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1963年7月-)辽宁盖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师从我国着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并曾赴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学习,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头队队长。他长期致力于三代考古及公众考古,思维活跃,授课语言生动活泼,深受青年考古学生的尊敬与喜爱。最主要的着作成果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许宏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辽宁盖州
- 出生日期:1963年7月
- 职业:考古学家
人物简介
许宏(1963年7月-)辽宁盖州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人物履历
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
许宏

1989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9年,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结业。
199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徐苹芳教授,专攻城市考古学。
199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曾为日本驹泽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
工作简历
1986~1991年,多次参与指导田野实习,发掘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等,调查邹平县境内先秦时期遗址。
1994~1995年,赴日本研修,任驹泽大学外国人研究员,从事中日早期城市比较研究。
1996~1998年,参加并参与主持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宫殿区发掘。
1999年-至今,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主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钻探与发掘,洛阳盆地区域考古调查等田野工作项目。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关注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
出版物介绍
1,、《最早的中国》
许宏教授主要利用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辅之以出土与传世文献及相关学科的材料,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即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全书既有宏阔的视野,又不乏细緻入微的观察,小到二里头王都内遗蹟遗物的描述,大到对全球文明史总体框架,以及距今万年以来的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勾画。以下为图书目录:
许宏专着 最早的中国

解题——[中国]的由来
什幺是[中国]?
看看文献怎幺说
西周金文把最早的[中国]指向洛阳盆地
开创纪元——由[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
“满天星斗”的英雄时代
文明时代的三大台阶:邦国、王国与帝国
“中国”诞生于二里头时代
一点一面:最早[中国]的两大特质
全球视野——中国文明兴起的世界背景
六大文明,影响世界历史的两大体系
[旧大陆]的大河文明
还有学者认为,爱琴海也是一大发祥地
文明古国异同观
全球文明史中的中国文明
历史清晰度:另一视角的比较
为什幺早期中国的纪年不确切
寻梦之旅——发现与研究历程
由已知推未知的探索
徐旭生寻[夏墟]找到二里头
半个世纪的巨大收穫
雾里看花——都邑的王朝归属之谜
文献记载的早期王朝史可信吗
王系的疑窦
[古史辨]扫蕩传统古史
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二里头:究竟姓夏还是姓商
研究史的启示
地灵中原——[第一王都]的诞生背景
东方[大两河流域]:农业起源的温床
中原:重瓣花朵中的花心
四方辐辏的交通战略要地
两大农业区的交汇带
两大自然和文化板块的结合部
洛阳盆地:形胜甲天下的[地理王国]
二里头:[文化杂交]的硕果
王都气派——城市规划的先端
绝妙的都邑选址
二里头的今昔:聚落演变大势扫描
人口高度集中的超大型都邑
都邑的複杂化与功能分区
中心区的路网系统
大[十字路口]的发现
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
建中立极——宫廷礼制的形成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想]出来的宫城
中轴线规划的官室建筑群
中庭可容万人的朝堂建筑
规模浩大的[凝聚力工程]
宏伟的宫城南大门
东路建筑群:宗庙与祭祖场所?
宫室建筑的[营造法式]
早期宫室的冰山一角
[朝廷]与[礼制]的形成
国之大事——祭祀与战争
祭祀遗存区的发现
礼器:中国青铜时代的徽标
从陶酒器到铜酒器
陶鬹与[鸡彝]
第一青铜酒器爵的发明
从祭玉到礼玉
东风西渐:大型有刃玉礼器群
柄形器之谜
昭示等级秩序的玉器
无乐不成礼:乐器一瞥
有骨无甲的占卜习爷
中国最早的礼兵器
钺·军事统帅权·王权
小箭头的大启示
都邑社会——人口构成与层级
文明气象——世界管窥
巧夺天工——官营手工业的高度
城市民生——经济生活举隅
海纳百川——对外交流的兴盛
强势辐射——[中国]世界的雏形
2、《何以中国》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幺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画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目录:
解题
一 陶寺的兴衰
陶寺“革命”了
都城与阴宅的排场
龙盘、鼍鼓和特磬
“革命”导致失忆?
“拿来主义”的硕果
大邑小国
小铜器的大问题
是字吗?什幺字?
寻“夏墟”找到陶寺
禹都乎?尧都乎?
衰亡的谜团与意义
二 嵩山的动向
“地理王国”出中原
两大集团
林立的聚落群
扑朔迷离话城址
城邑分布有玄机
危险来自邻人?
近看大邑王城岗
“王城”是怎样造出的
大洪水,传说还是史实
大禹在哪儿治水?
“王城”下游有大邑
大邑瓦店的气派
方正城池的由来
“贵族社区”平粮台
不可小瞧古城寨
暴力:现象与动因
三 新砦的发轫
新砦的分量
众说纷纭话新砦
困惑与收穫
从围垣到环壕
铜礼器的讯息
古书中“挖”出铜鬹
龙形象,权贵的秘符?
墨玉璋的来龙去脉
那年月,有国家吗?
逐鹿何以在中原
四 大邑二里头
山北的政治图景
二里头人从何而来?
此洛河非彼洛河
一水沖三都
“半岛”上的新居民
都邑大建设
走向全盛
持续辉煌与都邑终结
不堪重负的陶器
难哉,一刀断夏商
五 中原与中国
文化大扩张
二里头国家的“疆域”
“畿外”的殖民据点?
长江边的“飞地”
铜与盐,扩张的动因?
国家群与“国上之国”
软实力催生“中国”世界
余论
一 陶寺的兴衰
陶寺“革命”了
都城与阴宅的排场
龙盘、鼍鼓和特磬
“革命”导致失忆?
“拿来主义”的硕果
大邑小国
小铜器的大问题
是字吗?什幺字?
寻“夏墟”找到陶寺
禹都乎?尧都乎?
衰亡的谜团与意义
二 嵩山的动向
“地理王国”出中原
两大集团
林立的聚落群
扑朔迷离话城址
城邑分布有玄机
危险来自邻人?
近看大邑王城岗
“王城”是怎样造出的
大洪水,传说还是史实
大禹在哪儿治水?
“王城”下游有大邑
大邑瓦店的气派
方正城池的由来
“贵族社区”平粮台
不可小瞧古城寨
暴力:现象与动因
三 新砦的发轫
新砦的分量
众说纷纭话新砦
困惑与收穫
从围垣到环壕
铜礼器的讯息
古书中“挖”出铜鬹
龙形象,权贵的秘符?
墨玉璋的来龙去脉
那年月,有国家吗?
逐鹿何以在中原
四 大邑二里头
山北的政治图景
二里头人从何而来?
此洛河非彼洛河
一水沖三都
“半岛”上的新居民
都邑大建设
走向全盛
持续辉煌与都邑终结
不堪重负的陶器
难哉,一刀断夏商
五 中原与中国
文化大扩张
二里头国家的“疆域”
“畿外”的殖民据点?
长江边的“飞地”
铜与盐,扩张的动因?
国家群与“国上之国”
软实力催生“中国”世界
余论
近年主要成果
1、专着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何以中国》,三联出版社,2014年。
《大都无城》,三联出版社,2016年。
2、参与主编
《三代考古》系列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2009年。
《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参与执笔
全国社科规划考古学科调查组:《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调研报告》,《华夏考古》2001年3期。
考古学科“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课题组:《考古学科“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17日。
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课题组:《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
4、论文
《燕下都营建过程的考古学考察》,《考古》1999年第4期。
《东周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
《“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
《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合着),《考古》2004年第11期。
《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考古》2004年第11期。
《礼制遗存与礼乐文化的起源》,《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略论二里头时代》,《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嵩山南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过程管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二里头文化时期人地关係研究的考古学检讨》,《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二里头1号宫殿基址使用年代刍议》,《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二里头遗址及其周边区域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与瑞典考古学——第一届中瑞考古学论坛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合着),《文物》2008年第1期。
《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高度与情结——夏鼐关于夏商文化问题的思想轨迹》,《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再检讨——以出土铜、玉礼器的墓葬为中心》(合着),《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二里头时代洛阳盆地环境考古的实践与思考——以孟津寺河南、大阳河剖面的研究为例》(合着),《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