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以来,WWF在西藏着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项目,保护项目主要集中在辽阔的羌塘自然保护区和藏南森林区。2001年8月WWF在拉萨设立了拉萨项目办公室,拉萨项目办的成立标誌着WWF在进一步加强西藏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宽其项目领域、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关係,并为西藏野生动物等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世界自然基金会拉萨项目办公室
- 外文名:无
- 成立时间:1998年
- 贡献:为资源的保护做出贡献。
- 保护项目:主要集中在辽阔的羌塘自然保护区
- 设立了:拉萨项目办公室
机构成立
自1998年以来,WWF在西藏着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项目,保护项目主要集中在辽阔的羌塘自然保护区和藏南森林区。为了进一步加强项目的开发和管理,2001年8月WWF在拉萨设立了拉萨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开发、实施、监督、评估WWF在西藏的项目活动,并协调与当地合作机构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关係。拉萨项目办主要工作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监测和反偷猎能力,人兽冲突的预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遏制亚洲大型猫科动物非法贸易等来加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拉萨项目办的成立标誌着WWF在进一步加强西藏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宽其项目领域、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关係,并为西藏野生动物等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下属项目
羌塘野生动物保护项目
羌塘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3年,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面积为298,00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4,相当于美国的亚里桑那州。这片广阔的高寒荒漠草地孕育/集结着大量独特的动物种群。建立保护区之前以及保护区成立初期,这里曾是捕杀大型野生动物的屠杀场。为了获取藏羚羊绒(沙图什),外地武装的盗猎分子和当地民众相互勾结,把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视为发财的资源,大量屠杀野生动物。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自羌塘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奴隶,非法盗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武装盗猎分子实施大型猎杀活动基本不复存在,野生动物的种群正在稳定地增加,根据初步调查显示,如今仅羌塘地区的藏羚羊数量就接近15万只。
如今羌塘地区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草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野生动物与当地民众的关係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新的生态问题。首先,由于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为了发展畜牧业,当地的牲畜数量每年都在增长,野生和家养动物间争夺草场的问题非常突出。然而,2005年以来,在羌塘实施了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把草原划分给了牧户,野生动物的活动範围和草地资源明显萎缩。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了草场围栏项目,围栏不仅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严重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其次,由于野生动物和当地牧民活动的空间越来越重叠,野生动物与当地民众冲突与日俱增,这些冲突主要包括棕熊和野氂牛袭击牧民、棕熊破坏房屋和家具、食肉动物猎杀家畜等。最后,气候变暖正在改变当地和的生态特性,牧民和野生动物的传统习性也在变化。例如,由于天气更暖,动物的冬眠和迁徙的时间紊乱、牧民无法根据传统的日期来开展牧业活动等。
WWF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湿地研究和试点项目,在野生动物与牧民冲突和草地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正在试图影响当地草地管理和冲突等政策。WWF在气候变化方面开展气候变化见证人,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以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等研究和试点项目。
人畜冲突项目
自从建立了保护区以来,在羌塘地区人们猎杀野生动物以谋取食物(满足生活基本需求)或商业盗猎的情况逐步减少了,但在过去五年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随着保护区内人口、家畜和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加,以及全保护区範围内的禁猎使得动物对人类的畏惧感明显减少,自2001年起,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迅速增多。
缓解和解决野生动物与当地民众冲突迫在眉睫,这种冲突的持续和升级必将影响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也破坏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通过开展缓解措施以及完善相关政策等举措来解决冲突既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目的在于希望进一步引起对冲突的高度重视,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措施,把冲突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WWF开展了冲突研究、缓解冲突以及补偿等措施来减少冲突带来的损失和消极影响。
提供补偿:WWF在双湖、申扎等地实施了补偿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补偿的成效,并试图帮助当地受害牧户恢复生产能力。通过三年的实施证明补偿不仅缓解冲突,而且提高了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2005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重点陆生野生动物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暂行办法》,实施的补偿措施只是局限于食肉动物杀伤家畜的补偿,然而,羌塘地区的人畜冲突的範围远远超出了家畜的损失。人畜冲突造成的直接和简介损失涉及到房屋、帐篷、家具、食品、衣物、牧人被野生动物致伤、致残、甚至致死以及争夺草场所带来的损失等等。通过补偿政策的完善来顾及所有这些矛盾和矛盾所造成的损失。
建围栏:建造质量较好的羊卷和房屋需要很多资金,在资金和材料缺乏的地区用相对坚固的铁丝把羊卷和房屋围住,这种围栏的办法即简便又省钱。2009年,西藏自治区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资金在安多、申扎、双湖等地开展了试点项目,基本能够抵御雪豹和棕熊的袭击。
防熊铁箱:棕熊袭击牧民房屋和帐篷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食物,因此如何保护好食品是防熊的主要工作之一。WWF在羌塘实施了製作和发放防熊铁箱项目,在安多和尼玛县开展了试点项目,根据当地管理部门的监测和评估来判断,防熊铁箱具有明显的效果。WWF希望当地政府投入资金来开展类似的项目。
改善羊卷和房屋的质量:遭受棕熊和雪豹袭击的牧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羊卷和房屋的质量较差,这主要体现在羊卷和房屋的墙体不够结实、高度不足、门窗破烂等方面。由于羊卷的围墙很低,棕熊和雪豹轻而易举地进入;同样,由于房屋的质量差,又没有其他防範措施,棕熊轻易破墙或破门而入。在雪豹和棕熊的袭击比较集中的地方应该提高羊卷和房屋的质量,最起码要达到防住雪豹和棕熊的质量和高度。西藏有许多扶贫和援藏的资金和项目,这些项目和防範棕熊和雪豹的工作完全可以结合。WWF也在争取资金来实施房屋和卷舍改善项目。
政策完善:2006年以来在羌塘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地区实施了两个大项目,即草场承包责任制和退牧还草工程。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对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原先草场是行政村来管理和使用,家畜和野生动物共享草场资源,草场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家畜有草,而野生动物没有草场。退牧还草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大量的围栏,羌塘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围栏把原有的大草场分割成许多片块,这不仅影响了保护区的景观和草原的整体性,而且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围栏不仅切断了野生动物的水路和草路,更气愤的是它把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在自然保护区内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羌塘地区不应该实施草成承包责任制和围栏项目的建设,在羌塘地区实施任何政策和项目必须考虑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和自然保护区的整体景观。
高原湿地项目
青藏高原湿地不仅仅是众多亚洲主要河流的源头,也是诸多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栖息地,更是高原游牧民的生命之水。如今的过度放牧、草场沙化、採矿、围栏以及全球变暖等人为和自然的因素,直接威胁着高原湿地的生态完整性。为了提高高原湿地在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影响,从而全面保护高原湿地,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启动了高原湿地项目,该项目在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开展针对喜马拉雅山区和青藏高原河源地区的高原湿地保护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拉萨田野办公室在长江、澜沧江和印度河(狮泉河)源头以及西藏羌塘地区实施了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实地项目。项目具体内容包括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间的关係研究,湿地威胁调查,恢复重要湿地面积,公众宣传等。
气候变化见证人项目
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的直接影响包括冰川退缩、降水量的不确定、以及冻土退缩,从而导致水灾、湿地萎缩、河流乾枯或流量异常、湖泊消涨、土石流等等,这些变化直接威胁着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条件。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应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气候变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气温的增高,气温的增高直接导致高海拔地区冰川和冻土的融化,因此,高海拔地区既是气候变化敏感地区也是主要受影响地区。研究表明,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在过去150年间不断消减,并且这种消减的速度在近20年里呈明显加速趋势。朋曲流域的冰川减少了9%,相当于整体冰川8.4%的消失,导致许多冰湖的面积增加,严重威胁着当地和下游的生产设施和生命财产。珠峰的绒布冰川在1966-1997年间退缩了200米以上,例如,中绒布冰川退缩270米,东绒布冰川退缩170米,远东绒布冰川退缩230米,而这种退缩的速率还在增加。由于冰川的退缩和消融,接连发现登山遇难者的尸体,这些尸体以往完全掩埋在冰雪当中。普若岗日是羌塘地区最大的冰川,其面积为422.58平方公里,小冰期(20世纪初)以来冰川不断消融,至少减少了24.2平方公里的冰川,相当于3.66立方公里的冰。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WWF正在实施一下项目:
气候变化见证人 气候变化对草地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的影响 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见证人项目是通过採访当地农民、牧民、环保人士、科学家、政府官员等,把当地人的认识和看法以故事的形式发表,其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对气候变化和变化所导致的影响引起重视,从而更多的组织和人加入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当中。而气候变化对草地和水的影响项目是研究这些影响的深远意义,从而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服务。
亚洲大型猫科动物保护项目
2005年8月,随着召开“遏止中国藏区亚洲大型猫科动物市场需求”战略性规划研讨会,世界自然基金会拉萨田野办公室随即启动了亚洲大型猫科动物保护项目。此项目的是,通过严格的执法和宣传工作,制止老虎、雪豹、金钱豹的在内的亚洲大型猫科动物的毛皮、尸骨以及其他动物製品,从而保护野生的大型猫科动物。随着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的迅速提高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藏区掀起了野生动物毛皮服饰的流行狂朝。野生动物服饰不仅流行于酒吧歌手、电视节目主持人、文艺演员、政府官员以及时髦的市民,甚至开始在牧民中得到了普及。牧民开始出售自家的牲畜来购买这些高价服装。到了2005年底,这种现象达到了高潮。因而,野生猫科动物毛皮在藏族传统服饰上的使用给继续生存于野生环境中的虎、豹等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以及西藏和喜玛拉鸦地区其它组织的共同努力,到2006年底,藏族在公共场合穿着亚洲大型猫科动物毛皮服饰的现象得到了实质性的遏止,在拉萨巴廓街出售猫科动物毛皮製品的商铺也从2005年7月份的23家减少至2008年3月份的1家。儘管在制止藏族对猫科动物毛皮的消费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在藏族社区仍存在不少与亚洲猫科动物相关的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拉萨田野办公室也在继续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2007年3月,世界自然基金会 拉萨田野办公室又在北部边境地区的当地社区进行了市场调查。调查发现了很多来自其他民族的商贩要幺库存了大量的猫科动物毛皮製品,要幺想通过投机取巧来贩卖这些产品。这说明,随着野生动物製品贸易在西藏的遏止,使得这种贸易活动从西藏转移到了中国的其它省份。同时,穿越喜玛拉鸦和西藏高原进行猫科动物皮张和动物製品走私行经仍很活跃。WWF的主要工作包括协助当地执法机构严厉制止非法贸易,开展贸易和市场的观察,推动政府与政府间的合作,通过公众教育减少消费和贸易。
环境教育和公众宣传项目
WWF在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环境教育和公众宣传项目主要通过一下的手段来实施:
宣传资料的製作和发放(海报、册子、手册等) 培训和专项研讨 专题演讲和展板展示 媒体(专栏、竞赛、图片等) WWF与当地政府组织合作,开发设计各种适合藏区民众的海报、小册子、专题手册等宣传材料,这些材料不仅配上相应的图片,而且多数用藏语来製作,因此在藏区非常受欢迎。世界自然基金会每年针对突出和热点环境问题,组织开展专题演讲,并用图文并茂的展板来说明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另外,WWF与藏区主要藏文媒体合作,开展各种针对环境保护和环保宣传的栏目和活动。例如,与《作文竞选》合作推出“羌塘杯”环保作文竞赛,并每年对好作平颁奖;与《章恰尔》合作,製作发行野生动物图片和动物介绍;与《贡嘎山》合作,推出“绿色高原”栏目;与《刚坚少年报》合作,推出环境专栏,介绍环境保护知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