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世纪恩怨

(2019-09-29 23:36:23) 百科综合
世纪恩怨

世纪恩怨

作者

荣宏君

分类:艺术界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状态:全本

基本介绍

  • 书名:世纪恩怨
  • 作者:荣宏君
  • 类别:艺术界
  •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作者简介

荣宏君,1973年生,山东曹县人,幼喜翰墨,性近文史,着名学者史树青先生弟子,习读书、鉴赏之学;现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着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攻读硕士,与国内美术名家交往密切。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文艺界别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中国美术史研究。现为知名画家,有《荣宏君画集》等数种作品出版。

书籍简介

刘海粟做过汉奸吗?江青给刘海粟做过人体模特儿吗?徐悲鸿是否刘海粟的学生?刘海粟是否康有为弟子?周恩来是否调解过徐刘之争?刘海粟与傅雷为何交恶?……
徐悲鸿与刘海粟均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二人在各自独特的艺术道路上都是开一代先河的大家。但在这两个都出生于江苏的艺术大师之间,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人生交集中,却发生了一系列不为读者熟知的恩怨纠葛,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坊间对徐刘二人之间的恩怨纠缠早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由于各有观点和立场,并且受制于材料的局限,各执一词,让欲了解其中是非曲直的读者如雾中看花,不明就里。本书作者历时六年,查阅近千万字资料,终于写成中国第一部完整揭示徐悲鸿与刘海粟之间恩怨纠缠真实面目的《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一书。

目 录

《世纪恩怨》序言
在介绍徐悲鸿与刘海粟之间恩怨的产生根源、发展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的过程中,本书亦揭示了围绕在徐刘之间的诸多历史疑点,所涉及的人物之广,前所未见,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本书亦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次釐清。由于作者占有了比以往研究者更多的材料,并且经过了详细的考证和调查,发现了很多新的证据,因此提出的很多观点与时下流行的观点甚至是美术史都有很大的差异。诸如刘海粟是否是汉奸?周总理是否介入过徐刘之间的矛盾?刘海粟是否营救过陈独秀?刘海粟是否是康有为的学生等。其结论更是使人耳目一新。
《世纪恩怨》内容简介 《世纪恩怨》目录
《世纪恩怨》序 缘起
引子
第一章 徐悲鸿与刘海粟的成长曆程
生长于小镇农户之家的徐悲鸿与出生于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的刘海粟,其各自的经历与个性大不相同,但是命运有时也何其相似,徐悲鸿与刘海粟都曾经历过一段并不愉快的包办婚姻,或许,这是那个年代青年男人必经的命运成人礼。但是偏偏这两个人都不相信命运,从封建的包办婚姻中走出来了,先后到了上海,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第二章 上海论战始末
当时的徐悲鸿与刘海粟在名声与影响力方面都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在论战中,徐悲鸿可以说略占上风。他在给北京新闻界朋友的信中说:“弟之否认事似可笑,但弟之身份,当时不易定也。彼诚未请弟为该院之师,但鄙画为该校範本。该院当时当局谓某人在此,马马虎虎;而刘某求曾某吹(曾书尚在弟箧),彼时便欲列弟为其徒,岂非无耻?”意思很明白,若是说自己曾经在上海美专待过,马马虎虎似乎也能说过去,但是若是刘海粟吹嘘他是自己的老师,那就太无耻了。这也是在论战之时让徐悲鸿最为恼火的地方。
第三章 徐悲鸿写给周扬的两封信
至于徐悲鸿与刘海粟之间的纷争根由是什幺,在我看来,并非是所谓的“京派”、“海派”之间的斗法,因为若是论起画派的根源,两个人都是江苏人,又都曾留学欧洲,所谓的纷争,也只是艺术风格的不同追求而已。而几年前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我惠得徐悲鸿写给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扬的两封信更加印证了我的这一推断。
第四章 徐悲鸿与刘海粟的艺术风格
儘管徐悲鸿与刘海粟都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融合中西的代表人物,儘管两人都无一例外地认为中国画需要改良,但是在艺术观点与绘画主张上,二人存在着巨大的南北差异。徐悲鸿是写实主义的代表。而刘海粟则崇尚西方的梵谷、塞尚、马蒂斯,他一贯主张,艺术不可拿理智去分析。二人艺术思想的差异在1929年中国第一届美展上有了一次非正面的交锋。
第五章 有关徐悲鸿与刘海粟的诸多争议
《沧海》一经出版,就引起喜欢关注花边新闻的人的大肆讨论。江青真的给刘海粟做过模特儿吗?结合当时的背景,刘海粟是上海滩的当红名人,江青是上海滩的进步女演员,刘海粟又是赵丹的老师,若说刘海粟给江青画过画,似乎也事出有因。有记者还专门以此去採访刘海粟的女儿刘蟾。
刘蟾给予坚决的否认。刘蟾说,父亲根本就不认识江青,怎幺可能给江青画画?如果真的画了,“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还能活过来吗?
似乎说得也在理。
那幺,刘海粟口述的这段历史又有几分真实呢
第六章 徐悲鸿与刘海粟争端的后人评说
吾生也晚,徐悲鸿刘海粟二人皆无缘相见,对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逸闻趣事多在故纸书堆中得见。仅凭资料还原两位大师旧日恩怨,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因此,在这几年间,我走访了几位曾经与他们有过交往的美术界、文史界前辈,期望通过他们的讲述,尽力还原这段历史。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