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书目概述》是201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贺严。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书目概述
- 作者:贺严
- ISBN:978-7-5008-5096-0
- 类别:图书
- 页数:248
-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年
- 开本:16开
概述
作者:贺严着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成品尺寸:168mm×240mm
开本:16K
页码:248
出版日期:201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008-5096-0
印张:15.5
定价:28元
上架建议:文学
中图分类:G
作者简介
贺严,女,中国劳动关係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北京师範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诗学的研究与教学,在《文史哲》《山东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沈德潜在“诗教”原则下对唐诗的历史定位》等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古代中国与其强邻》等着作、译着8部,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
内容简介
上编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基础对先秦至清代的古代要籍进行分类总结介绍。下编则从文学史着作、文学批评史着作、文学文献整理着作三个方面总结介绍了近当代着作。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书目。这些书目着作可以帮助了解一种学术的概貌,进而明白研究一个问题需要读哪些书,怎样去找书,找什幺样的书。由此进入,就能登堂入室,深入学术的胜境。这对于了解与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有其特殊性,它与经学、史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係。文学这一概念,也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渐渐清晰起来,文学的特质和功用在整箇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纠结不清的话题。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离不开对古代相关学术典籍的了解。本书也以一种大文学、大文化的视野,对文学史中的主要典籍进行分类梳理。
正文节选
上编
第一章 经部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经部收儒家的经典及国小(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书。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国小类”、“石经类”、“彙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着。
经,与“纬”相对,原意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定好纵线后,在纵线上穿织横线,即纬线。经正而后纬成,经线是织布的首脑和关键。由织布的经纬引申为南北东西,南北为经,东西为纬,经也指通行的主要大道。引申为经典,就是万世不易的法则,绝对的真理。在官修史志和书目中,一般指儒家尊奉的经典。历史上有六经说、五经说、九经说、十三经说等。
六经:将书籍称为经,始自庄子。《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自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因此,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递相传授的六部典籍:《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的《礼》经宋代以后一般是指《礼记》。
对六经内容和作用的阐发,也是始于庄子。《庄子·天下篇》中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西汉今文礼学的开创者戴圣在其《礼记·经解》中,对六经利弊两个方面都作出了较为中肯的总结。《小戴礼记·经解第二十六》中说道:“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五经: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九经: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十三经: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增加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十三经也就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在继承传统分类的基础上,本着历史的态度,尊重经学传统。同时,也以现代学术的眼光看古籍的分类。从文学史的现实来说,《诗经》是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所以把它从经部剥离出来,放到集部第一篇介绍。而《论语》《孟子》等是先秦诸子文章,因此放到子部介绍。
一、《周易》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据说,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敷衍《春秋》,传以《周易》。因此,儒家学派便将《易》《诗》《书》《礼》《乐》《春秋》这几部典籍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从《汉书·艺文志》开始,《易经》就位居群经之首,后世儒家并推其为大道之源。
历史上的《易》,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上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归藏》已经失传,仅存《周易》。
关于《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议,大多数观点认为是西周前期,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代,因为《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而《左传》是春秋晚期的作品。五四运动以后,因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史学界对传统说法又提出怀疑。现在一般认为《易》并非一时而成,而最终成书的时代,大致有三种说法: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
关于《周易》的作者,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历经三圣之手。即伏羲氏据“河图”、“洛书”画成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孔子又作传以解经。传说在远古时代,有龙马背负“河图”浮出黄河,而洛水又有背负“洛书”的灵龟出现,圣人伏羲便据“河图”、“洛书”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还作了卦辞和爻辞。春秋时期,孔子又为其作传,阐释其精义。
因此,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秦汉以后,儒家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周易》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的,先后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目前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考证已经证明,“人更三圣”的说法是错误的,但这种说法认为《周易》经、传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有着极大的价值。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新考证学派已基本证实了《周易》卦、爻辞,即《易经》部分,创作于西周初年。而《易传》比《易经》要晚得多,经过了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人创作、完成。《周易》虽是占卦之书,但它运用辩证法来说明宇宙和人类万事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其中心思想,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表现状态的变易,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因此其中又蕴涵着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繫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这十篇“传”又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是对“经”的解说。关于《易经》的传承系统,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有记载。概括而言,到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就已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阐释《易经》的文字也被汇集到一书中,成为《易传》。秦始皇焚书,但没有焚易书。到了汉代,尊为经,众家并作,对经传进行解释,发展成专门之学“易学”。“易学”有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易理学派等。以后历代许多思想家、哲学家,也都以《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古代关于《易经》的注释之作就有三千多种,其中流传下来并且有着比较大影响的版本有:魏王弼注本,唐代孔颖达又为王弼注本作疏,合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颐《程氏易传》;宋朱熹《周易本义》。现代译注本中,较着者有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周振甫《周易译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