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刘冰先生长期致力于城市空间与城市经济学研究,持有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的宽泛视角,以及研究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多维度思路。2015年刘冰所着的《世纪之城:中国城市规划再出发》一书出版,在这本极具战略前瞻性的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关键字-雄安新区、杭州湾湾区、上海都市圈、深惠莞城市群、广佛江鹤中城市群等。提出资源共享、以步行时间为导向、缩减居住区单元等“多极複合城市”规划构想。目前他所提出的这些未来中国城市规划的理念正在被国家具体实施着。
图书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经济成长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2.1 经济成长方式对西方城市空间的影响
2.2 经济成长方式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影响
第三章 失速之城
3.1 失速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
3.2 失速的危机
第四章 科学技术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影响
4.1 从技术哲学角度看城市空间发展
4.2 科学技术改变城市空间
4.3 中国城市发展周期——技术突围
4.4 现代信息技术对当代城市空间的影响
第五章 体制的力量
5.1 襁褓中的中国权力之城
5.2 走向自我生存意识独立的中国城市
5.3 脱离城市体制进步的城市发展——旧体制下的经济改革
5.4 体制改革——面临体制抉择的中国城市
5.5 节制体制
5.6 家庭体制——社会问题就是家庭问题
第六章 新中国城市空间及区域经济发展回顾
6.1 被权力禁锢、农业经济体制下的世袭城市
6.2 国家安全战备主导的城市空间转移
6.3 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
第七章 中国城市空间发展微观因素分析
7.1 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7.2 城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
7.3 权、利交集割据的城市
7.4 城市信息网路发展
7.5 城市空间规划
7.6 城市设计
第八章 区域空间总体战略规划——非对称均衡
8.1 区域空间发展因素分析
8.2 矛盾的均衡点——非对称均衡理念
8.3 非对称均衡理念与中国发展的融合
8.4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实现“非对称均衡”的强大力量
8.5 非对称均衡理念的规划目标
第九章 非对称均衡理念的区域规划实施策略
9.1 行政区域再划分
9.2 土地再次集中——在中西部建立13个农业大区
9.3 在经济发达区域建立27个聚合城市
9.4 在农业大区、“聚合城市”之间及内部建立工业聚居区
第十章 “多极複合城市”与“聚合城市”
10.1“多极複合城市”策略
10.2“聚合城市”空间发展规划设计手法
10.3“聚合城市”以外小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第十一章 未来的城市
11.1 机器时代的延续
11.2 后机器时代的跨越
11.3 数据时代
注释
第二章 经济成长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2.1 经济成长方式对西方城市空间的影响
2.2 经济成长方式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影响
第三章 失速之城
3.1 失速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
3.2 失速的危机
第四章 科学技术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影响
4.1 从技术哲学角度看城市空间发展
4.2 科学技术改变城市空间
4.3 中国城市发展周期——技术突围
4.4 现代信息技术对当代城市空间的影响
第五章 体制的力量
5.1 襁褓中的中国权力之城
5.2 走向自我生存意识独立的中国城市
5.3 脱离城市体制进步的城市发展——旧体制下的经济改革
5.4 体制改革——面临体制抉择的中国城市
5.5 节制体制
5.6 家庭体制——社会问题就是家庭问题
第六章 新中国城市空间及区域经济发展回顾
6.1 被权力禁锢、农业经济体制下的世袭城市
6.2 国家安全战备主导的城市空间转移
6.3 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
第七章 中国城市空间发展微观因素分析
7.1 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7.2 城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
7.3 权、利交集割据的城市
7.4 城市信息网路发展
7.5 城市空间规划
7.6 城市设计
第八章 区域空间总体战略规划——非对称均衡
8.1 区域空间发展因素分析
8.2 矛盾的均衡点——非对称均衡理念
8.3 非对称均衡理念与中国发展的融合
8.4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实现“非对称均衡”的强大力量
8.5 非对称均衡理念的规划目标
第九章 非对称均衡理念的区域规划实施策略
9.1 行政区域再划分
9.2 土地再次集中——在中西部建立13个农业大区
9.3 在经济发达区域建立27个聚合城市
9.4 在农业大区、“聚合城市”之间及内部建立工业聚居区
第十章 “多极複合城市”与“聚合城市”
10.1“多极複合城市”策略
10.2“聚合城市”空间发展规划设计手法
10.3“聚合城市”以外小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第十一章 未来的城市
11.1 机器时代的延续
11.2 后机器时代的跨越
11.3 数据时代
注释
作者简介
刘冰,男,空间设计师。长期居住于上海、加拿大,加拿大LD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共享城市研究室主任。
作品评价
2015年出版《世纪之城·中国城市规划再出发》。其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影响了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走向。书中系统研究并提出针对国家行政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布局调整,城市和经济实现区域聚合发展的前沿理念。并具体提出将北京、保定、天津城市空间实行空间聚合;将杭州、宁波、舟山实行空间聚合;将上海、嘉兴、启东、南通、无锡、苏州等城市实现空间聚合;将东莞、深圳、惠州实现空间聚合;广州、佛山、江门、鹤山、中山实现空间聚合等,在全国总计建立36个巨型聚合城市。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生活同城化的全球竞争巨型城市,目前这些前瞻理念正在被国家实施中。
刘冰先生在《世纪之城·中国城市规划再出发》中通过对西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等系统的研究,阐述了城市聚居区、农业地区、产业区相互之间内在的关係,提出构建“均衡点”战略发展的思路,寻求城市、乡村、产业三类区域之间实现新空间架构和土地利用快速发展的科技及其创造的“虚拟空间”带给城市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阐述其对于实现“聚合城市”新战略的技术支撑。
刘冰先生在《世纪之城·中国城市规划再出发》中通过对西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等系统的研究,阐述了城市聚居区、农业地区、产业区相互之间内在的关係,提出构建“均衡点”战略发展的思路,寻求城市、乡村、产业三类区域之间实现新空间架构和土地利用快速发展的科技及其创造的“虚拟空间”带给城市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阐述其对于实现“聚合城市”新战略的技术支撑。
出版信息
2015年8月出版《世纪之城:中国城市规划再出发》
2018年7月出版《世纪之城:聚合.共享.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