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 主要致力于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安项目办公室
- 外文名:WWF
- 类别:自然保护组织
- 项目办公室:陕西西安
组织概况
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陕西西安正式成立项目办公室,工作领域从最初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逐渐拓展到现在的大熊猫景观保护,森林、湿地、其他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等均被纳入保护对象。整个项目涵盖陕西省西安、汉中、宝鸡、安康4个地市的10个县城、包括周至、佛坪、洋县、城固、留坝、宁强、凤县、太白、宁陕、洛南等。
秦岭,横贯甘、陕、豫三省,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和中国南北的分界线。陕西的秦岭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是众多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活的乐园,这里更是国宝大熊猫分布的最北限和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秦岭在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论证,WWF于2001年底确定在秦岭开展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希望结合国家工程,在强化有效的传统保护方式的同时,尝试促进大熊猫分布区内发展的生态化,使分布最北的大熊猫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
下属项目
秦岭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
调动和发挥各界力量,尤其是非传统的保护力量,使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和方法在政策、决策、管理、投资和消费各个过程中得以套用,使秦岭成为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的完整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二期项目两大模组:
模组A:秦岭野生动物(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1. 秦岭大熊猫巡护监测网路化建设
2. 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生物走廊及大熊猫栖息地恢复
3. 新建大熊猫保护区
4. 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
5. 已建保护区的能力建设
模组B:基于保护的当地经济发展
1.南太白山旅游生态化
引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实践,提高现有旅游景点的品质; 提高旅游行销能力,培训市场行销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 完善景区内旅游设施,如支持建设熊猫山庄,生态竹小屋,南太白山生态小道,天谐园,游客信息中心等; 提供环境教育及旅游回馈保护的生态旅游机制; 探索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场转制中保护与发展的途径;2.社区可替代生计
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生产条件; 改变当地山区的传统生活生产习惯,引导社区开展低环境成本的产业,帮助发展替代性生产方式,如改建节柴灶,开展农家乐,开发绿色大米,改良中蜂养殖等。
成功案例
拯救大熊猫种群
秦岭和岷山地区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地区。为了拯救大熊猫,一直以来,WWF和中国政府紧密合作,实施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努力解决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问题。
在WWF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自然保护区不断新建和扩大,大熊猫的栖息地正逐渐地恢复,并被重新连线起来。大熊猫的数量也开始恢复。同时,在这些区域所进行的各种项目也逐渐发挥出作用。
办公地址
2007年12月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安项目办公室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就“关注秦岭保护大熊猫”的目标进行了交流与座谈,并将在WWF秦岭III期项目中开展合作。2008年6月1日, WWF西安项目办公室迁至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办公,为今后进一步加强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与WWF之间的深入了解、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有助于促进双方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