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一定能:用核心价值观托起未来

(2019-08-04 21:49:46) 百科综合
中国一定能:用核心价值观托起未来

中国一定能:用核心价值观托起未来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一定能:用核心价值观托起未来
  • 作者:李松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6604717
  • 外文名:The Core Value System Guides China
  •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 页数:265页
  • 开本:16
  • 品牌:新华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一定能:用核心价值观托起未来》编辑推荐: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人就没有“精气神”,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繫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作者简介

李松,云南蒙自人,2001年进入新华社工作,先后为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新华社《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尤以调查性深度报导见长。
在《了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环球》等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多数被《文摘报》《作家文摘》《报刊文摘》《中国剪报》《联合早报》《国际时报》等海内外报刊杂誌转载,多篇入选中央党校培训教材。其作品曾多次获“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多篇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已出版的社会调查类着作有:《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华夏出版社2011),《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中国社会病》(华夏出版社2013)。

图书目录

开篇语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之魂”/1
第一篇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7
第一节富强才能托起“中国梦”/9
1.“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铁律/10
2.精英们的追寻和梦想/21
3.民富则国强/32
第二节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43
1.“延安对”的民主希望/45
2.“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50
3.为了民主的奋斗与牺牲/55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62
5.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68
第三节做个不一样的文明大国/72
1.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73
2.文化自觉才能文明复甦/79
第四节和谐凝聚的隐形力量/88
1.“万隆会议”的精神光芒/90
2.善于倾听“沉没的声音”/94
3.人与自然和谐的距离/99
第二篇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融合剂”/109
第一节自由是一个相对的目标/111
1.自由并非“奢侈品”/112
2.自由才能激发社会活力/123
第二节平等,彰显“执政为民”的理念/129
1.法律不平等,最危险的“社会陷阱”/130
2.官民不平等成“万恶之源”/139
3.反特权,任重而道远/145
第三节以法律消除公正的“差价”/151
1.“拼爹”叫板社会公正/153
2.让公正在每个人身边实现/155
3.只有公正才有公信/161
4.用制度给弱者更多公平/164
第四节让法治成为维稳“安全阀”/167
1.法治闪耀着理性光芒/169
2.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172
3.用法治思维破解社会矛盾/180
第三篇核心价值观是个人“精气神”/185
第一节爱国是每个人起码的道德/187
1.“文王一怒安天下”/188
2.用生命写就爱国主义/191
3.“移民潮”与爱国的冷思考/193
第二节敬业,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99
1.敬业诠释“蜡炬成灰泪始乾”/200
2.不会过时的时代精神/204
3.敬业,成功者的秘诀/211
第三节诚信是最可靠的力量/216
1.诚信始于生活细节之中/218
2.诚信是个人职场的“试金石”/226
第四节友善,打开别人心扉的钥匙/231
1.友善折射人间大爱/232
2.友善谱写和谐社会新乐章/236
尾篇我们不能陶醉于虚幻之中/239
后记(代)用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255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265

后记

用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24个字提出了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参与十八大报告起草组工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採访时说,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係,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施芝鸿说。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韩振峰说。
多位专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科学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并会伴随中国前进的步伐得到发展与完善。
凝聚中华民族“精气神”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概括了其基本内容。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的同时,首次正式使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并把它置于“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的地位。
《决定》指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教授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适应了我国发展阶段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样的现实,概括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贯基本主张,在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大潮中高扬一面鲜明的旗帜,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的基本纲领和重大举措。”中央文献研究室郭如才接受记者採访时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理想的战略任务,而且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2006年11月,胡锦涛在中国文联八大和中国作协七大上还从“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密联繫起来,进一步揭示了建设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意义。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同时,还明确把“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提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
“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党史专家、北京印刷学院社科部主任孟庆春教授接受记者採访时说,“价值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价值观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中,居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之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就没有赖以维繫的精神纽带,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这一点,对于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孟庆春说。
直面现实重大命题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这既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个矛盾凸显期。”郭如才说,“面对日益複杂的国际国内意识形态环境,如何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凝聚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是我们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郭如才看来,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探索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韩震认为,任何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孕育和形成,并且通过历史记忆加以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国家内部力量整合的必需要素,它不仅须臾不可缺少,而且其内在的性质也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有力推动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
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着新旧碰撞和交替。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比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严重、诚信缺失现象突出,这不仅毒害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而且严重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4年至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相继召开了相关会议,集中探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怎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课题。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全社会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準则。胡锦涛强调,“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誌,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民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幺、反对什幺,倡导什幺、抵制什幺,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团队精神、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範,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郭如才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思想的破茧而出準备了必要条件。”
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思想的深入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郭如才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践行中释放“正能量”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2012年2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主持人白岩松刚宣读完这段颁奖词,台下顿时掌声雷动。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胡忠、谢晓君夫妇的颁奖词。多年来,这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把工作关係转到海拔4000多米的塔公草原支教,用最纯朴的行动,谱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唱响了一曲中华民族英雄楷模的讚歌,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这十年间,一系列先进人物的一言一行,凝聚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生动的诠释。比如刘姝威、高耀洁、任长霞、王顺友、阿里帕·阿力马洪、钱学森、朱光亚、刘金国、杨善洲、吴孟超、吴菊萍……
“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及其有效传播,让抽象的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变得生动具体,可感可知、可学可循。”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鲁照旺教授接受记者採访时说。
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思想进入了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其作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日益凸显。
这一时期,儘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系列来自国际国内的严峻考验,但中央始终关注并推进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在实践中释放出能量。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不少先进人物的涌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担当,一种力量。
“一系列先进人物的涌现,并非偶然,它是数千年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长期孕育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在当代中国的一种表现。”鲁照旺说,“在这些先进人物身上,人们看到了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的生动绽放。”
近年来,各地以实际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在“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中,浙江省杭州市概括提炼出了民生、礼仪、诚信、感恩、奉献、关爱、信仰、责任、科学、爱国、创新、和谐12个主题词。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以具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除杭州、北京外,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广西、重庆、新疆、西藏等地,也都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本地精神表述语,并进入践行阶段。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振峰说,“而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至少面临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从中国社会内部看,中国社会发展转型阶段的多元性、开放性导致价值观塑造的複杂性,这种困境就表明,我们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明确内涵及其社会性质明确归属等这些问题;从外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看,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发达社会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对发展中社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直接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简单地关起门来说凡是资本主义拥护的就是我们反对的,恐怕是不行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价值观当然也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超越。”辛鸣说,“这种超越里,既包括反对,也包括汲取,用哲学的话讲,就是扬弃。但是,这种超越、这种扬弃从理论上认识到变为在实践中做得到,仍然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去探索。”
创造性探索的着力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显着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需要进行创造性探索。”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兼总编辑、华南师範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说。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说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是全党全社会所担负的共同责任。诚然,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之上,不断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取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和发展。”孟庆春说,必须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特别是对其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诸方面的研究,切实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务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作用是关键,他们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起着重要的示範和导向作用。
“每个公务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範。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範行动和人格力量为民众作出榜样。”谈方说。
多位受访专家谈到,从亲职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
“要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心理特点出发,科学规划对他们的教育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促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真正树立起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孟庆春说,“特别需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範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将核心价值体系变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规範,并且将其落到实处。这一点非常关键。”的确,有人说,下一代出了什幺问题,肯定在上一代会找到印记。这不无道理。
“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价值应该面向全体公民,作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社会发展的普适性教育。”鲁照旺说,“需要把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价值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因为这事关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事关一个国家教育培养什幺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要加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好人好事的宣传和表彰。”谈方说,“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会通过好人好事体现出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各种不同文化层次和水平的人所接受,语言表述要越简洁明快越好。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太长、不便于记忆,就会停留在学术界,或仅被少数领导干部掌握,难以大众化。”
有关专家指出,应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占领思想阵地,就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徵、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採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注重长期积累,在中西古今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冲突与消解、传承与超越的历史进程中,尊重差异并扩大共识,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生动局面。

序言

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之魂”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从此,中国就作为一个地理、民族与文化的概念,已逾数千载。
斗转星移,朝代更迭。历史穿越盛唐诗篇、大宋遗影、晚清暮钟以及抗战血海……儘管中华大地经历无数社会动荡、外族入侵,但有一种力量维繫数千年文明从未间断,中华民族仍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世纪回眸,百年沧桑。还是这种力量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难而前仆后继;六十多年共和国艰苦卓绝的历程,还是这种力量让中国创造奇蹟。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后有20批大约1600多位青年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他们中出了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邓小平、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向警予、蔡畅等众多革命家。
抗日战争期间,左权、杨靖宇、赵一曼、马本斋、张自忠等大批抗日名将浴血疆场,为挽救民族于危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近年来,无数先进人物更是以自身言行,诠释着这种力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80后”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当失控的汽车沖向学生时,她一把推开学生,自己却被校车碾在了车轮下,被誉为“最美教师”。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的客车司机吴斌,从天而降的一块铁片,刺进他的腹部,他用76秒完成减速靠停、拉紧手剎等驾驶操作,挽救了乘客,自己却再也没有站起来,被誉为“最美司机”。
钱学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杨善洲、郭明义、杨业功、王顺友、方永刚、袁隆平……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列很长很长。他们所追求的、所坚守的、所信仰的、所献身的,都为这种力量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这种力量有了更为响亮而清晰的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用24个字提出了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参与十八大报告起草组工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採访时说,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所谓核心价值观,即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準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也不同,并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和旗帜,作为动员人民的思想武器,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民主、自由、人权”作为价值理念,在世界範围内赢得了较大的话语权和较强的软实力。
以历史角度看,古代中国就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那是以儒学为核心、儒释道兼容的价值观念和实践体系。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以说,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价值核心。
核心价值观所能进发出的巨大力量,为历代中共领导人所认识。毛泽东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要“步调一致”。邓小平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江泽民明确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多次强调“民族精神”和“精神支柱”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方面,还是自然界方面,中国均出现过各种困难和风险,但都能一路走下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内在动力就在于有统一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如今,中国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逐步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引领中国不断前进的精神旗帜。
在当今世界,核心价值观被视为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徵。美国知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从更高层面讲,建设一个有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信条的中国,不但符合世界潮流,而且也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无论孙中山倡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JlI页之则昌,逆之则亡”,认为应该“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还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直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反映出这种深刻的历史洞察和现实认知。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其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箇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团结动员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做好大量艰苦细緻的工作。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繫并有机统一于中国实践。
要实现“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其中,核心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同时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看来,“中国梦”有价值支撑,这套价值观不鼓励人们以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幼稚方式看待事物,具有圆通性,能够兼容并包,有助于社会和谐。强调“中国梦”意味着在个人能动性基础上突出整个社会的温暖和社会机构的力量。只有体现社会性和公共性的“中国梦”才能将人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今天的中国与100多年前的美国或不无相似之处,但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必须用‘中国梦’的理想立人立国。认同核心价值观、让每个人有一种在家的感觉是梦的关键部分。”陆建德说。
本书以大量精彩案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解读,最终诠释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人就没有“精气神”,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繫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在这部书的撰写过程中,本人曾参阅、引用了部分报纸杂誌发表的案例,以历史的、开放的视角,结合中国现实来探索和阐述价值观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当代话题。这些案例在引用时均已有注明,此处就不一一列举。在此,对诸多前辈学人、作者及相关人士深表谢意。
同时,书中肯定还有不揣浅陋的谬误之处,敬请读者给予各种方式的指教,以便本人在未来能够进一步改正和完善。
李松
2013年5月1日于北京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