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由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于1981年成立的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1985年12月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开放实验室,1989年进入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系列,1995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7年4月和2003年2月通过国家评估。
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为路甬祥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陈鹰教授,副主任是居冰峰教授、刘昊副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路甬祥院士,副主任谭建荣院士和王祖温教授。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积累,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精干、多学科的科研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7名,客座人员18名,分别属于流体传动及控制、机械电子工程、套用流体力学、信号处理及检测等专业。固定人员中,院士1人,教授39人(其中博导34人),副教授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近300名。
实验室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发展和为国民经济建设、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服务为己任,以“一流的人才梯队,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成果转化”为奋斗目标,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开放交流、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实验室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提供了本领域国内一流的研究条件。一批新的实验装置正在建设之中。在不断深化套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实验室还着眼于满足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将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套用于能源、交通、海洋、冶金等重要领域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最重要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上也有广泛的影响。
研究方向
本实验室根据自身的学术积累和研究特色,结合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的发展,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使套用基础研究与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服务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制定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并将实验室的基本研究目标确定为:通过在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的套用基础理论及技术的研究,使实验室成为在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领域国内一流的套用基础理论研究基地,成为聚集和培养本领域优秀人才以及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和开放的基地,以继续发扬在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国内学术研究领先地位的优势,发展具有我国自主智慧财产权、面向相关行业的流体动力控制技术,为我国在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供前瞻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服务,并巩固实验室在国际同行中的先进水平地位,争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几年来,实验室瞄準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国际研究的动态和前沿课题,根据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对本领域的技术需求,围绕实验室的基本研究目标,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巩固和发展原有学科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流体动力、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的结合,重点开展了一批前沿性和与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交叉研究课题,如: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及减压装置、压缩空气动力汽车、大型机电系统集成、水下及深海液压、微机电系统、流体输送与计量等。这些新的研究课题已逐步成为实验室各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
实验室目前及今后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电液控制
主要开展液压元件减振、降噪、密封、润滑、磨损等基础研究,以及水液压技术、电液节能控制、电液振动控制、多自由度电液控制等套用基础研究。研发高频大流量伺服阀、电液比例多路阀、电液比例压力—流量複合泵等基础电液控制元件,以及套用于大型工程施工设备、工程机械、舰船及潜艇、动力机械、试验设备、水下机电设备、能源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电液控制元件及系统。
(2)电子气动控制
主要开展气动噪声、气动管道特性、气动高速缓冲等基础研究,以及电子—气动比例/伺服控制、气动伺服机器人及气动平台、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及减压装置、压缩空气动力发动机等套用基础研究,研发新型气动元件及系统。
(3)套用流体力学
主要开展流体动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微流体力学、多相流和空化理论、涡结构及流场控制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流动可视化与流场仿真、流体振动及流动噪声控制、微流体器件与系统集成、流体输送与计量技术等套用基础研究,研发高效节能的流体机械与装置、流体检测与计量仪器、以及低噪声液压元件。
(4)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主要开展数字及图像信息处理、机电系统建模及控制、机电系统振动控制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感测器与测量系统、机电液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等套用基础研究,研发高性能信号处理器、振动控制器、网路化仪表、以及机电液系统仿真软体。
(5)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主要开展机电系统与装备的集成、製造及智慧型化等套用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深海机电装备、大型航空结构件製造、IC装备与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微机电系统、人机一体化和服务机器人等。
研究人员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所学专业 | 研究方向 | 最后学位 | 授予单位 |
路甬祥 | 男 | 院士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液控制 | 博士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
王庆丰 | 男 | 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液控制 | 博士 | 浙江大学 |
杨华勇 | 男 | 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液控制 | 博士 | 英国Bath大学 |
傅 新 | 男 | 教授 | 套用流体力学 | 套用流体力学 | 博士 | 莱奥本大学 |
陈 鹰 | 男 | 教授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丁 凡 | 男 | 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子—气动控制 | 博士 | 浙江大学 |
李 伟 | 男 | 教授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 博士 | 华中科技大学 |
林建忠 | 男 | 教授 | 套用流体力学 | 套用流体力学 | 博士 | 北京大学 |
陶国良 | 男 | 教授 | 机械电子工程 | 电子—气动控制 | 博士 | 浙江大学 |
王宣银 | 男 | 教授 | 机械电子工程 | 电子—气动控制 | 博士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叶 瑛 | 男 | 教授 | 地质学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南京大学 |
柯映林 | 男 | 教授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范毓润 | 男 | 教授 | 套用流体力学 | 套用流体力学 | 博士 | 浙江大学 |
邱敏秀 | 女 | 研究员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子—气动控制 | 学士 | 浙江大学 |
徐博侯 | 男 | 教授 | 套用流体力学 | 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 博士 | 丹麦技术大学 |
陈章位 | 男 | 教授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 博士 | 浙江大学 |
朱世强 | 男 | 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陈子辰 | 男 | 教授 | 机械製造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潘晓弘 | 男 | 教授 | 机械製造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周晓军 | 男 | 教授 | 机械製造 | 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 博士 | 浙江大学 |
俞小莉 | 女 | 教授 | 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叶旭东 | 男 | 教授 | 自动控制 | 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 博士 | 浙江大学 |
郝志勇 | 男 | 教授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天津大学 |
杨灿军 | 男 | 教授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魏建华 | 男 | 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液控制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周 华 | 男 | 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液控制 | 博士 | 华中科技大学 |
顾临怡 | 男 | 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液控制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宋开臣 | 男 | 教授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 博士 | 天津大学 |
邵雪明 | 男 | 教授 | 流体力学 | 套用流体力学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傅建中 | 男 | 教授 | 机械製造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邬义杰 | 男 | 教授 | 机械製造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何 闻 | 男 | 教授 | 自动化仪表 | 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 博士 | 浙江大学 |
杨克己 | 男 | 教授 | 机械製造 | 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张树有 | 男 | 教授 | 机电系统设计、检测与製造 | 博士 | ||
阮晓东 | 女 | 教授 | 套用流体力学 | 套用流体力学 | 博士 | 日本福井大学 |
龚国芳 | 男 | 教授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电液控制 | 博士 | 中国矿业大学 |
徐 兵 | 男 | 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液控制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居冰峰 | 男 | 教授 | 机械製造及自动化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金 波 | 男 | 副教授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电液控制 | 博士 | 浙江大学 |
李世伦 | 男 | 副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机电系统集成及智慧型化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孔晓武 | 男 | 副研究员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液控制元件及系统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刘昊 | 男 | 副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机电系统信号处理及非线性控制 | 博士 | 浙江大学 |
李德骏 | 男 | 副教授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深海机电系统 | 博士 | 浙江大学 |
谢海波 | 男 | 副研究员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套用流体力学 | 博士 | 浙江大学 |
林勇刚 | 男 | 副研究员 | 流体传动及控制 | 电液控制元件及系统 | 博士 | 浙江大学 |
冯毅雄 | 男 | 副教授 | 机电系统设计、检测与製造 | 博士 | ||
程锦 | 女 | 副教授 | 机电系统设计、检测与製造 | 博士 |
获奖成果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前10名获奖单位):名称略
●国家发明二等奖:电液比例二通型流量控制阀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複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最佳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甚低频标準振动测试系统
电液比例节能型液压电梯液压速度控制技术
低比转速高扬程高速离心泵的理论设计与工业化套用
●国家发明三等奖:新原理电液比例压力控制阀
●省部级科技发明奖一等奖3项
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0项
●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3项
●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26项
●其它科技奖项8项
获奖成果
项目名称 | 获奖种类 | 颁奖单位 | 获奖时间 |
名称略 |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前10名获奖单位) | 国务院 | 2008 |
複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最佳化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7 |
甚低频标準振动测试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7 |
深海热液探测技术 | 国家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发明类)一等奖 | 国家教育部 | 2007 |
深海海底科学考察的作业技术体系 | 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 浙江省 | 2006 |
开关液压源及基于该原理的深海水压型能量供给系统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 机械工程学会 | 2006 |
多相与非牛顿流若干问题的研究及套用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浙江省 | 2006 |
甚低频标準振动测试系统 |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地震局 | 2006 |
流体振动流量计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其产品的系列化开发 | 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一等奖 | 教育部 | 2005 |
深海电视抓斗技术研究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获奖单位) | 教育部 | 2005 |
智慧型化电液控制铜电解阳极自动生产线的开发 | 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获奖单位) | 云南省 | 2005 |
旋进旋涡流量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套用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引射离心泵的理论设计与工业化套用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基于工艺流程的注塑机变频容积式节能控制装置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流场拟序结构产生和演变机理及其控制的研究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新型微机电梯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电液比例节能型液压电梯液压速度控制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3 |
挖泥船电液及自动控制系统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3 |
全方位目标自动跟蹤一体化智慧型球形摄像机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3 |
π桥液阻网路理论与π桥溢流阀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湖南省 | 2003 |
略 | 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 国防部 | 2003 |
小流量高扬程泵 | 浙江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2 |
液压电梯及其电液控制系统 | 浙江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 | 浙江省 | 2001 |
柔性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 | 北京市科技进步 三等奖 | 北京市 | 2001 |
汽车非线性乘坐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 | 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 天津市 | 2001 |
低比转速高扬程高速离心泵的理论设计与工业化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0 |
基于电液比例技术和PLC功能扩展技术的水轮机调速系统 |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教育部 | 2000 |
30吨恆载入全自动水泥压力试验机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0 |
多相流无轴封式砂浆离心泵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0 |
基于内嵌结构的彩色中长图无纸记录仪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2000 |
拖曳线列阵声纳绞车液压动力装置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1999 |
系列低比转速高速离心泵研製与套用 |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教育部 | 1999 |
叶轮机械的气固两相流基础 | 国家机械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机械局 | 1999 |
GSB低比转速高速複合叶轮离心泵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1998 |
城市煤气负荷预报及最佳化调度系统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8 |
气固两相流风机研究开发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8 |
可程式序控制器功能扩展性接口技术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8 |
电液控制液压剁锉机 |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教育部 | 1997 |
液压电梯电液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及其套用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教委 | 1995 |
微机控制电子液压万能试验机 | 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机械工业部 | 1994 |
侧置式液压观光及载货电梯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4 |
塑胶注射机CAD软体 | 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奖 | 浙江省 | 1993 |
机电液一体化元件机系统CAD集成软体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国家教委 | 1992 |
单级脸颊电液伺服/比例流量阀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国家教委 | 1992 |
电液比例新技术 | 工业套用奖三等奖 | 天津市政府 | 1990 |
BJ-H16型三通比例减压阀基型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0 |
直动式电气比例节流阀基型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0 |
新原理电液比例压力控制阀 |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 1989 |
油压机沖裁缓冲装置 | 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8 |
SDTH液压元件稳动态特性CAD系统 | 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8 |
电反馈电液比例压力流量複合控制泵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 | 1988 |
电液比例二通型流量控制阀 | 国家发明二等奖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 1988 |
中空成型机的电液比例环壁厚控制器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消振式蓄能器基型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电液比例测量反馈元器件 | 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 浙江省 | 1987 |
DC-F400高频电液伺服阀 | 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注塑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 | 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微小流量液压元件及其套用系统开发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液压管道动态过程的基础研究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国家教委 | 1987 |
液压系统动态稳态仿真软体包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7 |
液压元件及系统静动态仿真软体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 | 1986 |
63BCY14-1B电液比例变数柱塞泵基型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5 |
六自由度关节式液压伺服机械手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5 |
电液比例控制新技术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国家教委 | 1985 |
电液比例控制新技术 | 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 机械工业部 | 1983 |
新原理比例溢流阀基型开发研究 | 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3 |
34B-H/63-B电液比例方向阀基型 | 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3 |
脚踏车液压剎车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2 |
电液比例控制新技术开发研究 | 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2 |
电液控制摆动马达 | 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2 |
YBPD的-16中高压恆压式变数叶片泵 | 科技奖 | 江苏省政府 | 1980 |
八一钻机电液控制系统 | 科技成果二等奖 | 浙江省委省革委会 | 1979 |
气液伺服阀 | 科技奖 | 全国科技大会 | 1978 |
仪器设备
电液控制元件及系统实验台 工程机械节能型电液控制系统试验台 电液伺服阀试验台 泵马达试验台 液压元件摩擦磨损试验台 纯水液压元件与系统试验台 液压电梯试验平台 六自由度电液伺服平台及控制系统 风力发电及水轮机调速电液控制系统半物理仿真平台 气动大功率动力元件综合试验平台 气动伺服及机器人试验台 振动试验系统 流场可视化实验装置 微流体器件及微流控系统研究平台 Bohlin Gemini-200流变仪 深海作业液压机械手试验平台 能源机械电液控制系统物理数字综合仿真平台 柱塞泵润滑特性测试平台 水液压气蚀试验平台 多功能泵马达联合试验平台 双六自由度并在线上器人空中对接模拟试验台 盾构液压推进及电液控制试验平台 高频响大推力电液振动控制试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