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世说新语·期行

(2019-07-28 02:13:12) 百科综合
世说新语·期行

世说新语·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讚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世说新语·期行
  • :一千多
  • 记述: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 卷数:八卷

出处

世说新语

出自《世说新语·方正》,有南北朝宋朝(420-581)年时期,宋朝临江王刘义庆(403-444年)带领一大批文人编写,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作者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刘义庆刘义庆
他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着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 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僕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僕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捲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捨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指表示歉意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与:和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捨弃。 而,錶转折。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引之:拉住。
不:不,“不”通“否”。
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古今异义词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古意:丢下、捨弃
今意:委屈、委託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一词多义
期:
1、陈太丘与友行(约定)
2、失,法皆斩 (期限)
1、下车之 (拉)
2、属凄异 (延长)
信: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用)
2、谓为然 (确实)
3、与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简析

本文讲的是“信”和“礼”。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友人失信,没按时来,陈太丘就走了。友人对此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非人”。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首先,他提出什幺是“无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谁无信呢?话说在点子上,友人无言以对。其次,当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又是失礼。简短两句话,使友人惭隗得下车来拉他。文章讚扬小元方明礼又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错能改的正确态度。

重点

人物

陈太丘 :守信但没有耐心。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

道理

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剖析课文

1. 对于故事结尾的“元方入门不顾”这句话,你如何看待?
解答:故事结尾有争议,可以自由解答。
观点一(元方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并且元方那时才7岁,还很幼小,完全不存在失不失礼。
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幺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何况对于长辈,是应该持以尊重之态的,怎幺能够如此不讲礼节?对方知错后,怎能“入门不顾”?
2.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①交代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背景的句子是: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说明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的朋友
②友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对话的地点是:门外

鉴赏课文

该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捨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幺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L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yuè),如何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又一个启示是要有时间观念。《淮南子·原道训》写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是生命的尺度。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自己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是速度和效率的要素之一。
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点评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 ,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