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

(2019-10-10 06:47:53) 百科综合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是2009-03-0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聂华林,马红翰。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
  • 作者:聂华林,马红翰
  • ISBN:9787500476184
  • 类别:图书 > 经济 > 中国经济
  • 页数:373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3-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发展战略》一书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别论述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

目录

第一章中国区域经济总体格局
第一节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历史沿袭与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1949—1957)的特点
二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1958—1977)的特点
三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1978—1991)的特点
第二节当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特点
一当今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的背景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三东部地区仍然是全国经济的重心所在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状况依然严重
五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一定进展
第三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一区域增长重心有向北移动的趋势
二区域产业分工不断深化
三区域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第二章东部地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第一节东部地区的经济特徵
一区位优势突出,是对外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二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工业化水平较高
三经济发展迅速,是国家巨观经济成长的主导力量
第二节东部地区与国际经济
一东部地区经济与国际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及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三东部地区应对国际经济影响的策略
第三节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
一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
三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三章中部地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保障
第一节中部地区的经济特徵
一二元经济结构突出,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能源与原材料丰富,是东部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
三区位重要,是中国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关键区域
第二节中部地区塌陷现象的产生
一中部地区的塌陷现象
二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中部崛起战略
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二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实施
第四章西部地区——中国经济的平衡舵
第一节西部地区的经济特徵
一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二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
三战略地位重要,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第二节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
一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
二西部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障碍因素
三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期效果分析
三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五章东北地区——中国经济的信号灯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经济特徵
一作为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二作为重要农副产品基地,为保证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改革开放步伐落后,区域经济发展困难
第二节东北发展与政府转型
一经济体制转轨中政府与市场的关係
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问题
三东北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第三节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战略
一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二发展产业集群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内容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举措
第六章协调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协调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形成
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特徵
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意的两大关係
第三节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
二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
三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七章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新发展
第一节中国四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三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四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第二节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
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选择与布局原则
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布局,四大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形成
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彰显探索新意,中国区域合作呈现新景象
四对当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布局的思考
参考文献

标 签格局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