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是2012年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耀华、方宝川。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
- ISBN:9787501348800
- 定价:¥7500.00
- 开本:16开
基本信息
编着者:王耀华、方宝川主编
责任编辑:殷梦霞、邓咏秋
定 价:¥7500.00
ISBN :9787501348800
出版时间:2012-10
规 格:精装,16开
内容简介
本辑收录汉代至元代的音乐专书58种,包括刘德《乐元语》、刘歆《钟律书》、宋均《乐纬》、释智匠《古今乐录》、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崔令钦《教坊记》、朱长文《琴史》、陈旸《乐书》、王灼《碧鸡漫志》、楼钥《乐书正误》、徐理《琴统》 、熊朋来《瑟谱》、余载《韶舞九成乐补》等。其中《乐书》元明递修本、《琴苑要录》铁琴铜剑楼抄本、《琴统》明抄本等,都是平日里极难见到的珍本。这是一套音乐史研究者的基本文献。
图书目录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历经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一],逐渐形成了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多个部类[二]。数千年来,先秦乐舞、汉唐大曲、宋元词乐、明清俗曲戏文……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篇章。李延年、京房、郑译、康崑仑、永新、陈旸、姜夔、关汉卿、朱载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面孔在历史的天空闪过。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音乐历史画卷。而保存其人其事的,除了实物资料之外,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种类型的音乐文献。 作为一个具有文献记载传统的民族,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依文献种类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二十六史”乐志、律志中的音乐文献。自《史记》、《汉书》起,乐志和律曆志写作的传统在历代纪传体正史的编修中得以延续。今存“二十六史”中,《史记》、《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十七部有乐志(音乐志、礼乐志),《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魏书》、《隋书》、《宋史》等八部有律曆志,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的宫廷音乐文献。 二、“十通”中的音乐文献。“十通”分《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个系统,总计七百余卷。唐代杜佑《通典》开“十通”之首,继而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清乾隆时设立三通馆,先后续编《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为“九通”。后刘锦藻以一人之力,将乾隆五十一年至清末的材料蒐集整理,编成《清朝续文献通考》,遂使“九通”增为“十通”。“十通”中,《通典》系统有“乐典”,《通志》系统有“乐略”,《文献通考》系统有“乐考”。 三、“会要”“会典”中的音乐文献。作为断代的典章制度专史,“会要”“会典”中的音乐文献可补正史之不足,而且其分门别类的特点便于读者查考历代音乐文化制度。《唐会要》和《五代会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部较为完备的会要着作。此后,会要体史书日益受到重视。宋代专门设立了会要所,其纂修的部分内容后彙辑为《宋会要辑稿》。元代以降,《经世大典》、《明会典》、《大清会典》、《大清会要事例》等陆续修罄。与此同时,《七国考》、《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南朝宋齐梁陈会要》等前代会要也陆续补齐。存世的历代“会要”“会典”中多设有“乐”门,门下再分细目,记述一代音乐史事。 四、类书中的音乐文献。自三国时期魏文帝命王象、刘劭等编纂《皇览》以后,历代官方和私家相继仿效,依据皇家或者私人藏书纂修巨型类书。它们为后人辑佚、校勘古书,查考典故和其他事物的出处,以及研究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是一种极为有用的工具书。这些类书中,不少设有乐类,较有代表性者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五、音乐篇章和着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在各学派着作中,汇集了不少先秦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史料,虽然篇幅不大,仅以篇章、段落的形式包含在诸子百家着作中,但是在中国音乐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音乐史、音乐思想史的源头,影响至为深远。汉唐以后,更多的音乐着作和篇章问世,涉及乐律、乐器、歌乐、乐舞等方方面面。其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乐书》、《乐律全书》等鸿篇巨製者,亦有各类文集、笔记小说中之一鳞片甲者。 不难看出,存世的音乐文献,林林总总,体例各异,卷帙浩繁,且分散在经、史、子、集各部,给音乐文献的查检、整理、出版、利用带来极大的不便。虽然学术界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致力于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缺憾:一是获出版者与存世的音乐文献相比,仍在少数。二是虽然小部分文献已有标点本问世,但读者无法窥其原貌,且一些重要的底本无法轻易看到。三是同一史事,虽见诸多类文献之端,或在史料来源上颇有渊源,但在转引或编修时又常有歧异甚至舛误。若偏得一隅,可能沿前人之失,更甚一步。若能将存世的音乐文献全面收罗,使不同种类的文献能够互补互见、互为参校,则不无裨益[三]。这也正是我们计画按照文献种类分辑整理和影印出版这套《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的缘由。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的整理是福建师範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让人高兴的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对这一项目倾力相助,选取善本,影印付梓,使读者得以窥见千百年前音乐文献之原貌。此诚为有功后学、惠泽学林之幸事。在编撰中,我们得到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郭又陵、方自今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历史文献影印编辑室主任殷梦霞女士和编辑邓咏秋女士还对版本选择、编排体例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此深表谢忱! 本书为《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的第二辑,收录宋元以前(包括宋元时期)的五十七种音乐专书。这些书籍见载于历代官私目录、丛书之中,构成中国音乐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部分书籍虽然原书已经亡佚,但有后人整理辑佚,我们也予以收录。鑒于各种原因,历代着述中的音乐篇章、乐谱类文献、出土的文献、域外汉文音乐文献等暂不列入本辑的出版内容。收入本辑的,不乏珍稀善本,如《乐书》元明递修本、《琴苑要录》铁琴铜剑楼抄本、《琴统》明抄本等,都是平日里极难见到的本子。原则上,每种古籍只选择较好的一个版本收入本书。如《碧鸡漫志》有五卷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和一卷本(《说郛》本)之分,收入本辑的是内容更丰富的五卷本。唯有陈旸《乐书》是个例外。此书有元刻明修本,非常珍贵,但是书品欠佳并有不少叶面模糊;另有清光绪方氏刻本虽出于近世却书品上乘。二者各有所长,于是我们将这两个版本的《乐书》一併收入本辑,以便学者参照阅读。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编者谨识 注释 [一]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载《中国音乐学》,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二]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二〇 〇四年。 [三]详见方宝璋、郑俊晖:《中国音乐文献学》,福建教育出版社,二〇 〇六年。 总目录 第一册 乐元语…………………… 1 乐记……………… 7 乐经……………… 15 钟律书……………… 25 琴清英…… …… 51 琴操………… 57 乐纬……………… 103 雅琴名录……………… 151 歌录………… 155 乐社大义……………… 159钟律纬……… ……… 169 乐书(信都芳撰)……………… 179 乐律义…………………… 189 古今乐录……………… 205 乐谱集解……………… 269 乐部……………… 271 琴歴…………………… 277乐书要录……………… 285 乐府古题要解……………… 373 乐府解题…………… … 451 教坊记………… 459 啸旨………… 481 冥音录………… 501 羯鼓录………… 507 觱篥格………… 539乐府杂录……………… 543 琵琶录……………… 589 琴书……………… 599 柘枝谱……………… 603 第二册 皇佑新乐图记………… 1 杂书琴事………… 79 琴史………… 89 乐书(陈旸撰,元明递修本)卷一至卷十六………… 325 第三册 乐书(陈旸撰,元明递修本)卷十七至卷九十五…………1第四册 乐书(陈旸撰,元明递修本)卷九十六至卷一百五十…………1 第五册 乐书(陈旸撰,元明递修本)卷一百五十一至卷二百…………1 第六册 乐书(陈旸撰,清刻本)卷一至卷三十………………1第七册 乐书(陈旸撰,清刻本)卷三十一至卷八十三…………1 第八册 乐书(陈旸撰,清刻本)卷八十四至卷一百二十六………… 1 第九册 乐书(陈旸撰,清刻本)卷一百二十七至卷一百六十八…………1 第十册 乐书(陈旸撰,清刻本)卷一百六十九至卷二百…………1 琴声经纬………… 547 琴曲谱录…………551 第十一册 琴苑要录……………… 1 碧鸡漫志…………… … 147 律吕新书………… 267 乐书正误………… 405 唐乐曲谱………… 469 琴统………… 475 词源………… 551第十二册 天基圣节排当乐次………… 1 南渡宫禁典仪………… 19 乾淳教坊乐部………… 83 艺流供奉志………… 115 杂剧段数………… 141 古琴疏………… 157 瑟谱………… 173 律吕成书………… 281 琴言十则………… 457 琴笺图式………… 475 唱论………… 493 韶舞九成乐补………… 501 骠国乐颂………… 569 管弦记………… 575 鼓吹格………… 579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二辑)提要 (宋元以前音乐专书) 秦汉时期 《乐元语》 《乐元语》一卷,(汉)刘德撰。 刘德(—前130),汉河间献王,汉景帝之子,生平修学好古,喜网罗典籍,举六艺,修礼乐。 《乐元语》原书久佚,仅《白虎通》、《汉书·食货志》等书徵引部分文字,主要叙及夷狄之乐等。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乐记》 《乐记》一卷,(汉)刘向校定。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 《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但今本《礼记·乐记》仅有十一篇。马国翰据刘向《别录》所载《乐记》篇次重订今本《礼记·乐记》十一篇顺序,所缺十二篇则载其目,并从《周礼》、《白虎通》中辑出《奏乐》、《乐器》等篇之部分佚文。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乐经》 《乐经》一卷,(汉)阳城衡撰。 阳城衡,姓阳城,名衡,字子长,生卒年不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人,汉蜀郡(今属四川)人,官谏议大夫、讲学祭酒等。 《乐经》原书久佚,清人多从《尚书大传》、《周礼注疏》等书辑录数条,马国翰又据《汉书·艺文志》将《周礼·春官·大司乐》弁于卷首。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钟律书》 《钟律书》一卷,(汉)刘歆撰。 刘歆(约前53—23),字子骏,汉沛(今江苏沛县)人,官侍中太中大夫、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曾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秘书。 《钟律书》原书久佚,《汉书·律曆志》、《风俗通义》、《北史》、《隋书·牛弘传》等书徵引部分文字,主要叙及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等内容。 本书据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本影印。 《琴清英》 《琴清英》一卷,(汉)扬雄撰。 扬雄(前53—18),字子云,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官给事黄门侍郎等,博通群籍,工于辞赋。 《琴清英》原书久佚,仅《水经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徵引数条文字,主要叙及琴之製作、琴曲本事等内容。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琴操》 《琴操》不分卷,(汉)蔡邕撰。 蔡邕(132—192),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初拜郎中,后为祭酒,累迁中郎将。邕少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工书画,曾主持奏定六经文字,立碑于洛阳太学门外。 《琴操》原书久佚,今存《琴操》系从《初学记》、《太平御览》、《乐府诗集》、《琴苑要录》等书辑佚而成,内容主要为琴曲的题解,但不同版本的卷数和结构有一定的差异。 本书据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本影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纬》 《乐纬》三卷,(魏)宋均注。 宋均,魏博士,生平不详。 《乐纬》分为《乐叶图征》、《乐动声仪》、《乐稽耀嘉》三卷,多以天人感应学说和阴阳五行模式诠释儒家乐论。 本书据清钱熙祚等辑《守山阁丛书》本影印。 《雅琴名录》 《雅琴名录》一卷,(南朝宋)谢庄撰。 谢庄(421—466),字希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能文章、善诗赋,曾任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等。 《雅琴名录》载及五十个雅琴名号,疑係后人托谢荘之名而作。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歌录》 《歌录》,一卷,阙名撰。《歌录》约成书于西晋至南朝宋之间。原书久佚,仅《文选》李善注徵引部分文字,主要为歌辞和乐府解题等内容。 本书据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本影印。 《乐社大义》 《乐社大义》一卷,(南朝梁)萧衍撰。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的创建者,即梁武帝。其统治期间,提倡儒学、重用士族,大兴佛教。 《乐社大义》原书久佚,仅《隋书·音乐志》等书徵引部分文字,主要叙及梁武帝所制四通、十二笛、郊祀宗庙乐舞等内容。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钟律纬》 《钟律纬》一卷,(南朝梁)萧衍撰。 《钟律纬》原书久佚,仅《隋书·律曆志》等书徵引部分文字,主要叙及梁代钟律和度量衡制度等内容。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乐书》 《乐书》一卷,(北魏)信都芳撰。 信都芳,生年不详,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543—550)中。字王琳(一作玉琳),北魏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少即好学,善天文算数,曾任中外府田曹参军。 《乐书》原书久佚,仅《太平御览》等书徵引部分文字,主要叙述候气之法及北魏音乐等。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乐律义》 《乐律义》一卷,(北周)沉重撰。 沉重(499—583),字德厚(一作子厚),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博览群书,历仕南朝梁、北周,皆受重于朝廷。 《乐律义》原书久佚,仅《隋书·律曆志》等书徵引部分文字,包括沉重《钟律议》和三百六十律名目等。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古今乐录》 《古今乐录》,(南朝陈)释智匠撰。 释智匠,生卒年不详,仅知该书编成于陈废帝光大二年(568)。 《古今乐录》全书已佚,佚文散见于《乐府诗集》、《太平御览》、《初学记》等书。今存者均为后世辑佚本,内容涉及汉太乐食举曲、汉鼓吹铙歌、魏鼓吹曲、晋鼓吹曲、宋鼓吹铙歌、梁鼓角横吹曲、相和歌、清商乐、梁雅歌、琴曲、散乐、舞曲等篇章,是研究魏、晋、六朝音乐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据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本影印。 隋代 《乐谱集解》 《乐谱集解》一卷,(隋)萧吉撰。 萧吉,生卒年不详,字文休,南朝萧梁王室宗亲。博学多通,尤精阴阳算术,官至太府少卿等。 《乐谱集解》原书久佚,仅《隋书·律曆志》等书徵引数条文字,主要叙及律吕、宫调。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乐部》 《乐部》一卷,未署撰人。 《乐部》原书久佚,仅《太平御览》等书徵引部分文字,叙述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等乐。《隋书·经籍志》载此书于何妥《乐要》之下,推知作者当为隋季唐初之人。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琴历》 《琴历》一卷,未署撰人。 《琴历》原书久佚,部分佚文散见于《北堂书钞》、《初学记》、《白孔六帖》、《太平御览》、《乐府诗集》等书,主要为琴曲名。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唐代 《乐书要录》 《乐书要录》残存三卷,(唐)元万顷等奉敕撰。 元万顷(—689),唐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后裔。官通事舍人、着作郎、凤阁侍郎等。 《乐书要录》原书凡十卷,散佚于入宋之后。今存者乃唐开元年间由吉备真备等携带到日本所遗留下来的三卷残本。其中卷五共十篇:《辨音声、审声源》、《七声相生法》、《论二变义》、《论相生类例》、《论三分损益通诸弦管》、《论历八相生意》、《七声次第义》、《论每均自立尊卑义》、《叙自古书传论声义》、《乐谱》。卷六共四篇:《纪律吕》、《乾坤唱和义》、《谨权量》、《审飞候》。卷七共三篇:《律吕旋宫法》、《识声律法》、《论一律有七声义》。是书虽已非全帙,但保存了一些唐及唐以前的古代乐律学理论,弥足珍稀。 本书据日本宽政至文化间刻《佚存丛书》本影印。 《乐府古题要解》 《乐府古题要解》二卷,(唐)吴兢撰。 吴兢(670—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官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等。 《乐府古题要解》杂采汉魏以降古乐府辞,厘为相和歌、鞞舞歌、拂舞歌、白纻歌、铙歌、横吹曲、清商曲、乐府解题、乐府琴曲、古题及后代杂歌等十类,该书徵引资料颇多,解题或陈他说,或叙己见,皆有所据。 本书据清张氏《学津讨原》本影印。 《乐府解题》 《乐府解题》一卷,(唐)刘餗撰。 刘餗,唐中期人,生卒年不详,字鼎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知几(661—721)次子。官右补阙,集贤殿学士,兼修国史。 《新唐书》和《通志》均着录刘餗《乐府古题解》一卷,但其书久佚。今本《乐府解题》所释十九个乐府古题,疑係后人转引该书编撰而成。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教坊记》 《教坊记》一卷,(唐)崔令钦撰。 崔令钦(—约783),唐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历官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礼部员外郎、万州刺史、国子司业等。 《教坊记》系崔令钦在“安史之乱”中流寓江南时所追记,主要叙及唐开元年间两京教坊、乐部体制、乐舞表演、艺人乐事,兼列有三百二十多个曲调名,保存了唐代教坊的一些佚闻琐事,言虽简略,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啸旨》 《啸旨》一卷,(唐)孙广撰。 孙广,生卒年不详,唐永泰年间人,官大理寺评事。 《啸旨》以《权舆章》开篇,叙及啸之“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沈、疋、叱、五太、五少”等十二法;次列《流云》、《深溪虎》、《高柳蝉》、《空林夜鬼》、《巫峡猿》、《下鸿鹄》、《古木鸢》、《龙吟》、《动地》、《苏门》、《刘公命鬼》、《阮氏逸韵》、《正》、《毕》等历代啸曲。每曲皆举其题材来源、风格意境、吹奏技法。啸有声无词,存难亡易,此书总结历代啸旨,颇备查考。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冥音录》 《冥音录》一卷,(唐)朱庆余撰。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敬宗宝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冥音录》讲述唐庐江尉李侃之女得神鬼传授音乐之事。情节虽多荒诞无稽,然所叙唐宫廷演乐及曲名,则可备稽考。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羯鼓录》 《羯鼓录》一卷,(唐)南卓撰。 南卓,生卒年不详,字昭嗣,唐武宗、宣宗时人。工于诗文,与白居易、刘禹锡、贾岛、吕温等诗人交好,有诗唱和。曾任拾遗,官洛阳令、黔南观察使等。 《羯鼓录》分前后二录。前录成书于大中二年(848),叙述羯鼓的源流和唐代羯鼓名手轶闻趣事。后录成书于大中四年(850),载及崔铉所云宋璟通晓音律等事;还附录一百三十一首羯鼓曲名,其中有太簇宫二十三首、太簇商五十首、太簇角十五首、徵调与羽调阙,以及诸佛曲十首、食曲三十三首等。 本书据清钱熙祚等辑《守山阁丛书》本影印。 《觱篥格》 《觱篥格》一卷,(唐)段成式撰。 段成式(—863),字柯古,唐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人,以父(文昌)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太常少卿。博闻强记,能诗善文,诗多华艳,在文坛上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另撰有《酉阳杂俎》等。 《觱篥格》寥寥数条,主要介绍觱篥的起源、製作、套用等。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一卷,(唐)段安节撰。 段安节,生卒年不详,唐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段成式之子。唐昭宗乾宁中为国子司业,善乐律,能度曲。 《乐府杂录》首列乐部九条,记载中晚唐雅乐部、云韶乐、清乐部、鼓吹部、驱傩、熊罴部、鼓架部、龟兹部、胡部等形制;次列歌、舞工、俳优三条;又列乐器、乐曲等二十余条;终之以《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其内容多为乐府源流考证,兼及着名演奏(唱)者姓氏和生平轶事。 本书据清钱熙祚等辑《守山阁丛书》本影印。 《琵琶录》 《琵琶录》一卷,(唐)段安节撰。 该书疑係后人摘取《乐府杂录》中“琵琶”一节的内容,参考唐人笔记杂着略加增补后单独刊行而成。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书》 《琴书》一卷,(唐)赵惟暕撰。 赵惟暕,中唐以后人,生卒年不详,官翰林待诏。 《乐谱集解》全书久佚,部分佚文散见于《太平御览》、《事类赋注》、《事物纪原》、《乐府诗集》等书,主要叙及制琴、律吕、上古琴名、弦法等内容。 本书据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影印。 宋代 《柘枝谱》 《柘枝谱》一卷,(宋)乐史撰。 乐史(930—1007),字子正,宋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历三馆编修、直史馆,数任知州。 《柘枝谱》简述唐宋时期颇为流行的柘枝舞之表演形态等。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皇佑新乐图记》 《皇佑新乐图记》三卷,(宋)阮逸、胡瑗撰。 阮逸,生卒年不详,字天隐,宋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曾任镇江军节度推官、国子监丞、屯田员外郎、户部员外郎等。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北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曾任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皇佑新乐图记》卷上凡五篇:《总叙诏旨篇第一》、《皇佑律吕图第二》、《皇佑黍尺图第三》、《皇佑四量图第四》、《皇佑权衡图第五》;卷中凡四篇:《皇佑镈钟图第六》、《皇佑特磬图第七》、《皇佑编钟图第八》、《皇佑编磬图第九》;卷下凡三篇:《晋鼓图第十》、《三牲鼎图第十一》、《鸾刀图第十二》。是书以横黍起度定律,有所偏颇,但考定钟磬、晋鼓及三牲鼎、鸾刀制度,却颇为精核可取。 本书据清张氏《学津讨原》本影印。 《杂书琴事》 《杂书琴事》一卷,(宋)苏轼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进士,拜龙图阁学士,官至礼部尚书。与其父、弟皆为北宋着名文学家,史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轼于诗文、绘画、书法、音乐,均成就卓绝。 《杂书琴事》载及《家藏雷琴》、《欧阳公论琴诗》、《琴非雅声》、《琴贵桐孙》、《戴安道不及阮千里》、《琴鹤之祸》、 《天阴弦慢》、《桑叶揩弦》、《书醉翁操后》、《书林道人论琴棋》、《书仲殊琴梦》、《书王进叔所蓄琴》、《文与可琴铭》等与琴相关之事十余条。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史》 《琴史》六卷,(宋)朱长文撰。 朱长文(1039—1098,一作1041—1100),字伯原,号乐圃。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年少举进士,因坠马伤足而不仕,筑室乐圃,潜心着书。后于元佑中起本州教授,召为太学博士。绍圣间迁秘书省正字兼枢密院编修。 《琴史》卷一至卷五,採取以琴人为中心的叙史方式,按年代先后收录从先秦到宋代近一百六十位琴人的事迹(附见十余人),有所辨正或加议论;卷六为琴学的专题阐述,凡《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等十一篇。 本书据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钞本影印。 《乐书》 《乐书》二百卷,(宋)陈旸撰。 陈旸(1043—1113,一作1068—1128),字晋之,宋福州(今福建闽清)人,绍圣中登制科,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后升任礼部侍郎。 《乐书》前九十五卷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书中乐论,并为之训义。后一百零五卷为乐图论,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代和当代的雅乐、俗乐、胡乐及乐器,也有较详尽的说明。全书篇幅浩大,辨论精审,图文并茂,引据浩博,且保存了较多已佚古乐书的内容,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之巨製。 本书在流传过程中,曾出现数个版本,其中以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为善,但该本年代久远,版锓漫患,多处页面已无法识别卒读。故而编者再选择书品较佳的光绪二年(1876)广东方氏刻本,一併出版附后,以备读者研究查询之需。 《琴声经纬》 《琴声经纬》一卷,(宋)陈旸撰。 《琴声经纬》叙琴之经声、纬声、纵声之种类,兼及演奏取声之法。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曲谱录》 《琴曲谱录》不分卷,(宋)僧居月撰。 僧居月,生平不详,约宋徽宗年间人。 《琴曲谱录》记录了二百余首琴曲曲名,部分还注明作者及来源。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苑要录》 《琴苑要录》不分卷,(宋)阙名辑。 《琴苑要录》收《古操十二章》、《则全和尚节奏指法》、《琴书》、《琴声律图》、《碧落子斫琴法》、《斫匠秘诀》、《琴笺》、《琴论》等多种琴学资料,叙及琴曲解题、演奏方法、左右手谱字、制琴方法和口诀等内容。 本书据瞿氏铁琴铜剑楼抄本影印。 《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五卷,(宋)王灼撰。王灼,生卒年不详,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宋遂宁(今四川潼南)人,南宋绍兴年间曾任幕官。该书撰写于绍兴十五年至十九年间(1145—1149),其时王灼寓居于四川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因地而得名。 《碧鸡漫志》卷一主要论述歌曲在上古、汉、魏、晋、唐期间的演变,卷二主要品评唐末、五代、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卷三至卷五主要考证近三十首唐代乐曲命名的原因及其与宋词的关係等。虽曰“漫志”,然于曲调考证用力甚劬,旁徵博引,持论颇为精核,为考词曲者所必参鑒。 本书据清《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 《律吕新书》 《律吕新书》二卷,(宋)蔡元定撰。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宋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终身不仕,潜心问学。师事朱熹,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诸说,精识博闻。晚年受“庆元党禁”株连,流放道州。卒后赠迪功郎,赐谥文节。 《律吕新书》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其卷一《律吕本原》,凡《黄钟》、《黄钟之实》、《黄钟生十一律》、《十二律之实》、《变律》、《律生五声图》、《变声》、《八十四声图》、《六十调图》、《候气》、《审度》、《嘉量》、《谨权衡》等十三篇。卷二《律吕证辨》,凡《造律》、《律长短围径之数》、《黄钟之实》、《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和声》、《五声大小之次》、《变宫变徵》、《六十调》、《候气》、《度量权衡》等十篇。 本书据元至正元年(1341)日新书堂刻、元黄端节编《朱子成书》本影印。 《乐书正误》 《乐书正误》,一卷,(宋)楼钥撰。 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号攻愧主人,宋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同知枢密院事等。 《乐书正误》订正陈旸《乐书》刊本各类舛误三百余条,分为 卷、版、行、字、误、改六格着录,校勘精当,条目清晰,可资校核研读。 本书据民国张钧衡影宋刻本影印。 《唐乐曲谱》《唐乐曲谱》一卷,(宋)高似孙撰。 高似孙(1158—1231),字续古,号疏寮,宋绍兴余姚(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历校书郎、会稽主簿、知处州。 《唐乐曲谱》载唐诸朝乐名,下附作者或创作经过,凡唐太宗四曲、高宗七曲、玄宗三十四曲、代宗二曲、德宗四曲、文宗二曲、武宗一曲。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琴统》 《琴统》一卷,附《琴统外篇》一卷,(宋)徐理撰。 徐理(1228—),号南溪,南宋末年会稽人,宝佑四年进士。幼即好琴,潜心治琴,常与杨缵、毛敏仲等琴家商榷音律,颇有心得。 《琴统》厘为《追古》、《十则》、《中声》、《琴準异同》、《三声》、《原音》、《钉定五音调》、《十二律调》等篇,叙及琴史、琴调、制琴、琴律等内容。《外篇》立《十二律图》、《律吕会音经纬图》,并对《琴统》之说作进一步阐述发明。 本书据明抄本影印。 《词源》 《词源》二卷,(宋)张炎撰。 张炎(1248—),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今属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工词,精于声律。宋亡,潜迹不仕,落拓而卒。 《词源》上卷论乐学、律学及声乐理论,凡十四目:《五音相生》、《阳律阴吕合声图》、《律吕隔八相生图》、《律吕隔八相生》、《律生八十四调》、《古今谱字》、《四宫清声》、《五音宫调配属图》、《十二律吕》、《管色应指字谱》、《宫调应指谱》、 《律吕四犯》、《结声正讹》、《讴曲指要》;下卷论词乐创作原则,凡十六目:《音谱》、《拍眼》、《制曲》、《句法》 、《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 《五要》。是书研究声律,厘析精允,颇得妙解,为研究宋词音乐必不可缺之参考。 本书据清钱熙祚等辑《守山阁丛书》本影印。 《天基圣节排当乐次》 《天基圣节排当乐次》一卷,(宋)周密撰。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苹州、泗水潜夫、弁阳老人等,祖籍济南(今山东济南),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曾为临安府幕僚,后监和剂局、丰储仓,为义乌令。宋亡不仕,隐居杭州。 《天基圣节排当乐次》原为《武林旧事》卷一之内容,后被单独抽出成书,主要记载南宋天基圣节演出活动时的节目及表演艺人名单。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南渡宫禁典仪》 《南渡宫禁典仪》一卷,(宋)周密撰。 《南渡宫禁典仪》原为《武林旧事》中卷一、卷二之内容,后被取出单行。是书叙述南宋宫廷中的典仪制度,包括庆寿册宝、四孟驾出、大礼、车驾幸学、登门赐赦、恭谢、圣节、公主下降、册皇后仪、皇后归谒家庙、皇子行冠礼仪略、人使到阙等。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乾淳教坊乐部》 《乾淳教坊乐部》一卷,(宋)周密撰(旧题泗水潜夫作)。 《乾淳教坊乐部》原为《武林旧事》卷四之内容,后被取出单行。是书记载南宋干道、淳熙年间教坊乐部的结构及人员构成。凡杂剧色、歌板色、拍板色、琵琶色、箫色、稽琴色、筝色、笙色、觱篥色、笛色、方响色、杖鼓色、大鼓色、舞旋等悉有叙及,每种之下又详载德寿宫、衙前、前教坊、前钧容直、和顾等各部分的组成人数。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艺流供奉志》 《艺流供奉志》一卷,(宋)周密撰(旧题泗水潜夫作)。 《艺流供奉志》原为《武林旧事》卷六之内容,后被取出单行。是书为南宋民间艺人名单,分为 棋待诏、书会、演史、说经、小说、影戏、唱赚、小唱、丁未年拨入勾栏弟子嘌唱赚色、鼓板、杂剧、杂扮、弹唱姻缘、唱京词、诸宫调、唱耍令、唱拨不断、说浑话、覆射、学乡谈、舞绾百戏、神鬼、撮弄杂艺、泥丸、头钱、踢弄、傀儡、顶撞踏索、清乐、角牴、乔相扑、蹴球、射弩儿、散耍、装秀才、吟叫、沙书、教走兽、教飞禽、弄水、放风筝、烟火、说药、捕蛇、七圣法、讯息等四十余类,涉及多种民间技艺。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杂剧段数》 《杂剧段数》一卷,(宋)周密撰。 《杂剧段数》原为《武林旧事》卷十之内容,后被取出单行。是书注录宋官本杂剧段数,凡二百八十本,两宋时期戏曲演剧之盛况,殆可由此管窥一二。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古琴疏》 《古琴疏》一卷,(宋)虞汝明撰。 虞汝明,生平不详。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古琴疏》主要记载自伏羲、黄帝、帝俊等传说中三皇五帝至宋代的名琴及典故。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元代 《瑟谱》 《瑟谱》六卷,(元)熊朋来撰。 熊朋来(1246—1323),字与可,号天慵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宋鹹淳甲戌举进士,入元后隐居不仕,着书立说,传授儒学。 《瑟谱》卷一论瑟学理论,凡《瑟旋律图》、《旋宫六十调图》、《雅律通俗谱例》、《指法》四篇;卷二曰《诗旧谱》 ,凡《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葛覃》、《卷耳》 、《鹊巢》、《采蘩》、《采苹》等十二篇,即赵彦肃所传《开元十二诗谱》;卷三、四曰《诗新谱》,凡《驺虞》、《淇奥》、《考盘》、《黍离》、《缁衣》、《伐檀》、《蒹葭》、《衡门》、《七月》、《菁菁者莪》、《鹤鸣》、《白驹》 、《文王》、《抑》、《嵩高》、《烝民》、《清庙》、《载芟》、《良耜》、《駉》等二十篇;卷五曰《乐章谱》,为学宫释奠乐章;卷六曰《瑟谱后录》,则古来论瑟之语。是书网罗甚众,谱论并重,足资考证。 本书据清代张海鹏等辑《墨海金壶》本影印。 《律吕成书》《律吕成书》二卷,(元)刘瑾撰。 刘瑾,生卒年不详。字公瑾,元安福(今江西吉安)人。其学问渊源出于程朱理学一脉,故注《诗》守朱熹之说,论乐则守蔡季通、彭鲁斋之说。 《律吕成书》上卷凡十三篇:《候气求黄钟法》、《求黄钟从长法》、《求黄钟积实面幂法》、《求黄钟围长法》、《求黄钟径长法》、《复以半周半径求黄钟幂积元数法》、《复以幂积求黄钟从长元数法》、《造黄钟律管法》、《审度》、《嘉量》、 《谨权衡》、《黄钟律寸九分十分法》、《黄钟律本三历十二辰法》;下卷凡十三篇:《黄钟生十一律法》、《律寸旧法新法图》、《十二律名义》、《隔八相生娶妻生子法》、《候验中气审定十二律法》、《律寸九分复约为十分法》、《全律半律》、《变律》、《五声大小次第》、《变声》、《八十四声图》、《八十四声唱和图》、《六十调图》。是书在学术渊源上出于程朱理学一脉,系推衍朱熹、蔡季通、彭鲁斋等人之说而成,虽未必尽得乐律学之精微,然长短兼存,亦可资考辨。 本书据清代张海鹏等辑《墨海金壶》本影印。 《琴言十则》《琴言十则》一卷,附《指法谱》一卷,(元)吴澄撰。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元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入元官至翰林学士。吴氏平生潜心学术,着书立说,为元代理学界代表人物。《琴言十则》叙及古琴演奏的注意事项,包括置琴、弹弦、取声、手势、曲情、学琴、尽礼、养性等内容。《指法谱》录右手弹弦、左手按弦、左右朝揖等各种指法。 本书据《学海类编》本影印。 《琴笺图式》 《琴笺图式》一卷,(元)陶宗仪撰。 陶宗仪(—1396),字九成,号南村。元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 《琴笺图式》凡《琴面制度》、《琴腹制度》、《琴底制度》、《古琴式》等四篇。每篇均列图解,叙述古琴形制与类型。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唱论》 《唱论》一卷,(元)芝庵撰。 作者署名为“燕南芝庵”,燕南是其里籍,芝庵是其别号,真实姓名及生平皆不详。 《唱论》分三十一节,详述宋元两代戏曲声乐理论和歌唱方法。此外,胪列古代善唱者、知音律者,兼及古典戏曲主要体制和宫调声情等。 本书据元代杨朝英选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本影印。 《韶舞九成乐补》 《韶舞九成乐补》一卷,(元)余载撰。 余载,生平不详。仅从书前《序》知其为“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韶舞九成乐补》凡:《九德之歌音图》、《九德之歌义图》、《九磬之舞图一》、《九磬之舞图二》等四图。 本书据清张海鹏等辑《墨海金壶》本影印。 《骠国乐颂》 《骠国乐颂》,一卷,阙名撰。 该书主要言及骠国国王遣其子献乐之事,由此推知可能为唐德宗年间人所作。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管弦记》 《管弦记》一卷,《说郛》(宛委山堂本)第一百卷目录着:“《管弦记》,凌秀”;正文卷端则着录:“《管弦记》,阙名”。 《隋书·经籍志》载:“《管弦记》十卷,凌秀撰”。《旧唐书·经籍志》录:“《管弦记》十二卷,留进录,凌秀注”。《通志·艺文略》称:“《管弦记》十卷,凌秀。《管弦记》十二卷,留进。”疑该书原本在元末明初已佚,《说郛》辑校者或从类书中抄撮其文,以备一种。故所录仅“霓裳羽衣曲、胡笳十八拍、鼓、琵琶、长笛、角、鼓”等数条相关记载。 本书据《说郛》宛委山堂本影印。 《鼓吹格》 《鼓吹格》一卷,阙名撰。《说郛》(宛委山堂本)第一百卷目录将本书题名写作《衙鼓吹格》。 该书仅录有汉魏鼓吹等数条相关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