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中南大学中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相辉映且久负盛名的重要的二级学院之一。她的前身“有色冶金系”设立于1952年,在当时全国院校调整时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五所院校的冶金类系、科合併组建而成。
2013年5月,中南大学发文决定,将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名为冶金与环境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
- 所属学校:中南大学
- 前身:有色冶金系
- 学院级别:二级学院
- 国家建设:“211工程”、“985工程”
- 院长:柴立元
学院简介
冶金与环境学院是中南大学中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相辉映且久负盛名的重要二级学院之一。其前身“有色冶金系”设立于1952年,在当时全国院校调整时由武汉大学等五所院校的冶金类系、科合併组建而成,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其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成果驰誉神州,在国际上亦有重要影响。2013年5月2日更名为冶金与环境学院。
经过五十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国家“211工程”15年建设和“985工程”7年建设,冶金与环境学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近万名,为我国冶金行业乃至其他相关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1978年以来累计获国家级奖励2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0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14项,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设有3个本科专业(冶金工程、环境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冶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水污染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製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有色行业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有色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2个省级重点学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1个校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教学、科研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际交流日益活跃,学术气氛更加浓郁。
学院现设有重金属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轻金属及工业电化学研究所、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硷法冶金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与材料化学研究所、钢铁冶金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拥有国内先进的实验室和高、精、尖的分析检测仪器设备,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37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2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0人入选国家“跨(新)世纪人才计画”,全国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专任教师中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在科学研究上,本学科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具有研究领域宽(全面覆盖重、轻、稀、贵等各类金属的提取与加工)、综合势力强的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的快速发展,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迅速扩展,从传统的提取冶金扩展到围绕有色金属冶金的资源、能源、环境、新材料等广阔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成为了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特色十分鲜明且具有不断增长的新内涵和活力的学院。
办学规模
学院现设有重金属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轻金属及工业电化学研究所、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氧化铝及陶瓷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与材料化学研究所、钢铁冶金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
学院设有冶金工程与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1个工程硕士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是全国冶金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院现设有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环境工程三个系和十个研究所,1978年以来该学院获国家级科技成果2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1项;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横向开发项目50项,科研经费达2300多万元。
机构设定
根据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学院设有7个研究所(重(贵)金属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轻金属及工业电化学研究所、硷法冶金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与材料化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钢铁冶金研究所)和6个管理服务办公室(学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技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其中学院办公室和党委办公室合署办公。
专业介绍
冶金工程专业是我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一级学科,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其下设有六个二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材料冶金、电化学工程、冶金环境工程。其中, 有色金属冶金于1987首批被评为全国唯一的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并在2000年国家重点学科重新评审中再次以全国同类学科最高票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冶金物理化学和钢铁冶金于2001年被评定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于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钢铁冶金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冶金、电化学工程和冶金环境工程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通过五十余年建设,已拥有一支高水平、高学历、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队伍。在职专任教师5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兼职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32人,副教授20人,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名。本专业在读本科生850人,硕士研究生215人,工程硕士研究生150人,博士研究生86人,留学研究生3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5人。
冶金工程专业每年招收本科学生210-240名。针对本科学生开设冶金工程相关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并设20余门信息技术类、材料工程类、化学化工类和能源环境类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优良外语水平、熟练计算机套用能力和现代冶金与材料工程专业知识技能,能够从事有色金属与钢铁冶金及材料的生产、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冶金工程专业以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材料冶金、电化学工程、冶金环境工程等六个二级学科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50人、硕士研究生60-10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50人和留学研究生3-5人,并建有冶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年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5-10人。
学科介绍
有色金属冶金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及其基础理论、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冶金过程的计算机仿真与最佳化控制、有色金属複杂矿及再生金属资源无污染处理及高值利用、高纯金属製备新技术,生物冶金、海洋冶金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等。
冶金物理化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新理论与新方法的物理化学基础、冶金和材料计算物理化学、冶金电化学、冶金热力学与动力学、湿法冶金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高温过程物理化学等。
钢铁冶金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钢铁冶金短流程新工艺及理论、複合铁矿资源及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铁锰矿及再生资源精细加工及高值利用等。
材料冶金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冶金基础理论、特殊冶金与材料製备、精细增值冶金(有色金属化工产品、阻燃剂、催化剂、金属化合物超细粉末、磁性材料等的直接製取工艺及理论)、天然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分离提取、粉体材料、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环境材料、材料表面处理、感测器材料及新型碳材料等。
电化学工程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熔盐电化学、功能电极材料、材料电化学、电化学感测器、化学电源、新能源材料、腐蚀电化学、材料表面电化学修饰、电化学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最佳化与控制等。
冶金环境工程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污染冶金工艺及其基础理论,冶金工业环境建设,工业废水和废渣的环境治理及其资源化,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无废、无害化及其套用基础等。
本学科工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在物理化学、电化学、冶金学、材料学等方面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并在所研究领域具有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能有效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先进实验技术和检测方法进行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及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写作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论文应做到在理论上有创见,方法上有创新或在套用上有突破;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技术工作或高层次管理工作。
本学科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在物理化学、电化学、冶金学、材料学等方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所研究领域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能运用计算机、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检测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具备一门外国语的听、说、写作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在理论上应有新见解,在方法或技术上有改进工作;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等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
本学科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理论基础和宽阔专门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现代实验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累计毕业本科生近万名、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博士研究生200余名。毕业学生分别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材料、化学化工、能源、环境和信息技术等)企业、科研设计院所、高等学校、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就职。毕业校友中有3人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担任省、部、市级主要领导和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还有众多杰出的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是中南大学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依託国家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专业设定了环境方向,开始招收本科生30人;2000年正式成立环境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67人,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教育部自主设定的冶金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準组建“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环境工程研究所拥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3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80%,在读博士生11人、硕士生43名,在站博士后4名;并承担环境工程专业近300名本科生的教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等科研课题10余项。
本专业以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为依託,立足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重点针对有色金属领域的环境污染控制及其资源化开展创新性研究,已形成5个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主要研究方向。
1)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及其资源化
2)水污染控制技术
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4)环境材料
5)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环境评价
本专业硬体设施齐备,设备精良,添置万元以上设备数十台,千元以上设备近百台(套),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本专业培养具备废气、废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与资源化,以及环境检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能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的良性发展为自身提供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将形成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的格局,“十五”将建成有中南大学特色的国内知名学科,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成为国内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领域重要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国内先进的实验室和高、精、尖的分析检测仪器设备,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梯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9人(含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31人。专任教师中5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50余人、硕士生109人、博士生68人,有校外工程硕士培养基地3个,共有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140人。
在跨入21世纪后,冶金与环境学院更加彭勃兴旺。在通过国家“十五”重点建设后,将使在校全日制学生规模达到1520人,其中本科生1100人,硕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120人,办学水平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学科一流水平;将取得一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技成果;使博士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70%以上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培养出8~10名45岁以下、在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使综合势力更加显着增强,成为中南大学一流的研究型二级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含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50人(一级教授1人,二级教授9人,三级教授11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员33人。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兼职教授3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0人、“升华系列人才”5人,专任教师中87%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多数教师是国内外相关一级学会的会员或理事,其中9名教师在相关一级学会下属的学术(专业)委员会中担任主任或副主任委员;12名教师任国内外知名刊物(如Hydrometallurgy等)编委;1人任美国TMS学会火法冶金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人任国际热分析与量热学联合会理事和中国国家代表;1人任东亚资源再生技术国际会议中方主席;1人任国家“863”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2人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并任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具体教师如下:
博士生导师 | ||||||||||
刘业翔 | 张文海(兼) | 高从堦(兼) | 张传福 | 唐谟堂 | 李小斌 | 李 劼 | 李新海 | 柴立元 | 杨天足 | |
赵中伟 | 郭学益 | 陈白珍 | 胡国荣 | 周康根 | 陈文汨 | 彭兵 | 郑雅杰 | 王志兴 | 李旺兴(兼) | |
闵小波 | 赖延清 | 肖 劲 | 刘桂华 | 王万林 | 杨 健 | 刘志宏 | ||||
轻金属及工业电化学研究所 | ||||||||||
刘业翔 | 李 劼 | 胡国荣 | 赖延清 | 叶绍龙 | 肖 劲 | 周向阳 | 邹 忠 | 丁凤其 | 李 利 | |
伍上元 | 彭忠东 | 何家成 | 刘宏专 | 张治安 | 杜 柯 | 田忠良 | 吕晓军 | 张红亮 | ||
重金属冶金研究所 | ||||||||||
张传福 | 唐谟堂 | 刘志宏 | 郭学益 | 杨天足 | 梅光贵 | 李仕雄 | 楚 广 | 何 静 | 戴 曦 | |
李启厚 | 杨声海 | 艾 侃 | 邬建辉 | 彭 及 | 黎昌俊 | 唐朝波 | 杨建广 | 湛 菁 | 田庆华 | |
杨 英 | ||||||||||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所 | ||||||||||
陈白珍 | 李新海 | 秦毅红 | 周雍茂 | 陈文汨 | 徐 徽 | 郑雅杰 | 王志兴 | 石西昌 | 胡启阳 | |
杨喜云 | 郭华军 | 彭文杰 | 冷小玲 | 张云河 | 刘久清 | 陈 亚 | 何汉兵 | |||
硷法冶金研究所 | ||||||||||
李小斌 | 彭志宏 | 刘桂华 | 周秋生 | 齐天贵 | ||||||
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 | ||||||||||
肖连生 | 赵中伟 | 李运姣 | 张贵清 | 李青刚 | 王学文 | 王明玉 | 钟 晖 | 戴艳阳 | 霍广生 | |
曹佐英 | 蒋兰英 | 孙召明 | 彭 可 | 陈爱良 | 赵 柯 | 王金明 | ||||
环境工程研究所 | ||||||||||
柴立元 | 彭兵 | 周康根 | 闵小波 | 彭长宏 | 王云燕 | 郭朝晖 | 何哲祥 | 何德文 | 薛生国 | |
黄 虹 | 杨志辉 | 王海鹰 | 肖细元 | 杨卫春 | 吴川 | |||||
钢铁冶金研究所 | ||||||||||
王万林 | 杨 健 | 马范军 | 黄道远 |
学院成就
序 号 | 成 果 名 称 | 获奖名称、等级 及时间 | 完成人 |
1. | 选择性沉澱法从钨酸盐溶液中除钼砷锡锑新工艺 | 国家发明二等奖/2001年 | 李洪桂等 |
2. | 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6年度 | 李小斌等 |
3. | 铝电解过程智慧型控制系统的推广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 李 劼等 |
4. | “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製造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度 | 李新海等 |
5. | 废弃钴镍材料的循环再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度 | 郭学益等 |
6. | 铝电解用优质炭阳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度 | 肖 劲等 |
7. | 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金奖/2004年 | 李小斌等 |
8. | 预焙铝电解槽电流强化与高效节能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套用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度 | 李 劼等 |
9. | 废旧物资(铜、塑胶)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 | 柴立元等 |
10. | 钨钼清洁高效冶金关键技术 | 中国有色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 | 赵中伟等 |
11. | 电石渣处理及其在酸性废水治理中的套用技术 | 中国有色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 | 柴立元等 |
12. | 纤维状超细特种镍粉製备新方法 | 中国有色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2005年 | 张传福等 |
13. | 细菌解毒铬渣及其选择性回收铬的新技术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6年 | 柴立元等 |
14. | 重金属废水、废渣生物化处理与资源化新技术研究及套用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 | 柴立元等 |
15. | 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製备技术与产业化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 | 李新海等 |
16. |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的研究与研发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 | 柴立元等 |
17. | 高密度高电压平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研发及产业化 |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 | 胡国荣等 |
18. | 大型曲面阴极高能效铝电解槽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度 | 李 劼等 |
19. | 动力电池用低成本极板材料 |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5 | 郭学益等 |
20. | 铝电解过程智慧型控制系统及推广套用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 | 李 劼等 |
21. | 基于高浓度离子交换的钨清洁冶金工艺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度 | 赵中伟等 |
22. | 选择性分离贵锑中贵贱金属的技术及产业化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 | 杨天足等 |
23. | 硫酸渣资源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套用 |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 | 郑雅杰等 |
24. | 低钴高倍率非化学计量贮氢合金製备技术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 | 李新海等 |
25. | 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製造技术 | 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 | 李新海等 |
26. | 空气氧化法从锑精矿製备锑酸钠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 杨天足等 |
27. | TiB2阴极涂层技术在160KA预焙铝电解槽上的开发与套用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 李 劼等 |
28. | 烧结法粗液常压脱硅技术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二等奖/2002年 | 李小斌等 |
29. | 基于现场汇流排的全分散式铝电解智慧型控制系统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二等奖/2001年 | 李 劼等 |
30. | 现场汇流排型智慧型模糊控制系统及其在有色工业窑炉中的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 李 劼等 |
31. | 锂离子电池製作技术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3年 | 李新海等 |
现任领导
院长:柴立元
副处级调研员:刘荣义
党委书记:张宝
党委副书记:张凯
副院长:赵中伟、王志兴、田庆华 、王万林 、赖延青
地理位置
学院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
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