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

(2019-08-23 18:35:44) 百科综合
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

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页数:232页
  • 开本:16
  • 定价:29.80
  • 作者:胡晓曼 马道宗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7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0221680
  • 品牌:北京联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编辑推荐: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先后任湖广、两江及两广总督,为清流派重臣,他经常纠弹时政,抨击奕诉、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

图书目录

第一章大材出世
一、童年故事
二、少年英才
第二章初涉仕途
一、初显身手
二、湖北政绩
三、出任四川
第三章大展谏才
一、入党清统
二、为民雪冤
三、御侮争权
四、重击宦官
第四章经营八表
一、山西巡抚
二、治理山西
三、禁菸运动
四、涉足洋务
五、心繫南疆
第五章南疆武略
一、统筹全局
二、纤筹决策
1.台湾吃紧
2.西线联刘
3.镇南关大捷
三、反对议和
第六章治理粤省
一、治政
1.绥靖地方
2.兴办学堂
3.开发海南
二、外交
1.港澳问题
2.华侨问题
三、理财
1.户部支出
2.整顿税收
3.劝办捐输
4.设立钱局
四、兴业
1.海防事业
2.水陆学堂
3.军工企业
4.民用企业
第七章开创之功
一、创建铁厂
1.初具规模
2.遭受弹劾
3.官督商办
二、製造枪炮
三、经营丝布
四、争取路权
五、重视民营
第八章鄂政事绩
一、查办教案
1.武穴教案和宜昌教案
2.查处反洋教宣传案
二、甲午战争
1.积极备战
2.力阻割台
三、倡新权变
1.变通陈法
2.与维新派的关係
3.戊戌政变
四、内忧外患
1.义和团兴起
2.江南互保
3.共议和谈
五、抵製革命
1.镇压“自立军”
2.迫害革命党人
第九章南方北斗
一、承前启后
1.书院的变革
2.创办专业学堂
3.开创普通教育
二、师範学堂
三、提倡游学
四、《劝学篇》
1.济世之作
2.影响深远
第十章晚年政事
一、参与新政
1.新政主角
2.编练新军
3.开办军事学堂
4.湖北警务建设
5.狱政改良
二、“癸卯学制”
三、地方政风
1.张公堤
2.典当过年
第十一章国衰臣逝
一、人阁拜相
1.入军机处
2.调和矛盾
3.推行宪政
二、魂归故里

文摘

着作权页:



如果将澳门归葡管辖,奸民将把握时机,为非作歹,葡国一定从中渔利,人民到处搬迁,没有固定住所,没了管事,这是第四条“可虑”之处。
澳门包庇盗匪,由来已久……今若换葡国管辖,更加管不了他们,即使有证据,他们也将以洋国为由……节节刁难。葡国专权越多,我国越控制不住局面,这是第五条“可虑”之处。
葡占澳门,得之无名……今若与立约,一定会有外国人来传教。定会有人乘机作乱。将来交涉教案,必有不少的麻烦。这是第六条。
葡萄牙日渐衰落,各列强都想强占澳门,现在如果改为葡萄牙管辖澳门,能保证各国不以武力劫夺澳门吗?那时澳门便成了中国的肘腋之患,此为最后一点。
张之洞强调澳门为中国疆土,凡水陆界限,必须划分清楚,暂缓批准,等等。当年十二月一日,总理衙门大臣与葡方代表罗纱在北京签下《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其中仍允许葡萄牙永驻和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其中留有张之洞的意见,说:“等到界限具体勘订后,再行特立专约。其未经定界以前,一切事宜,俱照现时情形勿动,彼此均不要有增减改变之事”。应该说,这一条最后帮助中国解决了澳门问题。后两国数次会商,还是没有结果。一九二八年,中国政府表示,废除该条约。
张之洞为国家的安危,保护国家的主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华侨问题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正值美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国猛烈排华,广东是侨乡,受到不少的影响。有关华侨的一切问题,成为张之洞的主要工作。

序言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先后任湖广、两江及两广总督,为清流派重臣,他经常纠弹时政,抨击奕?、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
光绪匕年(1881),张之洞授山西巡抚,整顿吏治、严禁鸦片,使山西民风大有好转。他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1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张之洞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他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大败法军,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广东和湖北等地大办军用、民用工业,如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同时,张之洞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用新式的装备和管理方法操练新兵,创立了水陆师学堂。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他先后又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缥丝、制麻四局),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修筑了芦汉铁路,还力促兴筑粤汉、川汉等铁路。1891-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筹练江南自强军,后来又以此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张之洞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先后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方言、铁路、师範、普通教育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在举办洋务事业中,张之洞大量举借外债,开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例。
张之洞在积极兴办洋务企业的同时,对人民民众的反洋教斗争和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起先以支持维新活动的面目出现,但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即登报声明自除上海强学会会长之名,并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严斥积极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1898年生月,撰《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19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张之洞主张“安内乃可攘外”,多次上书清廷,要求对义和团严加镇压。是年夏,八国联军进逼京津,被逼无奈的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张之洞站在保护帝国主义利益的立场上,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抚负责。8月间,张之洞在英国领事的帮助下,破获设于英租界的自立军机关,并杀害唐才常等自卫军领袖2。余人,随后又在鄂、湘、皖各地镇压了由维新派发动的自立军起义。1901年与刘坤一联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调整中法关係十二事、採用西法十一事等等。1903年,张之洞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商办学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结束了中国13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190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张之洞因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受到社会各方面舆论的强烈谴责。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他又受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宣统元年(1909)病逝,溢文襄。遗着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一生为官清廉,这在封建官场是极为罕见的。他为官四十载,大力从事洋务活动,为身处内忧外患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经济和军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大胆进行教育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废科举兴学校,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但是,他从事的一切洋务运动及改革活动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变更君主专制制度,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张之洞才会猛烈攻击维新思想、大力镇压农民起义,这也正是张之洞作为一名封建主义卫道士的阶级局限性和劣根性之所在。

编辑推荐

《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编辑推荐: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先后任湖广、两江及两广总督,为清流派重臣,他经常纠弹时政,抨击奕诉、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

目录

第一章大材出世
一、童年故事
二、少年英才
第二章初涉仕途
一、初显身手
二、湖北政绩
三、出任四川
第三章大展谏才
一、入党清统
二、为民雪冤
三、御侮争权
四、重击宦官
第四章经营八表
一、山西巡抚
二、治理山西
三、禁菸运动
四、涉足洋务
五、心繫南疆
第五章南疆武略
一、统筹全局
二、纤筹决策
1.台湾吃紧
2.西线联刘
3.镇南关大捷
三、反对议和
第六章治理粤省
一、治政
1.绥靖地方
2.兴办学堂
3.开发海南
二、外交
1.港澳问题
2.华侨问题
三、理财
1.户部支出
2.整顿税收
3.劝办捐输
4.设立钱局
四、兴业
1.海防事业
2.水陆学堂
3.军工企业
4.民用企业
第七章开创之功
一、创建铁厂
1.初具规模
2.遭受弹劾
3.官督商办
二、製造枪炮
三、经营丝布
四、争取路权
五、重视民营
第八章鄂政事绩
一、查办教案
1.武穴教案和宜昌教案
2.查处反洋教宣传案
二、甲午战争
1.积极备战
2.力阻割台
三、倡新权变
1.变通陈法
2.与维新派的关係
3.戊戌政变
四、内忧外患
1.义和团兴起
2.江南互保
3.共议和谈
五、抵製革命
1.镇压“自立军”
2.迫害革命党人
第九章南方北斗
一、承前启后
1.书院的变革
2.创办专业学堂
3.开创普通教育
二、师範学堂
三、提倡游学
四、《劝学篇》
1.济世之作
2.影响深远
第十章晚年政事
一、参与新政
1.新政主角
2.编练新军
3.开办军事学堂
4.湖北警务建设
5.狱政改良
二、“癸卯学制”
三、地方政风
1.张公堤
2.典当过年
第十一章国衰臣逝
一、人阁拜相
1.入军机处
2.调和矛盾
3.推行宪政
二、魂归故里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