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名人大传:纪晓岚传

(2019-11-28 11:50:06) 百科综合
中国名人大传:纪晓岚传

中国名人大传:纪晓岚传

《中国名人大传:纪晓岚传》内容简介:近二百年来,纪晓岚的形象实在是被扭曲得够久的了。在老百姓心中他是风趣幽默的大师;在学者心里,他是博闻强识的通儒;但也有些人称他是御用文人、世故老人。这些看法,都是从某个侧面评价纪晓岚的,不够準确,也不甚公平,甚至过于单一。倘若走进他内心深处,从深开掘,却是更为複杂而丰富的。作为一代通儒,他艰难地生活在夹缝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心态,比如在妇女问题上,他一方面对男女相悦的真挚爱情进行热情讴歌,一方面却又把“夫为妻纲”当成是圣训。而他那一则则短小的论为文之道和为人之道的砚铭,却大多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可以说,纪晓岚集智慧和才干于一身,是历史上一个难得的传奇人物。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名人大传:纪晓岚传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页数:232页
  • 开本:16
  • 定价:29.80
  • 作者:陈亚强 马道宗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7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0221543
  • 品牌:北京联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名人大传:纪晓岚传》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才子纪昀
一、苦难家史
1.避难北迁
2.落户献县
二、童年岁月
1.天降奇才
2.孩童发蒙
3.托弟教侄
三、少年时光
1.对句神童
2.童试扬名
3.智斗狂生
4.太守惜才
四、科举之路
1.连中二元
2.殿试遭厄
第二章初登仕途
一、仕途顺畅
1.纪昀明志
2.金榜题名
二、得宠乾隆帝
1.伴驾热河
2.君臣斗智
3.因才受宠
第三章伴驾巡幸
一、智谏圣上
二、乾隆南巡
1.伴驾江南
2.皇后之死
3.朝堂辨忠奸
第四章结怨和砷
一、和坤发迹
二、巧戏和珅
第五章提督学政
一、南下督学
1.对句遭讽
2.他乡遇故知
二、提督福建学政
1.巧胜文士
2.劝勉后进
第六章丁忧故里
一、父子情深
1.“文字狱”
2.守丧
二、蒙恩晋爵
1.任职翰林院
2.石砚情缘
第七章获罪戍边
一、两淮盐引案
二、谪戍新疆
1.东窗事发
2.谪戍乌鲁木齐
3.戍边生活
三、奉诏还朝
第八章领纂点勘
一、奉旨编书
1.《四库全书》
2.《河源纪略》
3.《八旗通志》
二、点勘模範
第九章总纂四库
一、土尔扈特
二、编纂《四库全书》
1.家庭变故
2.徵集遗书
3.仇家报复
第十章钱塘观潮
一、随帝下江南
二、钱塘观潮
1.拜谒岳飞墓
2.钱塘秋涛
第十一章宦海浮沉
一、善体圣心
二、官场倾轧
1.同僚斗智
2.巧胜英使节
3.吴雅氏案
三、观弈道人
1.世故老人
3.斗权奸
第十二章尹壮图案
一、上书获罪
1.力陈时弊
2.救忠臣
二、国士获释
1.和坤案
2.归乡里
第十三章一代文宗
一、晚年生活
二、与世长辞

文摘

着作权页:



纪昀又回答说:“皇上,臣第一次来扬州,没有见过这虹桥,只是臣在读一首题为‘梦香)的词,才知道有这个地方。词中写道:‘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高,樱花红破一声箫。处处驻兰桡。’现在臣伴驾来到了扬州,心里很想去这里望望。”
乾隆听罢,光笑不语,颔首答应了纪昀的请求。君臣三人,换乘小轿,去往瘦西湖。
虹桥,在西园曲水的北面,在瘦西湖上,连线长堤春桥,本来是一木桥,因为是朱栏跨岸人们都叫它红桥。这里景色优美,诗人墨客多来此聚会,吟诗唱和,为一时之盛。乾隆初年,红桥由木桥改建成一座石桥,恰像长虹卧湖,宏伟壮观,牙是后来又改叫虹桥。
纪昀虽然这是初来扬州,但他对这座虹桥却早有耳闻。原来他的亲家卢见曾,当年就在扬州盐院,乃两淮盐运使,有一年的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卢见曾到虹桥拜祭,诗兴大发,曾作了四首七律,拿给朋友品评,友人们讚不绝口,竞相依韵而和,谁也没料到,和诗的竞达七千多人,轰动一时。卢见曾将这些诗作,编成一部长达三百多卷的诗集,刻印发表于世。卢见曾做人讲义气,出手大方,用诗集馈赠友人,终于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发生了乾隆三十三年的“查盐”一案,纪昀为他通风报信,使他免于抄家,却未能免去一死。纪昀也因泄密获罪,戍边去了新疆。事情已过去十多年,纪昀今天来到了扬州,往事涌上心头,怎能不思绪万千,想看看在心中嚮往多年的虹桥?其实纪昀的隐衷,早被乾隆皇帝看出来了,所以皇上笑而不言。
他们来到瘦西湖后,行走在虹桥之上,乾隆皇帝兴致勃勃,与彭元瑞谈论着这里的风景,纪昀却默默不语,仍然沉浸在往事之中。这时,忽听乾隆皇帝大声说道:“纪爱卿,你沉默不语,是否有什幺心事?!”
纪昀连忙回答:“回稟圣上,臣想起了当年卢见曾的七千人和诗之事。”
皇帝说道:“此事吗,朕也有耳闻。卢见曾挪用公款,被朕革去官职,你也因受牵连被贬戍边,莫非卿对此还心有余悸?”
乾隆皇帝的一席话,果真戳到了纪昀的痛处,他不由心里一惊,赶紧跪拜说:“为臣并非心有余悸,确是感谢皇上的免杀之恩,心里时常暗自祷念:‘吾皇万岁,万万岁!”’
纪昀的花言巧语,倒把皇帝哄开心了。

序言

纪晓岚(1724180年),名昀,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三十三年(1768年),因卢见曾一案受牵连,贬至乌鲁木齐。三十五年(1770年)释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溢文达。
纪晓岚在学问上以汉儒为宗,博览群书,工诗及骄文,擅长考据。先后参与《热河志》《历代职官表》《河源纪略》《八旗通志》等书的编写工作。他为官五十余年,以学问文章闻名朝野,学者皆与之往来,託庇门下。他胸襟坦蕩、性格直率、谈吐风趣,骤闻其语,近于诙谐;过而思之,乃是至理名言。
纪晓岚的诗歌,多歌功颂德、应制奏和之作,有“廊庙文学”之称。不过,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160首,是纪晓岚流放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在途中所作,记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描写优美,有一定的歌谣风味。
乾隆时,曾命辑修《四库全书》,纪晓岚担任总纂官。他负责写定的《四库全书总口提要》二百卷,将四库全书所着录之书,一一加以提要说明,详着述大要,叙作者爵里,辨别是非,旁通曲证,使学者知其书瑕瑜之所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可与西汉刘向《别录》相提并论,是代表清代口录学成就的巨着,影响深远,嘉道以后,被作为读书指南。此外,他还曾主持纂修《大清会典》、“清三通”《清高宗实录》等。其他着作还有《史通削繁》《沈氏四声考》《阅微草堂笔记》《文集》《诗集》等。
《阅微草堂笔记》在写作技巧上沿袭六朝笔记小说,并有所发展、创新,内容广博,较多涉及世态人情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洁朴实而又富于理趣,不失为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鲁迅评论说:“纪晓岚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近二百年来,纪晓岚的形象实在是被扭曲得够久的了。在老百姓心中他是风趣幽默的大师;在学者心里,他是博闻强识的通儒;但也有些人称他是御用文人、世故老人。这些看法,都是从某个侧面评价纪晓岚的,不够準确,也不甚公平,甚至过于单一。倘若走进他内心深处,从深开掘,却是更为複杂而丰富的。作为一代通儒,他艰难地生活在夹缝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心态,比如在妇女问题上,他一方面对男女相悦的真挚爱情进行热情讴歌,一方面却又把“夫为妻纲”当成是圣训。而他那一则则短小的论为文之道和为人之道的砚铭,却大多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可以说,纪晓岚集智慧和才干于一身,是历史上一个难得的传奇人物。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