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汉语文字)

(2019-08-29 11:54:01) 百科综合
中(汉语文字)

中(汉语文字)

中,现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指事字。有两种读音:zhōng、zhòng。甲骨文的形体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方口表示中间。金文旗斿向右。小篆省掉旗斿。楷书与小篆相同,笔画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
  • 拼音:zhōng、zhòng
  • 注音 :ㄓㄨㄥˋ;ㄓㄨㄥ
  • 部首:丨部
  • 结构:独体字
  • 笔画:四笔
  • 造字法:指事
  • 平水韵:上平一东
  • 五笔:K(简码)、K(口)H(丨)K(检验)
  • 笔顺编号:2512
  • 笔顺读写:竖、横折、横、竖

文字源流

中
“中”是指事字。甲骨文的形体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方口表示中间。金文旗斿向右。小篆省掉旗斿。楷书与小篆相同,笔画化。
中
“中”的哲学意义: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好的意思,也表示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比如中庸之道。中字是由一个0(口)字和一个1字组成,0是大道的体,1是大道的用。中字由0和1组成,同时拥有了大道的体和用,所以中是道的大成。中代表中国的人文哲学,是中华的密码,大道之体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的,大道的用是惟精惟一的。
中者,不偏也,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庸者,不易也,万物之根基,故君子固本,本固速成;
和者,乐业也,天下之达道,故君子乐本,天健中节。
务本谓之中,固本谓之庸,乐本谓之和,三者致者天地人三才立焉,天下之大材速育、速成焉。此千古之道学,成者无不合于专一,无不合于太极(务本是本份,固本是能力,乐本是兴趣)。

详细释义

名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桿,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桿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範围内部适中的位置)同本义 [Center]。
  2.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āng )~。~原。~华。
    中,和也。——东汉·许慎《说文》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中有都柱。——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天门中断楚江开。——唐·李白《望天门山》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
    中轩敝者。——明·魏学洢《核舟记》
  3. 通“得”义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杜子春说:“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中”还可作虚词用:中----中字亦虚词,《易经·繫辞下》:“葬之中野。”《礼记·表记》:“中心僭怛。”《书经·同命》:“中夜以兴。”《诗经》中更多,例如“施于中谷”(《周南·葛覃》),“中心好之”(《唐风·有袱之杜》),“赡被中原”、“于彼中泽”等,“中”都当作虚词用。野,是空旷的一片地,人死安葬,难道真要埋于“野”的中心吗?中泽亦然。至于中心、中夜、中谷等,也可有可无,若无,也讲得通。----(摘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50、476页,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又中山峨冠而多髯者。
    又如:人中(人嘴上唇当中处);华中;中浣(农曆每月中旬);中土(中原地区。古以冀州为中土,汉以来以河南为中土;中国);中天(天空的中央);中夕(夜半);中色(中央之色,即黄色),中甸(京都);中江(江流的中央);中非(指非洲中部地区)。
  4. 内,里面。与“外”相对 [Among;Between;Inner;Within]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藏隐情不可致,诘公(袁可立)一览,立得籍甚。——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董宗伯(董其昌)所藏巨然真迹,今归袁环中(袁可立子)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 明 王鉴《仿巨然真迹图》
    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事变中起。——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心中(心里);内中(里头);家中;水中;队伍中;中水(水中);中垢(尘垢之中)。
    安夫人(袁可立母)妊时,数盥水,见金鲤蕩漾盎中。――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5. 半;中途;半中腰 [Half]
    夜中,星殒如雨。——《春秋》
    又如:中辍(中途停止);中夕(半夜);中分(从中间分开);中半(对半);中白(半白);中判(对半分开);中阪(半山坡);中夜舞(夜半起舞)。
  6. 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In the middle;Be placed in the middle]。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中门(内、外门之间的门);中阵(中陈、居中的阵地、营垒,一般为主帅所在地);中部(居中的部分);中处(适中的处所);中殿(居中的宫殿)。
  7. 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Court]
    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唐·韩愈《祭董相公文》
    于时毛文龙诪张于岛上,刘爱塔恫疑于沓渚,熊王之案持于内,崔霍之交盘于中。——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
    又如;中涓(皇帝亲近的侍从官);中侍(宫中的侍从官);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中尚方(古代官署名。掌宫内营选杂作);中秘书(宫廷藏书);中书(皇宫中的藏书)。
  8. 内心 [Heart]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又如:中顾(内心顾念);中私(内心的感情);中函(藏蓄于内心)。
  9. 中国的简称 [China]。如:洋为中用;中美关係。
  10. 中国的本地人、居民或其后代 [Chinese]。如:中外皆宜。
  11. 内脏[Internal organs]
    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素问》
  12. 中介人[Go-between]
    中央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儒林外史》
    又如:中见(见证人)

形容词

中 zhōng
  1. 中等[Medium;Intermediate]
    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中家以上。——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中才(中等才能);中则(中等。指田赋);中知(中等的才智);中币(中等品级的货币);中川(中等的河流);中平(中等,平常);中甲(金代科举考试成绩中等者);中兄(才德一般的兄长)。
  2. [方]∶成,行,好,可以,了得。[All right]
    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幺?——《二刻拍案惊奇》
    又如:中不中?咦!河南烩麵真中!
  3. 容易 [Easy]
    我是薛家丫头,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醒世姻缘传》
  4. 合适,适当 [Suitable;Proper]
    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
    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宋·叶适《袁声史墓志铭》
  5. 不偏不倚,正 [Right]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6. 通“”。忠诚[Honest]
    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春官·大司乐》
    中不上达。——《荀子·成相》

动词

读音:zhòng
1. 正对上;正好符合。示例:百发百中/正中下怀。
2. 遭受(指不好的事)。示例:中毒/中暑。
3. 表示因符合某种条件而有所获得。示例:中标/中了头奖。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一】【丨部】中
《说文·丨部》:“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中,纳入。从口;丨,表示上下通彻。)g,古文中。i,籒文中。陟弓切。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丨字部】中
中(汉语文字)
〔古文〕gi【唐韵】陟弓切【集韵】【韵会】【正韵】陟隆切,$音忠。【书·大禹谟】允执厥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民伪,而敎之中。【左传·成十三年】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又【左传·文元年】举正于中,民则不惑。【注】举中气也。
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
又【前汉·律曆志】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
又中央,四方之中也。【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注】洛为天地之中。【张衡·东京赋】宅中圆大。
又正也。【礼·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礼·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注】断民罪,使轻重得中也。
又心也。【史记·韩安国传】深中宽厚。
又内也。【易·坤卦】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又【老子·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又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辂传】鼓一中。【注】犹言鼓一半也。
又成也。【礼·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天。【注】中,犹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
又俚语。以不可为不中。【萧蔘希通录】引左传成公二年,无能为役。杜预注:不中为之役使。
又【礼·鄕饮酒义】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中
又姓。汉少府卿中京。又中行,中英,中梁,中垒,中野,皆複姓。
又【广韵】【集韵】【韵会】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记·周本纪】养由基去柳叶百步,射之,百发百中。
又着其中曰中。【庄子·达生篇】中身当心则为病,犹医书中风,中暑是也。
又要也。【周礼·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注】谓治职簿书之要也。 又应也。【礼·月令】律中大簇。【注】中犹应也。 又合也。【左传·定元年】季孙曰:子家子亟言于我,未尝不中吾志也。
又【类篇】【正韵】$直众切。与仲通。【礼·月令】中吕,即仲吕。
又读作得。【周礼·地官】师氏掌国中失之事。【注】故书中为得。陆德明云:中,杜音得。
又【韵补】叶陟良切,音章。师古曰:古读中为章。【吴志·胡综传·黄龙大牙赋】四灵旣布,黄龙处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又叶诸仍切,音征。【刘贡父·诗话】关中读中为䇏。【诗·大雅】泉之竭兮,不云自中。叶上频。【班固·高祖泗水亭哓】天期乗祚受爵汉中。叶下秦。古东韵与庚阳通。
俗读中酒之中为去声。中与之中为平声。◎按《魏志·徐邈传》:邈为尚书郞,时禁酒。邈私飮沈醉,赵达问以曹事,曰中圣人。时谓酒;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苏轼诗: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时复一中之。则中酒之中,亦可读平声。《通鉴》:周宣王成中与之名,注:当也。杜诗:今朝汉社稷,新数中与年。则中与之中亦可读去声。
考证:〔【班固·东都赋】宅中圆大。〕 谨照原书改张衡东京赋。 〔【周礼·春官·司刺】以刺宥三法,求民情,断民中。〕 谨照原文春官改秋官。以刺宥三法求民情,改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易·坤卦】黄裳元吉,美在中也。〕 谨照原文美在中也改文在中也。 〔【左传·定元年】季孙曰:子家亟言于我,未尝不中吾志也。〕 谨照原文子家下增子字。 〔【周礼·天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 谨照原书天官改春官。

结构书法

书写演示:
中(汉语文字)

方言音韵

客家话:[梅县腔] zhung1 zhung5 dung1 [宝安腔] zung1 | zung5 [客语拼音字彙] dung4 zung1 zung4 [客英字典] zhung1 zhung5 [东莞腔] zung1 zung5 [沙头角腔] zung1 zung5 [陆丰腔] zhung1 zhung5 [海陆丰腔] zhung1 dung1 zhung5 [台湾四县腔] zung1 dung1 zung5 [梅县腔] zung5
粤语:zung1 zung3
潮州话:dong1 dang1 dong3【潮阳】diong1. ~ .diong3
上古音系
字头声符韵部对应广韵小韵拟音注解
tuŋ
tuŋs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