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外文名: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性质:专有名词
- 种类: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
历史
20世纪30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确定了一些个体建筑保护基本原则及具体的保护措施,促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国际运动的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0年代美国白宫会议首先提出设立“世界遗产信託资金”的建议案。提出要保护世界上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址。美国在提出这个“世界遗产信託资金”理论,恰恰赶上埃及政府在尼罗河上游修亚斯文水坝,由于修这个水坝使水位加高,淹没了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神庙,所以联合国提出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公约。
1964年5月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提出了文物古蹟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档案扩大了文物古蹟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一定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和乡村环境。
1970年,美国首度将这一理念写进当时一部重要法案《国家环境政策法》。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提出要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当时提出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概念。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确定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範围,从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将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国际的认可。
截至2005年7月,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已有788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7个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
意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係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
申遗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秀丽江山的珍视情怀,是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文明範,绝不能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对自然遗产进行掠夺式开发,更不能让文化遗产囚禁在博物馆里大赚门票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种类
- 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 表演艺术;
- 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传统手工艺。
- 传统节日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託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
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由城市建筑到城市历史保护区,由文化遗产到自然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全面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尤其是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範围、对象、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如1980年以后,日本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开始考虑对历史环境保护的问题,不仅反映在保护对象的扩大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对历史环境保护的物质价值认识,以及对历史环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上。历史环境保护工作已经不单是简单地保护文化遗产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为发掘城镇魅力,进行社区营造的主要途径。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制度的创立,标誌着文化遗存保护从崇古求美的单纯保护,走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新阶段。
但现实是我们申遗的驱动力多是利益,且十分缺乏对文化的推崇及对自然的敬畏,已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总体呈现重开发、轻保护的现状。地方政府申遗的冲动多源于GDP政绩观,如果某风景区申遗成功,那幺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运输业、旅游业迅速铺开,到时候美丽的风景区周边到处机器轰鸣、车水马龙,本来宁静的世外桃源就变成了天然大会所。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比申遗更加重要,在思维转变的同时更要强化法律及制度作用,真正执行好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不必为韩国的申遗行为暴躁不安,也不能迷醉在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中,更不能迷失在万里锦绣山河的旖旎里,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落实好法律制度,保护好、传承好大自然与祖先们恩赐我们的遗产,让子孙万代都自豪于祖国的文明範。
申报条件
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画。
非遗名录
中国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已达41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001年通过的:崑曲;
- 2003年通过的:古琴艺术;
- 2005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 2009年通过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蒙古族《江格尔》、藏族《格萨尔》、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 2010年通过的:京剧、中医针灸。
- 2011年通过的:皮影戏。
- 2013年通过的:珠算。
- 2016年通过的:二十四节气。
- 2018年通过的:藏医药浴法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麦西热甫、福建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製造技艺以及中国活字印刷术。
- 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 2012年列入的: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画
韩国
据韩联社2014年3月16日报导,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讯息一出,有中国网友呼吁有关部门把与暖炕技术类似的火炕技术申请非遗。17日下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中国暂不会将火炕技术申请非遗。
- 宗庙祭礼及其宗庙祭礼乐、传统说唱“板索里”、江陵端午祭、圆圈舞、男寺党表演、灵山斋、济州Chilmeori堂灵登巫术、处容舞、传统声乐“歌曲”、大木匠、猎鹰、传统武术跆根、传统技艺走绳、韩山苎麻纺织工艺、传统民谣《阿里郎》、越冬泡菜文化、韩国农乐、拔河、济州海女文化、朝鲜式摔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当天在模里西斯路易港举行第13届常会,批准将韩朝传统摔跤列入名录。委员会罕见地在定于28-29日的代表作名录审议前以24国全场一致批准的形式通过此事。委员会称,此举是出于和平与和解的考虑。韩国和朝鲜此前曾分别申请将大韩民国的传统摔跤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韩式摔跤列入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说服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共同提交申请,并将此举称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结果”。她说,“这让我想起了文化遗产作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在加强双边关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英国《卫报》对此表示,韩国和朝鲜首次共同向联合国提出将民俗摔跤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两个曾经敌对的邻国关係缓和的又一迹象。
亚太
- 兰瑙湖玛冉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
- 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
- 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 铜锣文化空间
- 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表演
- 印度尼西亚配剑
- 蒙古族长调民歌
- 马克-扬戏剧
- 歌舞伎
- 宫廷宗庙祭祀礼乐
- 博逊地区的文化空间
- 崑曲
- 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圣歌
- 能乐
- 鸠提耶耽梵剧
- 高棉皇家舞剧
- 古琴艺术
- 板索里史诗说唱
- 吠陀圣歌传统
- 哇扬皮影偶戏
- 净琉璃文乐木偶戏
- 吉尔吉斯史诗弹唱阿肯艺术
- 马头琴传统音乐
- 拉卡拉卡——汤加说唱舞蹈
- 迈达赫(公共场所说书人)艺术
- 万那杜沙画
- 雅乐——越南宫廷音乐
- 沙士木卡姆音乐
- 游吟歌师歌曲
- 江陵端午祭
- 中国珠算
非洲
- 奈及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
- 维布扎治疗舞蹈仪式
-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
- 迈基石化妆舞会
- 乌干达树皮衣製作
- 朝比木琴音乐
- 亚饶-戴高文化空间
- 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
- 吉马·埃尔弗纳广场的文化空间
- 热莱德口头遗产
- 塔格巴纳的横吹喇叭音乐及文化空间
- 尼亚加索拉的索索·巴拉文化空间
- 中非阿卡俾格米人的口头传统
- 黑拉里亚史诗
- 扎菲曼尼里的木雕工艺
- 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礼
阿拉伯
- 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
- 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
- 佩特拉和维地拉姆的贝都人文化空间
- 伊拉克木卡姆
- 萨那歌曲
- 阿尔及利亚古拉拉地区的阿赫里
欧美
- 比利时、法国的巨人和巨龙游行
- 比斯萃萨的巴比——肖普鲁克地区古老的复调音乐、舞蹈和仪式习俗
- 斯洛伐克新兵舞
- 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
- 埃尔切神秘剧
- 乔治亚复调演唱
- 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
- 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徵
- 西西里木偶剧
- 亚塞拜然木卡姆
- 班什狂欢节
- 基努文化空间
- 托钵僧舞蹈仪式
- 波罗的海的歌舞庆典
- 帕特姆流行节日
- 伏佳拉——牧羊人长笛及其音乐
- 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
- 欧隆克——雅库特英雄叙事诗
- 卡鲁斯仪式舞蹈
- 亚美尼亚杏木双簧管音乐
拉美
- 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
- 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森巴舞
- 帕兰克-德-圣巴西里奥的文化空间
- 哥斯大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
- 库库鲁舞蹈戏剧
- 瑞宾瑙-艾基舞剧
- 艾尔-圭根斯讽刺剧
- 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
- 奥鲁罗狂欢节
- 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
- 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
- 安第斯卡拉瓦亚的宇宙信仰形式
- 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
- 巴兰基亚狂欢节
- 奥连特兄弟会的法国鼓乐
- 土着亡灵节
- 摩尔镇的马隆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