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

(2019-11-17 15:30:36) 百科综合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是2015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霞。

基本介绍

  • 书名: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丛书
  • 作者:汪霞
  • ISBN:978-7-305-16097-4
  • 页数:428
  • 定价:68.00元
  •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开本:16开

信息

系列名: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丛书
作者:汪霞
编辑:束悦
ISBN:978-7-305-16097-4
出版时间:201512
字数:634
定价:68.00
开本:16开
页数:428
装订:平装
版次:1
CIP分类号:G643

目录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紫藤二校样开本:185mm×260mm38字×38行孙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紫藤二校样开本:185mm×260mm38字×38行孙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丛书》
丛书主编:汪霞
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司委託研究项目“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支持计画”资助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批准号:2014SJA039)资助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
汪霞主编
崔军孙俊华副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 / 汪
霞主编.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1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丛书)
ISBN 9787305160974
Ⅰ. ①世…Ⅱ. ①汪…Ⅲ. ①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研究世界②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世界
第一章导言1
一、 研究背景1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2
(一) 研究目的2
(二) 研究意义2
三、 研究架构与内容2
(一) 研究架构2
(二) 研究对象3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3
(一) 研究思路3
(二) 案例研究设计3
第二章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6
一、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6
二、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8
(一) 入学标準9
(二) 培养方式20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25
(四) 学位标準26
三、 美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27
(一) 课程结构27
(二) 课程教学29
(三) 课程管理30
(四) 课程评价30
四、 美国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31
(一)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31
(二) 内部质量保障机制32
五、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33
(一) 灵活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34
(二) 培养过程实行小组指导和淘汰制34
(三) 日益注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35
(四) 科研训练中强调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研究35
(五)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高37
六、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38
第三章哈佛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41
一、 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41
(一) 发展历史41
(二) 招生情况41
二、 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43
(一) 教育理念43
(二) 教育目标43
三、 哈佛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44
(一) 入学标準44
(二) 培养方式45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48
(四) 学位标準48
(五) 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49
四、 哈佛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50
(一) 课程结构50
(二) 课程教学52
(三) 课程评价52
五、 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53
(一) 机构保障53
(二) 学术伦理和学术规範要求53
(三) 课程与教学督导活动54
(四) 课程与教学评估55
六、 哈佛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55
(一) 坚持追求真理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55
(二) 以高、精、尖人才培养为目标,最佳化课程设定55
(三) 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56
(四) 完善的制度保障56
(五) 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相随56
第四章史丹福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57
一、 史丹福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概况57
(一) 发展历史57
(二) 招生情况57
(三) 教育质量61
二、 史丹福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62
(一) “实用教育”的培养理念62
(二) “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62
三、 史丹福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62
(一) 入学标準62
(二) 培养方式65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69
(四) 学位标準69
(五) 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70
四、 史丹福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71
(一) 课程结构71
(二) 课程教学72
(三) 课程管理与评价73
五、 史丹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74
(一) 导师质量的保障74
(二) 委员会质量的保障75
(三) 学术伦理和学术规範要求75
(四) 课程与教学督导活动76
(五) 课程与教学评估76
六、 史丹福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77
(一) 树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77
(二) 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77
(三) 提倡跨学科教育,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77
(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方式78
(五) 专业发展与人生髮展相结合,精神和灵魂的教育78
第五章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79
一、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概况79
二、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目标80
三、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81
(一) 入学标準81
(二) 培养方式87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89
(四) 学位标準90
(五) 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92
四、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92
(一) 课程结构92
(二) 课程教学95
(三) 课程管理95
(四) 课程评价96
五、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96
(一) 导师遴选制度96
(二) 研究生教育委员会97
(三) 学术伦理和学术规範要求98
(四) 课程与教学督导活动98
(五) 课程与教学评估98
六、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98
(一) 培养模式的特徵98
(二) 课程体系的特点99
第六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101
一、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101
二、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目标101
三、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102
(一) 入学标準102
(二) 培养方式107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109
(四) 学位标準109
(五) 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111
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112
(一) 课程结构112
(二) 课程教学118
(三) 课程管理119
(四) 课程评价119
五、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119
(一) 导师遴选与考核制度119
(二) 校董事会119
(三) 学术伦理和学术规範要求120
(四) 课程与教学督导活动120
(五) 课程与教学评估120
六、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121
(一) 培养模式的特徵121
(二) 课程体系的特点121
第七章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122
一、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122
(一) 高级学位型培养模式阶段(约13世纪—19世纪中期)122
(二) 研究型培养模式阶段(19世纪中期—二战前)122
(三) 套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123
(四) 协作式培养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123
二、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124
(一) 入学标準124
(二) 培养方式125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127
(四) 学位标準127
(五) 研究生培养经费130
三、 英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131
(一) 课程设定132
(二) 课程教学133
(三) 课程管理和评价134
四、 英国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134
(一) 外部监控机制134
(二) 内部监控机制137
五、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138
(一) 学术型与套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相结合138
(二) 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课程各有侧重138
(三) 宽进严出的招生与淘汰制培养并存138
(四)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39
六、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139
(一) 研究生培养模式呈融合化改革趋势139
(二) 研究生教育呈弹性化改革趋势140
(三) 研究生课程体系呈综合化改革趋势140
第八章剑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141
一、 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141
二、 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目标143
(一) 剑桥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143
(二) 研究生院宗旨:以工程学院为例143
(三) 剑桥大学研究生责任和学校期望143
(四) 住宿学院的要求144
三、 剑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144
(一) 入学标準144
(二) 培养方式147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150
(四) 学位标準151
四、 剑桥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152
(一) 课程结构152
(二) 课程教学153
(三) 课程的管理和评价155
五、 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监控机制156
(一) 委员会质量的保障157
(二) 课程与教学评估159
六、 剑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160
(一) 研究生培养“严入严出”,研究“过程”与“结果”并重160
(二) 坚持导师制与住宿学院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160
(三) 课程设定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深度,强调学生技能发展与套用160
(四) 强调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教育质量保障工作161
第九章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162
一、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概况162
二、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目标163
(一) 学校宗旨163
(二) 研究生院宗旨163
(三) 博士生培养目标163
(四) 研究生学生守则164
三、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165
(一) 入学标準165
(二) 教育成本和资助166
(三) 培养方式169
(四) 考核及淘汰制度172
(五) 学位论文标準173
四、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175
(一) 课程结构175
(二) 课程教学180
(三) 课程的管理和评价180
五、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181
(一) 导师的培训181
(二) 委员会质量的保障181
(三) 课程与教学评估183
六、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184
(一) 坚持“卓越”的教育理念与“创新”、“实用”的人才培养目标184
(二) 採取双导师指导制度,注重对导师指导能力的培训185
(三) 依据培养模式设定不同层次的课程185
(四) 进度评估与培养方案审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控机制185
第十章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186
一、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186
(一) 博洛尼亚进程187
(二) 卓越计画187
(三) 15校联盟188
二、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189
(一) 招生入学189
(二) 培养方式190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192
(四) 学位论文标準193
三、 德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193
(一) 课程结构194
(二) 课程教学194
(三) 课程管理195
(四) 课程评价195
四、 德国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195
(一)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196
(二) 内部质量保障机制196
五、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197
六、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197
(一) 一流研究生的联合培养197
(二) 不断创新课程实施体系198
(三) 注重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198
第十一章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200
一、 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200
二、 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202
三、 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203
(一) 入学标準203
(二) 经济资助203
(三) 培养方式205
(四) 考核与评价制度208
(五) 学位标準210
四、 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211
(一) 课程结构211
(二) 课程教学214
(三) 课程的管理和评价217
五、 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218
(一) 过程监控机制218
(二) 内部监控机制219
六、 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219
(一) 集群科研模式219
(二) 积极实施模组课220
(三) 形式多样的课程设定220
(四) 学习工作和创业相互衔接220
(五)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220
第十二章海德堡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222
一、 海德堡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222
二、 海德堡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223
三、 海德堡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224
(一) 入学标準224
(二) 培养方式227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227
(四) 学位标準228
(五) 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229
四、 海德堡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229
(一) 课程结构229
(二) 课程教学231
(三) 课程的管理和评价232
五、 海德堡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235
(一) 目标监控机制235
(二) 过程监控机制235
(三) 内部监控机制235
六、 海德堡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235
(一) 多重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235
(二) 从“学徒式”培养模式向集体培养模式转化236
(三) 高度重视国际化236
(四) 重视研究236
(五) 积极推行模组化教学237
第十三章哥廷根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238
一、 哥廷根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238
(一) 哥廷根大学的发展历程238
(二) 招生情况238
(三) 教职工规模241
(四) 哥廷根大学排名241
二、 哥廷根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241
三、 哥廷根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242
(一) 招生标準242
(二) 培养方式244
(三) 论文的要求、写作及答辩244
(四) 培养经费245
四、 哥廷根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245
(一) 论文指导委员会245
(二) 最少化的课程246
(三) 帮助学生获得跨学科技能246
(四) 帮助学生开展独立的学术工作246
(五) 鼓励建立交流网路246
五、 哥廷根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246
六、 哥廷根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248
(一) 问卷结构(2010年以来的版本)249
(二) 问卷涉及内容(2010年以来的版本)249
七、 哥廷根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250
(一) 坚持追求真理,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250
(二) 研究生教育结构化趋势明显250
(三) 注重跨学科培养人才,鼓励学生运用多元视角解决问题250
第十四章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252
一、 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252
(一)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252
(二) 招生情况252
(三) 教职工规模253
(四) 大学排名253
二、 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254
三、 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以物理学院为例)255
(一) 招生入学255
(二) 学习年限255
(三) 培养方式255
(四) 考核制度255
(五) 经济资助256
四、 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物理学院为例)256
(一) 博士256
(二) 硕士258
五、 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以物理学院为例)260
(一) 课程开设与课程学习要求260
(二) 课程教学方法262
六、 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262
(一) 慕尼黑工业大学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62
(二) 慕尼黑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强调适应性和实用性262
(三) 慕尼黑工业大学鼓励学生运用多元视角看待问题262
第十五章澳大利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264
一、 澳大利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264
二、 澳大利亚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65
(一) 入学标準266
(二) 培养方式269
(三) 考核及淘汰制度272
(四) 学位标準272
(五) 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274
三、 澳大利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275
(一) 课程结构275
(二) 课程教学277
(三) 课程管理278
(四) 课程评价278
四、 澳大利亚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279
(一)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279
(二) 内部质量保障机制280
五、 澳大利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281
(一) 坚持宽进严出的培养原则281
(二) 推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281
(三) 设定灵活多样的课程282
(四) 学位论文评审规範严格282
(五) 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282
(六)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283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