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位于湛江市西南部,西北部与遂溪县城接壤,西南部与雷州市毗邻,距离市中心36公里,境内有粤海铁路、黄企线(省道)通过,是湛江通往海南省的捷径,镇通村硬底化道路已全部开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镇辖21个村(居)委会、93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121.35平方千米(2017年),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总人口86530人(2017年)。该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常年气温10℃—33℃,太阳光照年时数为1500—1900小时,雨量充足。现有耕地面积4.2万亩,林地2.5万亩,是一个农业大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太平镇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湛江市麻章区
- 政府驻地:太平镇政府
- 电话区号:0759
- 邮政区码:524084
- 地理位置:西北部与遂溪县城接壤,西南部与雷州市毗邻
- 面积:121.35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86530人(2017年)
- 着名景点:亚热带季风气候
- 机场:湛江机场
- 火车站:湛江火车站
- 车牌代码:粤G
行政区划
主要部门
太平派出所、太平边防派出所、里光派出所、太平工商所、太平财政所、太平税务所、太平国土所、太平司法所、太平武装部、太平计生办。
村级政区
通明村委会、洋村村委会、东岸村委会、六坑村委会、吕宅村委会、岭头村委会、仙村村委会、里光村委会、山后村委会、山尾村委会、其连村委会、陈渔村委会、肖渔村委会、六礼村委会、塘边村委会、新联村委会、王村村委会、调浪村委会、卜品村委会、北山村委会、南夏村委会
党政机构
镇党委下设六大办公室:
1、党政办公室
2、社会事务办公室
3、规划和建设办公室
4、经济发展办公室
5、农业办公室
6、人口与计画生育办公室
建设方面
我镇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工作方针,强化镇区规划建设。镇通村委会硬底化道路全部开通,圩镇民主路、建设路、东风路等主要道路全部完成硬底化建设,并绿化、美化;生活、商贸和工业区等各种功能建设规範,功能齐全;随着我镇市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
特色经济
1、速生林种植及木材加工业
2、海水养殖业
3、纸製品加工业
4、蒲草和花卉种植以及工艺品加工业
5、选矿业.
经济发展
工业区
森工製造业:规划建设太平森工产业集聚区, 该集聚区位于太平镇,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园区定位是林浆纸 一体化产业基地,依託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发展製浆造纸、建筑材料、印刷包装、家具製造、配套物流等项目,形成林浆纸一体化全产业链。集聚区规划建成两园:一是林浆纸产业园。主要发展造纸及下游产业,依託本地林木资源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和依託晨鸣65万吨高档文化纸、80万吨铜版纸项目, 做大造纸规模,做长产业链。二是林板家具产业园。主要发展家具製造业,依託湛江的港口和物流优势,在麻章建立南中国新的家具製造基地,与商贸物流城形成“前店后厂”的效应。

2011年8月3日上午,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启动按钮,湛江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一期工程正式投产。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晨鸣集团董事长陈洪国,湛江市领导刘小华、阮日生、赵志辉、麦教猛、张荣辉等参加了投产仪式。 湛江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是国家大型重点项目,也是国家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占地2740亩,总投资150亿元,配套建设速生丰产林300万亩。项目达产后每年可生产木浆100万吨,高级文化纸65万吨,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年创利税26.8亿元,并提供4000余个就业岗位。

农渔业
依託晨鸣木浆项目,推广速生林技术,建设浆纸原料林种植基地。加快建设通明国家一级渔港,扶持海洋捕捞业,推广太平镇东岸村网箱养殖经验,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加快建设农海产品深加工基地,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抓好太平王村圆椒。

历史文化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俗活动,流传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旨盼驱邪消灾,祈福平安。每年农曆二月十一、十二日为年例,主要内容有游神、走轿、爬刀梯、过火海等。其中“爬
刀梯”是一种独特的项目,即在平地上竖起高18米的对称木梯,36把锋利闪亮的钢刀分别斜绑在木梯二侧,谓之“刀梯”。光脚裸掌的表演者在欢快的唢吶、锣鼓、鞭炮声中,手抓刀刃,脚踩青锋,一步步攀登上刀梯顶部。钢刀锋利无比,而表演者却手脚丝毫无损。村里人历来把每年农曆十一、十二日“年例”视为至高无上的节日。“爬刀梯”是节日活动的重头戏,分祭梯、立梯、爬梯、收梯四个部分。晚上接着举行“下火海”表演。村中广场火坑里的木炭,经过4个多小时的燃烧,已烧得通红。凌晨四时左右,祭师挥舞着短剑轻轻挑起烧得通红的犁头,然后用牙齿紧紧将犁头尖咬住,绕火炭堆走一圈后。接着,另一祭师带着小伙子们赤足闯过火场,无一烫伤者。

麻章区太平镇通明港村是明清两代雷州水师营地白鸽寨。港内红树林茂盛,数百艘渔船相接,岸边保存着有400多年历史的“宣封”庙,庙内文物众多。村民都是当年驻军留下的后代,共有48个不同姓氏,但村风纯朴,村民世代和谐相处,村内保存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蹟,比如六角井、惜别碑等,是我市一处难得的寻古之地。
太平镇吕宅村是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旧村落保护完好的典範。村外有一片保护完好的红树林,岸边一庙中保存着一块清嘉庆年间朝庭设立保护红树林的石碑,据了解是目前为止发现保护红树林最早的记载。吕宅旧村整体保护完好,村前一口老井依然甘泉清澈,一条清未民初十多个大户人家聚居的巷子,两旁民居建筑艺术独特,昔日富贵依稀可辨,走到巷子的尽头,拾级而上是一棵“飞龙在天”的古树。古树另一侧却是我市新农村建设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公共场所里戏楼、体育场、亭台楼阁、石雕喷泉一应俱全。是一处新旧对比,古今遐想的好地方。
太平镇孝祥公深谋远虑,精通地理,公见此地边园村地势尊严,山容耸翠而来,且后负重山起伏转湾之势,面临小河流水,其来龙去脉自东而西有数十里之长,南北两边还有清泉滚滚而流归纳深海是为前面之景,左有青龙抱护右有白虎捍卫,显明远潮浩翰龙则正而竒穴朝对天然,其土沃田美,真可谓之圣地也;孝祥公为边园村开基始祖,也是太平镇郑氏始祖。
合併图册

边园村至今后世子孙蕃盛,子孙后分居草坑村、仙坡村以及湖光新圩、太平镇、湛江市、海南省各地、海外等地均有房派移驻,家声显名远播,后裔人才辈出。
太平年例
正月十一、十二:卜品村李氏、黄氏、罗氏、杨氏;
正月十二、十三:海岚村何氏、梁氏、塘边村杨氏、谭氏;
正月十四:海岚村何氏、梁氏、造甲村陈氏;吴宅村吴氏; 山后村、下六仔唐氏族; 通明村七十二姓共祝;甘园村冯氏;
正月十五:吕宅村吕氏;东岸村卢氏、肖氏、湛氏;
正月十六:边园村、草坑村、仙坡村郑氏族;文里李村李氏;
正月十七:王村周氏;陈渔村陈氏
正月十七、十八:六礼村、后头村、新坡村、只湖村陈氏族;
正月廿六:调浪村谢氏;
正月廿八:谭礼村陈氏;陈渔村陈氏;肖渔村肖氏;调浪村谢氏;
二月初二:太平圩、太平村;
二月十一、十二:麒麟村陈氏;后坡村、北山村、塘尾村彭氏族;店坡村吴氏;山尾村李氏;东黄村黄氏;
三月廿二:岭头村、仙凤村陈氏族;王村、百龙村周氏族;文里李村李氏;洋村;
五月十三:东岸村卢氏;
七月初七:仙村徐氏族;
十一月廿七:仙村徐氏族
蒲草简介
蒲草,多年生宿根性沼泽草本植物,宜种水田、深水田或半鹹田。植株直立,高一般1.4-2米,可加工编织各种蒲製品。据司马迁《史记》所载,我国商周已使用蒲蓆祭祀及床用,“结括草为席也”,括草“既洁且柔:洁可以祀神,柔可以养体”。括草即蒲草,由此推算约有四千年历史。雷州半岛,素有“蒲草之乡”之称.,古代已开始种植。雷州市、遂溪县、麻章区太平是主要产区,有专种植蒲草的农户,也有加工编织蒲製品为生的农民,他们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湛江是全国重要的蒲草及蒲织品市场之一,曾有过三次大的辉煌历程。 第一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尼龙塑胶尚未广用,商品包装大多使用蒲草编成的蒲包,最大宗的用于糖、盐、乾货、土特产包装和船只、仓库垫仓。日寇侵华期间,我国沿海各地相继沦陷,香港成了大量物资集中转运地,需要大量蒲包。当时,湛江(前身广州湾)是法帝殖民地,又是蒲包生产地,湛港水陆交通方便,特殊的地理位置,蒲包成了湛江的最大出口商品。输入香港的蒲包,1936年已高达3000多万张,1940年增至6000万张,湛江运载蒲包到香港的木帆船就有四、五十艘。香港商人设有“蒲包商会”,工人建有“打包工会”,而湛江靠种植蒲草及加工编织蒲製品为生计的人达十多万。1943年日军侵略湛江,见到蒲草的经济价值大,强迫太平产区的农民提供种子,试图引进日本种植。太平农民巧妙地把蒲草种子蒸熟晒乾给日军,种子到了日本根本无法育苗,粉碎了日寇的美梦,也记下了湛江蒲草光辉历史的一页。第二次是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湛江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黎湛铁路、湛江港,雷州青年运河,湛江堵海等一系列大型建设工程,需大量蒲包作施工使用,仅修筑黎湛铁路用于路基的蒲包就达10多万条,建造湛江港用于码头围堤的蒲包就有13万条。湛江不但自身需要,而且还向全国各地的大小建设项目供应蒲包,蒲草种植面积大增,由原来的1.2万亩扩大到1.7万亩。为适应工地劳动需要,一种简易轻便价廉蒲草帽应运而生,除工地上人手一顶外,城市乡村的人也以戴此帽为时髦。一些外省人到湛,对一角几分钱的草帽甚感兴趣,一买就是十多顶,带回送亲朋戚友。那时,湛江草帽档比比皆是。第三是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一大量民工涌进城市,大批学生外地求学,他们都需要床褥,蒲蓆轻便易带,价格便宜,大显用场,蒲蓆需求量猛增,年销售量由过去的309万张上升至588万张。一些眼光独具的农民,抓住机遇,走蒲草致富道路,湛江农村出现一批蒲草种植、加工、运销的专业户,湛江蒲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形成专业市场。随着社会前进,人民生活提高,尼龙、塑胶、竹木製品不断向蒲草製品挑战并争夺市场,在城市席梦舒垫、竹蓆等占领了半壁江山,但蒲蓆这个凉蓆元老,仍有广阔的空间。湛江一些蒲草专业户,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改变旧观念,开拓新路子,他们跑市场,寻信息,联网建站,扩大销路,并改变产品结构,取得显着成效。他们在传统的蒲织品上加入花纹、文学、图案,使产品新颖别致。如“孔雀开屏”、“双龙戏珠”等色泽鲜艳,製作精巧的蒲蓆,很受欢迎。他们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编织精緻的蒲包、蒲袋、蒲篮,在一旅游区用蒲草作材料,建造民俗或仿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