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2019-07-22 15:21:56) 百科综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功能不仅在于能帮助今人切中肯綮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奥秘,而且在于它具有一种指向现实的穿透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它理应较再现性的文学理论更能有效地说明一切表现主义作品,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西方文学自19世纪末以来,愈益向主体表现方向发展。这些作品中,现实不再成为生活真实的反映,而蜕变为徒有其形、不反映生活本质规律的“幻相”(朗格语),成为象徵“情感”的“形式”(朗格语)、表现主体的媒介。这类作品中“文字”、“现实”、“主体”的关係与中国古代文论中讲的“言”、“象”、“意”的关係,或“文字”、“景物”、“神情”的关係何其相似!当西方现代文学向中国古代文学靠拢、交叉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就有了能较好说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或至少对解读西方现代作品很富启示的当代价值。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 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
  • 页数:394页
  • 开本:16
  • 作者:祁志祥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4035835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用中国古代文论资料阐释原理;以古代文论範畴为纽结,网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建构民族文论体系;在中西比较中彰显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从儒道佛等中国文化元素中剖析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成因;系统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激活古代文论的现代生命;一部探索性的文学理论专着,一部工具性的文艺学教科书。

作者简介

祁志祥,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大学人文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个人专着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华北图书优秀奖等。 文艺理论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学林出版社199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美学研究代表作:《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中国美学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人学研究代表作:《中国人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学林出版社2006)、《国学人文读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图书目录

绪论 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体系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论
第二章 “德学才识”说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发生论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构思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方法论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品论
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论
第八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美论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论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功用论
第十一章 “三不朽”说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方法论
后记

文摘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论
“文学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观念”,指关于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狭义的“文学观念”,指对“文学”这一概念内涵的认识。本章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狭义的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论认为,“文学”是一切文字着作,其特徵是“文字”,这便构成了文学特徵论。儘管“文学”是一切文字着作,古代文论又强调,文学应以表情达意为主,这就构成了文学表现论。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论,大体上由文学特徵论与文学表现论构成。
第一节 “文学以文字为準”——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徵论
中国古代的“文学”是一个广义的泛文学概念,不同于西方的美文学概念,乃是包括美文学和学术文章在内的一切文字着作和文化典籍。“文”的本义是“错画”、纹理。汉字都符合“错画”、纹理的特徵,因而汉文字着作都可称“文”。正如清人章炳麟所概括:“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準,不以彣彰为準。”衡量“文学”的特徵是“文字”,而不是“彣彰”——“文采”或“美”。而西方文论中的“文学”更多地是指以“美”为特徵的文字着作,或以“艺术”为特徵的语言文字作品。这种“美”的“艺术”特徵或指“形象”、或指“情感”、或指“形式”、或指“虚构”。

后记

年轻时醉心于文学创作,进而关心指导创作的文艺理论。
因为投稿的关係,有幸认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文学研究所钱中文先生。在先生的无私关心与指点下研习文艺理论和关学,最后定位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1987年至1990年,在华东师範大学从徐中玉先生、陈谦豫先生攻读古代文论硕士学位,尝试着用中国古代文论材料写一部文学理论着作,一来回响文艺理论界建构民族文学理论体系的诉求,二来试图在中国文论的历时性叙述格局之外走一条新路。这就形成了我的第一本专着:《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1993年,该书由学林出版社在“青年学者丛书”中推出。
此书虽然存在诸多的不足,承蒙诸位前辈和学人的宽宥和美意,《学术月刊》、《社会科学》、《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曾发表书评、书讯给予好评,一些学校曾主动将该书选为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董乃斌、张海明等教授曾在他们的《中国文学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等论着中给予肯定。尤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十多年后,该书被专家评定为全国“十一五”高等教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材。藉此机会,我要真诚地对曾经指导、关心过我的导师、专家、学人说一句:谢谢了!
这是一部以古代文论範畴和命题为“网上组结”,来网罗中国古代文论资料,阐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的着作。它将几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範畴按照观念论、创作论、方法论的顺序组建为一个大系统,揭示其“言志缘情”、主体表现的民族特色,大约是建构中国古代文论範畴体系的最早尝试。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文学“以文字为準”,不以文採为準,所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广义的文学理论,这是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差别。同时,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论,文学又应当“以意为主”,应当是“心学”;并且,文学在表情达意时应当藉助景事境象,讲究文采修饰。

序言

志祥同志撰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出版后得到好评,最近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改订出版。欣慰之余,嘉其勤奋敏锐,有刷新、拓展古代文论研究格局,开闢文艺学新路的勇气和信心。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源远流长,十分丰富,积下大量符合文学规律和我国文学发展实际,至今仍显得非常精闢、可供择取运用的资料。但是一个世纪来,由于长期封闭自守,这个宝藏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开发。近百年由于社会不断处在剧烈变动之中,我们悠久、丰富的文化传统总是受到过分的怀疑和冲击,这在变革过程中自难避免,但全盘否定的过激之论却毫无是处。矫枉的目的毕竟不在于过正。当今天我们抱着高尚的理想认真来建设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候,显然就再也不应重蹈过去向西方或向苏联一边倒的覆辙了。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里,20世纪前期基本向西方一边倒,中后期则几乎完全倒向了并不真实了解的苏联。文学理论教材、研究论文充斥的都是外国观念。西方观念批传统,苏联观念批西方,现代西方许多观念再来批苏联。虽不是每一观念都南辕北辙,也不是从中毫无拓宽视野之益,然而到底它们都是植根于异域,被我们极端地搬过来使用,既未尽异域之众长,搬用也常常失当,有削足适履之憾。其不能解释和解决自己文学上的很多问题,自不足怪。中国文学创作重在真实表现生活和有各种社会关係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神态。中国文学理论多从实践中来,有相应的特点,资料具在。简单搬用异域无论哪一方面的文学理论,当然都会发生不合适、不相配的困难。过去我们这里倒来倒去的现象诚然有其历史的原因,现在形势变了,无疑就应当从我们自己的实际出发考虑、择取,建立有利于继往开来、繁荣文学创作的文学理论了。自然我们也还是需要吸取异域的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成果,但兼收并蓄乃是要建立最适合于我们自身发展的文学理论,而决不是毫无自尊自信地盲从异域。
不消说要做到这点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做许多奠基性的準备工作。準备工作前人已开始做起,改革开放以来成绩尤其显着。例如各类文学理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专着和论文的出版。但就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整体而言,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