三、狂客京官梦
1.扬州十载
2.落拓京师
3.闭门苦读
四、乾旋坤转
1.内忧外患
2.《道情十首》
第四章仕途金阶
一、金陵乡试
二、焦山读书
三、考取功名
第五章待宦岁月
一、情定饶五娘
二、怀才不遇
三、允禧荐友
1.做客亲王府
2.红颜知己
第六章作吏山东
一、县令凿壁
二、巧断公堂
1.僧尼还俗
2.秦晋之缘
三、放翁习气
四、做官为苦
第七章潍县清官
一、清官政绩
1.潍县竹枝词
2.微服私访
3.开仓赈灾
4.智惩奸商
5.樵夫蒙冤
二、泰山封禅
1.乾隆东巡
2.解囊助读
3.祸不单行
第八章罢官潍县
一、无头女尸
1.银匠入狱
2.寻找人证
二、听差之死
1.尹安失蹤
2.引蛇出洞
3.“青天”遇刺
4.水落石出
三、为民除害
1.法场风波
2.去任归田
第九章终老扬州
一、老友故交
二、卖画终老
第十章高山仰止
一、文学
二、绘画
三、书法
四、题跋
五、印章
序言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板桥是其号,偶尔也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到了晚年,又自署板桥老人。他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
郑板桥小时在家里,长期受到父亲的直接教育和舅舅的影响。二十岁时,板桥从真州回到家乡,投至陆种园老先生门下为弟子。由于板桥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陆老先生的悉心指点,他不仅精通了“四书”“五经”,而且在绘画、书法、赋诗、填词等方面都小有名气,很快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秀才了。
板桥二十三岁时,娶妻徐氏。婚后他们育有三个儿女,为了维持生计,板桥只得辍学。大约三十岁时,板桥的父亲去世了,家境更为艰难。
接着,他的爱子夭折。三十九岁时,伴他十几年的结髮妻徐氏也不幸病残。这一连串的变故,使得郑板桥对前途感到了悲观失望。在艰难困顿中,幸而有江西人程羽哀的帮助,才使他解脱了家庭的牵累,得以游历庐山、京师、杭州等地。
雍正十年(1732年),板桥四十岁,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经过在焦山的借宿苦读,终于在乾隆元年(1736年)的京都应试中中了进士。但是直至乾隆六年,他四十九岁时,才被任命为一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职。
由于板桥办事公道,廉洁爱民,范县百姓都十分敬重他。在范县五年知县任上,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
乾隆十一年,板桥已五十四岁了。他从范县调到潍县当县令。像在范县那样,板桥常常穿着便衣到潍县四乡去访察民情、体恤民间疾苦,并且能秉公力、事。
板桥敢于直面自己施政的失误。当时潍县社会治安较乱,每到冬天,便屡屡发生偷盗抢劫的事。于是板桥就召集当地人编成巡查小队,抓捕盗贼罪犯。然而事与愿违,队里有些人滥用职权,不去管坐地分赃的罪犯,却敲诈勒索无辜的农民,弄得百姓怨声四起。板桥发觉后,便派人暗中调查处理,并坦然检讨了自己的过失,解散了这个巡查小队。
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十二年的官场生涯中,他从不送礼巴结上司,在处理案件时,对地方富豪和老百姓也一视同仁。特别是在灾荒之年,常不顾上司的反对开官仓济民,还命城内大户设厂煮粥,让难民渡过难关。他的这些举动惹恼了上司与当地富豪,所以在乾隆十八年春,板桥竟以贪污贩灾粮款的罪名被革职。
于是,板桥又重返扬州卖画,不过此时已是今非昔比,远近官绅士民,都向板桥索画,让他甚为忙碌。
在这期间,板桥和“扬州八怪”两画家李蝉、李方膺交往甚多,成为知己。
此时的板桥,仍和青壮年时代一样,特别喜欢远游。回扬州的第二年春天,六十二岁的板桥就去了杭州。六十五岁时,板桥又去游高邮,写下了着名的《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康、雍、乾三朝,先是康熙秀才,后是雍正举人,直至乾隆进士,当了十二年一七品县令,最后罢官而去,以卖画终了此生。板桥的生活,幼年极贫,中年稍富,晚年稍贫,他的生活的变化,对他个性的发展影响很大,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板桥可称得上是一位多才艺人。他在诗、词、曲和各种书札散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大多数作品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联繫密切,具有进步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魅力。同时,板桥的书、画、印俱绝,而且几乎凡画必题,题跋与画面组合,富有变化,而又极为和谐。他很好地处理了诗、书、画、印的关係,抓住了四者相通之处,提出了“真气、真意、真趣”这“三真”的说法。早在晚清,板桥书画就已举世闻名。
郑板桥小时在家里,长期受到父亲的直接教育和舅舅的影响。二十岁时,板桥从真州回到家乡,投至陆种园老先生门下为弟子。由于板桥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陆老先生的悉心指点,他不仅精通了“四书”“五经”,而且在绘画、书法、赋诗、填词等方面都小有名气,很快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秀才了。
板桥二十三岁时,娶妻徐氏。婚后他们育有三个儿女,为了维持生计,板桥只得辍学。大约三十岁时,板桥的父亲去世了,家境更为艰难。
接着,他的爱子夭折。三十九岁时,伴他十几年的结髮妻徐氏也不幸病残。这一连串的变故,使得郑板桥对前途感到了悲观失望。在艰难困顿中,幸而有江西人程羽哀的帮助,才使他解脱了家庭的牵累,得以游历庐山、京师、杭州等地。
雍正十年(1732年),板桥四十岁,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经过在焦山的借宿苦读,终于在乾隆元年(1736年)的京都应试中中了进士。但是直至乾隆六年,他四十九岁时,才被任命为一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职。
由于板桥办事公道,廉洁爱民,范县百姓都十分敬重他。在范县五年知县任上,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
乾隆十一年,板桥已五十四岁了。他从范县调到潍县当县令。像在范县那样,板桥常常穿着便衣到潍县四乡去访察民情、体恤民间疾苦,并且能秉公力、事。
板桥敢于直面自己施政的失误。当时潍县社会治安较乱,每到冬天,便屡屡发生偷盗抢劫的事。于是板桥就召集当地人编成巡查小队,抓捕盗贼罪犯。然而事与愿违,队里有些人滥用职权,不去管坐地分赃的罪犯,却敲诈勒索无辜的农民,弄得百姓怨声四起。板桥发觉后,便派人暗中调查处理,并坦然检讨了自己的过失,解散了这个巡查小队。
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十二年的官场生涯中,他从不送礼巴结上司,在处理案件时,对地方富豪和老百姓也一视同仁。特别是在灾荒之年,常不顾上司的反对开官仓济民,还命城内大户设厂煮粥,让难民渡过难关。他的这些举动惹恼了上司与当地富豪,所以在乾隆十八年春,板桥竟以贪污贩灾粮款的罪名被革职。
于是,板桥又重返扬州卖画,不过此时已是今非昔比,远近官绅士民,都向板桥索画,让他甚为忙碌。
在这期间,板桥和“扬州八怪”两画家李蝉、李方膺交往甚多,成为知己。
此时的板桥,仍和青壮年时代一样,特别喜欢远游。回扬州的第二年春天,六十二岁的板桥就去了杭州。六十五岁时,板桥又去游高邮,写下了着名的《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康、雍、乾三朝,先是康熙秀才,后是雍正举人,直至乾隆进士,当了十二年一七品县令,最后罢官而去,以卖画终了此生。板桥的生活,幼年极贫,中年稍富,晚年稍贫,他的生活的变化,对他个性的发展影响很大,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板桥可称得上是一位多才艺人。他在诗、词、曲和各种书札散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大多数作品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联繫密切,具有进步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魅力。同时,板桥的书、画、印俱绝,而且几乎凡画必题,题跋与画面组合,富有变化,而又极为和谐。他很好地处理了诗、书、画、印的关係,抓住了四者相通之处,提出了“真气、真意、真趣”这“三真”的说法。早在晚清,板桥书画就已举世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