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大传:孔子传》内容简介:孔子一生,虽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成就,即使在三千年后的今天,也仍是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所瞩目的。孔子在“立于礼”这一核心思想上,提出了理想的政治局面,即君主以身作则,控制租赋徭役而富民教民;臣民各尽职守,努力劳作而尊奉君主。当然,这一思想在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显然成了孔子一厢情愿的空想,但是孔子斥责暴君苛政,关怀国计民生的思想,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名人大传:孔子传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页数:227页
- 开本:16
- 品牌:北京联合出版
- 作者:黄汶莱 马道宗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0221567
内容简介
《中国名人大传:孔子传》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贵族遗孤
一、少年孔子
1.名门先祖
2.“野合”而生
3.寡母情深
一、立志求学
1.奋发图强
2.自学之路
3.民间相礼家
4.请教名师
第二章创办私学
一、官学的衰败
二、独树一帜
1.“六艺”之道
2.有教无类
3.学以致用
4.因材施教
5.举一反三
6.以物喻理
7.循循善诱
三、适周问礼
1.礼的起源
2.谨守礼制
3.圣人之后必有达人
4.拜访老子
5.问乐于苌弘
四、为人之道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见贤思齐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匹夫不可夺其志
6.行已有耻
7.吾日三省吾身
8.人之生也直
第三章初涉政坛
一、从政情怀
二、鲁国内乱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游齐论政
3.考察夏礼
第四章上下求索
一、研究礼乐
二、“仁”的内涵
三、孔子论仁
1.孝悌乃为人之本
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与人为善
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四、礼与仁的融合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而不仁,如礼何
3.克己复礼为仁
五、天命神鬼观
六、孔子论君子
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君子喻于义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泰而不骄
6.临大节而不可夺
7.君子无所争,虑以下人
8.君子易事而难悦
9.君子和而不同
10.君子群而不党
11.君子坦蕩蕩
1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七、时世评论
1.评论魏献子用人
2.评论晋铸刑鼎
3.评论“陪臣执国命”
第五章短暂辉煌
一、艰难的选择
二、鸿运当头
1.出任中都宰
2.夹谷之会
3.堕三都
4.临行祭扫
第六章周游列国
一、卫国受辱
二、蒙难匡蒲
三、卫灵公无常
四、“三国”之行
五、居陈
六、绝粮七日
七、游历楚国
八、归卫
第七章鲁国“国老”
一、时事政见
1.批评“用田赋”
2.对季氏欲伐颛臾的批评
3.仁政理念
二、中庸思想
1.宽猛相济
2.尊五美,屏四恶
3.正名
4.君子三道
5.最后的政治声音
第八章整理六艺
一、对《诗》的整理
二、对礼的整理
三、对乐的整理
四、对《书》的整理
五、对《易》的整理
1.钻研《易》理
2.整理《易》
3.《易》的转化
六、对《春秋》的整理
第九章圣人谢世
一、师徒情深
二、晚年情殇
三、留芳万世
第十章旷世影响
一、奠基儒学
二、千秋功过
一、少年孔子
1.名门先祖
2.“野合”而生
3.寡母情深
一、立志求学
1.奋发图强
2.自学之路
3.民间相礼家
4.请教名师
第二章创办私学
一、官学的衰败
二、独树一帜
1.“六艺”之道
2.有教无类
3.学以致用
4.因材施教
5.举一反三
6.以物喻理
7.循循善诱
三、适周问礼
1.礼的起源
2.谨守礼制
3.圣人之后必有达人
4.拜访老子
5.问乐于苌弘
四、为人之道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见贤思齐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匹夫不可夺其志
6.行已有耻
7.吾日三省吾身
8.人之生也直
第三章初涉政坛
一、从政情怀
二、鲁国内乱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游齐论政
3.考察夏礼
第四章上下求索
一、研究礼乐
二、“仁”的内涵
三、孔子论仁
1.孝悌乃为人之本
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与人为善
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四、礼与仁的融合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而不仁,如礼何
3.克己复礼为仁
五、天命神鬼观
六、孔子论君子
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君子喻于义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泰而不骄
6.临大节而不可夺
7.君子无所争,虑以下人
8.君子易事而难悦
9.君子和而不同
10.君子群而不党
11.君子坦蕩蕩
1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七、时世评论
1.评论魏献子用人
2.评论晋铸刑鼎
3.评论“陪臣执国命”
第五章短暂辉煌
一、艰难的选择
二、鸿运当头
1.出任中都宰
2.夹谷之会
3.堕三都
4.临行祭扫
第六章周游列国
一、卫国受辱
二、蒙难匡蒲
三、卫灵公无常
四、“三国”之行
五、居陈
六、绝粮七日
七、游历楚国
八、归卫
第七章鲁国“国老”
一、时事政见
1.批评“用田赋”
2.对季氏欲伐颛臾的批评
3.仁政理念
二、中庸思想
1.宽猛相济
2.尊五美,屏四恶
3.正名
4.君子三道
5.最后的政治声音
第八章整理六艺
一、对《诗》的整理
二、对礼的整理
三、对乐的整理
四、对《书》的整理
五、对《易》的整理
1.钻研《易》理
2.整理《易》
3.《易》的转化
六、对《春秋》的整理
第九章圣人谢世
一、师徒情深
二、晚年情殇
三、留芳万世
第十章旷世影响
一、奠基儒学
二、千秋功过
序言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少年时家道中落,但他作为士大夫子弟,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从小就虚心好学,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因为这种好学的精神,孔子向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广泛求教。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师,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公元前515年,鲁国发生政变,孔子对当时“政在大夫”的局面颇为不满,遂离开鲁国,来到齐国。孔子在齐国虽得齐景公讚赏,但未受重用,遂又回到鲁国讲学。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O5年),季桓子掌握鲁国大权,任命孔子为司寇,并以其弟子子路为季氏家宰,年过五十的孔子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十年(公元前500年),被破格提拔为相的孔子陪鲁定公赴齐景公之约,由于孔子的周密部署,使鲁定公免遭劫持,并争取到了“汉阳之田”。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提出“堕三都”的主张,目的在于消除家臣叛乱的据点,削弱卿大夫的实力,以加强鲁君权力。但孔子的主张最终没能实现,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去各国奔走。他每到一国,便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以期遇到赏识并信任自己的明君,实施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但孔子一次又一次失望了。公元前484年,在政治上不断碰壁的孔子已年近古稀,情知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决心返回鲁国,终老于教育。当时的鲁国国君季康子礼聘孔子返国,让他以政界元老、社会贤达的荣誉地位从事讲学并整理文化典籍。晚年的孔子被尊为“国老”,有权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鲁哀公为其写悼词,弟子们守孝三年。孔子墓和故居从此相沿为鲁国儒生讲习诗书礼乐的场所。
孔子一生,虽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成就,即使在三千年后的今天,也仍是为整箇中国乃至世界所瞩目的。孔子在“立于礼”这一核心思想上,提出了理想的政治局面,即君主以身作则,控制租赋摇役而富民教民;臣民各尽职守,努力劳作而尊奉君主。当然,这一思想在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显然成了孔子一厢情愿的空想,但是孔子斥责暴君苛政,关怀国计民生的思想,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立场,即实行“仁政”。在宗教方面,孔子信奉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强调“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一生总是尽最大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不因个人的成败得失而动摇放弃,忠实体现了这一信仰。同时,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实际上是对宗教活动持怀疑态度,表现为尊重理性而否定迷信,其实质是保留传统宗教观念的形式而从社会意义上加以解释。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具有绝对的进步意义的。
孔子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是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提倡“因材施教”,广泛招收学生,培养人才,这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袭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孔子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使得濒临绝灭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而流传开来,并发扬光大,从而哺育了战国百家诸子,为百家争鸣準备了传统思想素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他的“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学习方法和态度,在今天的教育中也仍占有指导性地位。
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反映了他歧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
孔子少年时家道中落,但他作为士大夫子弟,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从小就虚心好学,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因为这种好学的精神,孔子向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广泛求教。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师,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公元前515年,鲁国发生政变,孔子对当时“政在大夫”的局面颇为不满,遂离开鲁国,来到齐国。孔子在齐国虽得齐景公讚赏,但未受重用,遂又回到鲁国讲学。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O5年),季桓子掌握鲁国大权,任命孔子为司寇,并以其弟子子路为季氏家宰,年过五十的孔子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十年(公元前500年),被破格提拔为相的孔子陪鲁定公赴齐景公之约,由于孔子的周密部署,使鲁定公免遭劫持,并争取到了“汉阳之田”。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提出“堕三都”的主张,目的在于消除家臣叛乱的据点,削弱卿大夫的实力,以加强鲁君权力。但孔子的主张最终没能实现,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去各国奔走。他每到一国,便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以期遇到赏识并信任自己的明君,实施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但孔子一次又一次失望了。公元前484年,在政治上不断碰壁的孔子已年近古稀,情知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决心返回鲁国,终老于教育。当时的鲁国国君季康子礼聘孔子返国,让他以政界元老、社会贤达的荣誉地位从事讲学并整理文化典籍。晚年的孔子被尊为“国老”,有权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鲁哀公为其写悼词,弟子们守孝三年。孔子墓和故居从此相沿为鲁国儒生讲习诗书礼乐的场所。
孔子一生,虽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成就,即使在三千年后的今天,也仍是为整箇中国乃至世界所瞩目的。孔子在“立于礼”这一核心思想上,提出了理想的政治局面,即君主以身作则,控制租赋摇役而富民教民;臣民各尽职守,努力劳作而尊奉君主。当然,这一思想在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显然成了孔子一厢情愿的空想,但是孔子斥责暴君苛政,关怀国计民生的思想,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立场,即实行“仁政”。在宗教方面,孔子信奉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强调“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一生总是尽最大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不因个人的成败得失而动摇放弃,忠实体现了这一信仰。同时,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实际上是对宗教活动持怀疑态度,表现为尊重理性而否定迷信,其实质是保留传统宗教观念的形式而从社会意义上加以解释。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具有绝对的进步意义的。
孔子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是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提倡“因材施教”,广泛招收学生,培养人才,这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世袭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孔子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在学术上传播古典文献,使得濒临绝灭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而流传开来,并发扬光大,从而哺育了战国百家诸子,为百家争鸣準备了传统思想素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他的“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学习方法和态度,在今天的教育中也仍占有指导性地位。
但是,孔子也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反映了他歧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