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口鲇,Hypostomus plecostomus (Linnaeus, 1758),是甲鲇科下口鲇属的一种鱼类。全身布满了黑色波纹,鱼鳍宽而纹美,两眼鼓出,头扁宽顶有两眼孔,嘴在头部下侧,肚宽背尖。是肉食性、侵略型的鱼种,食性杂,长大以后食量很大,经常吞食落在缸底的鱼食、鱼虫,有时捡食鱼尸。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下口鲇
- 拉丁学名:Hypostomus plecostomus (Linnaeus, 1758)
- 别称:清道夫鱼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辐鳍鱼纲
- 亚纲:新鳍亚纲
- 目:鲇形目
- 科:甲鲇科
- 亚科:下口鲇亚科
- 属:下口鲇属
- 种:下口鲶
- 分布区域:原产于南美洲的淡水河流中,后被一些亚洲国家引入。
- 英文名:Suckermouth catfish
分布
原产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生存能力特彆强,以水中死尸、藻类、落叶、青苔等为食物。这种鱼1990年被作为热带观赏鱼引进我国,然后又被弃入湖中繁殖从而形成种群。在我国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专吃鱼卵、鱼苗,破坏我国的河川生态。

外形特徵
鱼体呈半圆筒形,侧宽,尾鳍呈浅叉形。口下位。背绪宽大,腹部扁平,左右腹鳍相连形成圆扇形吸盘。从腹面看,很像一个小琵琶,故又称为琵琶鱼。鱼体呈暗褐色,体上布满黑色斑点。体长最大可达500毫米。
饲养
下口鲇的饲养很简单,几乎只要是水就能养活它们。但是要养好它们最好还是给予它们弱酸性软水或者中性水质的水为佳。适宜水温20℃以上。
下口鲇经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是水族箱里最好的“清道夫”,同类之间有时发生争斗,可与大型热带鱼混养。雌雄鉴别困难,性成熟的雌鱼腹部比雄鱼略膨胀。
繁殖
卵生,繁殖困难。清道夫的雌雄鉴别不易,人工繁殖同样很难。家庭养殖几乎无法完成繁殖活动。鱼场里据称是通过大水流模拟自然溪流的水文状态完成繁殖的。
生态影响
这种目前在我国台湾、广西江河湖泊中泛滥成灾的害鱼,专吃其它鱼卵,与食人鱼一样危害极大。据资料显示,清道夫下口鲇繁殖力极强,每次产卵300~500颗,孵化率几乎达100%。它们吸食其它鱼类的卵,在我国没有天敌,能使其它鱼类断子绝孙。据《北京晨报》报导,目前在我国汉江发现的怪鱼,经专家鉴定,就是以往养在鱼缸中的清道夫,最初是人们引进的热带观赏鱼,它能吸食鱼缸内的残留垃圾,保持水质清洁,因而十分畅销。由于被一些养鱼人随意丢弃,在我国的一些江河水沟里已经大量出现。一旦逃逸,由于缺乏天敌制约,将会发展为种群而严重危及本地鱼类。该鱼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已泛滥成灾,致使当地不少“土着”鱼断子绝孙。
案例
市民捕获身披“豹纹铠甲”怪鱼
2015年11月20日上午,泉州市民黄先生爆料称前天晚上他在村里的小溪里,意外捕捞到一条“怪鱼”,身上分布着豹纹、嘴巴长在身体下方,就连捕了30多年鱼的父亲也搞不清楚:这到底是什幺鱼?

经鉴定,“怪鱼”学名叫下口鲇,原产南美洲,身上花纹繁杂,被引入中国后一般作为观赏鱼饲养,因为能吃鱼缸中的垃圾,被人称为“清道夫”。专家提醒,“清道夫”为外来物种,不仅吃水中的垃圾,也会吃鱼卵、鱼苗,市民不可随意放生。
小河里捕到“怪鱼”身披豹纹“铠甲”
20日下午,记者在晋江池店镇潘湖村黄先生的家中见到了这条“怪鱼”。“怪鱼”被黄先生的父亲黄阿伯放置在一个红色的水桶里,长约30厘米,重将近500克。记者看到,“怪鱼”的头部有点扁,眼睛和鼻孔长在头顶上,嘴巴藏在“下巴”底部,与肚子连在一起。鱼的嘴形就像年迈的老人,看不到牙齿。身上的花纹黄黑相间,有点类似“豹纹”,鱼鳞坚硬像一身铠甲。
今年60岁的黄阿伯说,18日晚上,他的儿子在村里一条小河捕获这条“怪鱼”。黄先生说,当时鱼在渔网里一边游一边往上蹿,看起来力气不小。“我从小就在溪里捕鱼,捕了30多年了,也没见过这种鱼。”黄阿伯笑着问,不知道这种鱼叫什幺、能不能吃。
“怪鱼”为“清道夫”不可随意放生
20日下午,记者将“怪鱼”的图片发给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和泉州市水产技术站的专家。经过鉴定,“怪鱼”实际上是“清道夫”鱼,又名吸盘鱼、垃圾鱼。泉州市水产技术站人员小张告诉记者,“清道夫”的学名其实叫下口鲇,原产南美洲,身上花纹繁杂,被引入中国后一般作为观赏鱼饲养,在水族馆也能买到,并不是什幺特别的鱼。有养鱼行家表示,像黄先生捕到的这幺大的“清道夫”在水族馆一只售价一般不超100元。
“这种鱼是外来物种,主要以鱼类排泄物、海藻为食。”小张说,“清道夫”生存能力强,并且会吞食鱼卵,大量的“清道夫”存在可能会妨碍其他鱼种的繁殖,破坏所在水域的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她提醒市民,“清道夫”为外来物种,不可随意放生。此外小张还表示,“清道夫”其实是可以吃的,在原产地也属于食用鱼,但是口感不好,骨头很多,不建议市民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