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云峰山摩崖刻石

(2020-06-02 01:59:37) 百科综合
云峰山摩崖刻石

云峰山摩崖刻石

云峰山摩崖刻石,在莱州城东南7.5公里处。云峰山又名“文峰山”,因山峰两侧各有一阙耸立,形同笔架,故俗称“笔架山”。北临大海,南毗群峰。山上林木蓊郁,怪石突兀。石刻多在突出岩石的侧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计有北朝刻石17处,另有宋、元、明、清刻石18处。除一处明代刻石在山阳,其余均零星分布在山阴和山顶。山阴以《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为中心,周围有《观海童诗》、《咏飞仙室》、《耿伏奴题字》;山顶以《云峰之山题字》、《九仙之名题字》为中心,周围有《赤松子题字》、《羡门子题字》、《安期子题字》、《浮丘子题字》。左右两阙有《左阙题字》、《右阙题字》、《山门题字》、《当门石坐题字》、《重登云峰山记》。刻石中最享盛名的是《郑文公下碑》。此碑刻于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在山阴一块不规则的独立巨石上。刻面稍经加工,高1.95米,宽3.37米,碑文51行,每行29字,计1243字,记载郑氏家族的历史及郑羲生前事略。书法端庄雄浑,用笔以中锋为主,起落转折、处处着实,含蓄内秀,结体宽博整饬,敦实稳健。包世臣谓其“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并有“云鹤海鸥之态”。《论经书诗》亦极为人称道,高3.38米,宽3.5米,20行,每行21字不等,计324字。诗为五言。书法疏岩豪逸,用笔方、圆兼备,大起大落,结体横平竖直、舒朗伸展,布白或大或小,或收或放,极具自然之情趣。文献记载郑道昭任光州刺史时,曾在“城南小山起斋亭、刻石为记。”刻石已佚,“斋亭”遗址尚存。山上现存宋、元、明、清刻石,多为文人墨客的游记、题咏及讚颂该山刻石的内容,其中《打碑王辛到此》,为宋人题刻。唐宋间称拓碑为“打碑”,世传《郑文公下碑》有宋代拓本,应是可信的。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