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竹叶碑,是奉节白帝城艺术价值最高的碑刻珍品之一。白帝城 古诗碑刻竹叶诗碑,以象形字刻有一幅竹画和七言诗。竹叶诗碑又名丹青正气图,取竹叶经风寒不凋之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竹叶诗碑
- 地理位置:白帝城碑林的西碑林中
- 外形:高115厘米,宽64厘米
- 总面积:总面积1000多亩
简介
白帝城白帝庙内有东、西两处碑林,完好陈列着70多块石碑,其中东碑林的《凤凰碑》和《竹叶碑》最为引人注目。

奉节白帝城《竹叶诗碑》又名《丹青正气图》取竹经风寒不凋之意,赞君子“虚心密节”的高风亮节。
《竹叶诗碑》立于白帝城碑林的西碑林中。竹叶诗碑高115厘米,宽64厘米。那碑上远看三株傲然挺拔,刚健俊秀,婷婷玉立的竹子构成了一幅丹青画。但当你细辩时,那一枝枝竹叶却组成了一首韵味别致的五言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白帝城竹叶碑高115厘米,宽64厘米,由竹叶组成的汉字诗句:"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诗的大意是:不须感谢竹子的好意,这幅竹叶画独自就可以成名,不要嫌弃它只有几片淡淡的孤叶,它是永远不会凋零的.这是光绪六年(元1880年)以画一着称的浙江绍兴人曾崇德带着他的儿子和徒弟,游览白帝城时所作.用永不凋零的竹子来讚扬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高风亮节,君明臣忠,它暗示刘备託孤的感人事迹永不凋零的竹子一样,传世人间,永垂千古.这幅融诗,书,画一体的丹青正气图,史称我民间艺术中不朽之佳作。
来历
碑文作者为曾崇德,浙江会稽兰亭人,于清光绪庚辰年(公元1880年)游览白帝城时仿古“竹”字作的一幅画。此文巧妙地利用汉字的象形特点,以竹叶为形象,取竹经风寒不凋之意,可谓是件绝妙的艺术作品。作者让其儿子和徒弟拓刻成此碑。《竹叶诗碑》又名《丹青正气图》,碑上还刻有一首七言诗:“异姓同胞远俗氛,明良遇合际风云。盘根错节难磨灭,千古英雄让此君。”并有作者小序云:“光绪庚辰孟夏,舟次夔门游白帝城,想见当年託孤盛轨有感,臆仿字竹一幅”。显然,此碑不在咏竹,意在颂人,用竹的经“风寒不凋”以借君子“虚心密节”的高风亮节。

《竹叶诗碑》有多处: 九朝古都洛阳的关林镇的“关帝诗竹”,还有陕西省的鹹阳古城,都有与潮州景韩亭内石碑的内容相近、风格类似的“关公竹”碑。《潮州文物志》记载:澄海市莲阳镇的武庙殿壁,原也嵌有一块高110厘米、宽60厘米的“关公竹”碑,是清同治辛未年(1871年)苏湾都秀才黄其尉所捐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