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燮亭(1859—1930年),又名亚凡。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十六七岁时随亲戚去巴达维亚,初当勤杂,后与友人合资(继转独资)开办联兴公司,经营米业。1900年,巴达维亚中华会馆成立时,他被举为副总理。对馆办的中华、义成(后改义平)两校多有赞助。荷印殖民政府委他为华人甲必丹。丘氏曾出资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民国初年被湖南都督谭延闿聘为顾问;曾获国民政府颁发的四等和三等嘉禾勋章。1929年应邀回国参加孙中山安葬大典,排序扶灵行列。丘氏一生热心桑梓教育。早年在家乡建立时习轩,供青少年读书识字;20世纪初,捐资创办三堡学堂(今丙村中学)、永捷高等国小;1913年与叶子彬等乡贤在梅城创办私立东山中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丘燮亭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广东梅县
- 出生日期:1859年
- 逝世日期:1930年6月11日
- 职业:经营米行
丘燮亭,广东梅县雁洋长教人,出生于1859年。是华侨富商、爱国侨领之一。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14岁到惠州当店员。17岁去印尼,在巴城(今雅加达)亲戚杨碧浩店中做工,因勤劳能干,为人厚实,深受杨赏识,后在杨碧浩支持下自行开业,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企业得于发展,才34岁,便成为当地华侨中有名的企业家。
丘燮亭长期侨居海外,但对家乡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最为热心。清光绪年间,捐资在本村建私塾“时习所”,供青少年读书识字。后又捐资7000多银元兴办永捷高等国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与江柏坚等筹办新学,捐赠2000银元购买土地,作为建三堡学堂校址。1907年再捐资1.3万银元建三堡学堂(丙村中学前身)校舍。1913年他先后捐资近万银元给东山中学建校。1928年捐资万元给丙村中学建“侨光楼”。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他先后资助丘宗岳、丘君奋等10多位青年赴日留学。1927年5月,东山中学遭国民党当局封闭,600多名学生流离失所,丘燮亭闻讯后,在印尼发起成立“华侨援助东山中学委员会”,致电广东省教育厅,据理陈情声援,伸张正义。是年秋,东中复校后,他在海外进行募款捐助。次年4月,他获悉当局拟强行将东山中学、学艺中学、嘉应大学3校合併,便立即从海外发电给广东省政府,提出抗议,几经交涉,迫使政府当局取消并校计画。1929年,东山中学校长卢辉荪为办校出洋募捐,遭奸人诬陷,被荷兰殖民当局拘捕入狱。丘燮亭不顾70高龄,四处奔走交涉,鼎力营救,同时成立巴城东山中学募捐委员会,大力协助筹款,丘燮亭本人就馈赠1.4万多银元。
1930年6月11日,丘燮亭在印尼巴城病逝,终年71岁。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桑梓教育事业,立下遗嘱:“治丧费用极力节省,剩余之款拨充公益基金,孝堂不用香烛祭品,只用鲜花,亲朋挽轴不宜受……”其后裔继承他的遗志,发扬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先后捐资给丙村中学、东山中学、南口中学、华侨中学等校扩建校舍,兴建丙村锦江桥、鬆口梅东桥、梅县体育馆,扩建体育场、阴那山旅游区及其家乡公益事业等。丘氏祖孙三代爱国爱乡,热心公益,重视兴学育才,深为县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