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山魏碑刻石是云峰山上的一处景点。云峰山上保留有北魏年间光州刺使郑道昭的20几处魏碑石刻,从而使云峰山海内外驰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云峰山魏碑刻石
- 所在地:中国 山东
- 淡季门票:30元/人
- 旺季门票:30元/人
- 开园时间:08:00
- 闭园时间:17:00
- 相关名人:郑道昭
简介
坐落在烟台市西部莱州市的城东南15公里处的云峰山,又名文峰山,俗称笔架山。,山中秀藏曆代摩崖碑林,并以拥有众多的北朝刻石而闻名中外。云峰山上共有大小刻石30多处,其中北魏刻石19处,宋朝刻石10处,明、清刻石各两处。刻石以山势取之,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由山麓散布到山顶,构成了云峰山的天然碑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郑文公下碑》刻石、《论经书》刻石、《观海童诗》刻石。北魏大书法家郑道昭书写的《郑文公下碑》,称为魏碑之冠冕,是研究中国书法源流的珍贵文物。难怪日本书道联盟常务理事钟谷扇舟为此曾12次率团到云峰山,在潜心研究云峰山的魏碑林后,他无不感慨地说:“不到云峰山,难称书法家!”
代表作
云峰山,又称文峰山,位于莱州市南7.5公里处,海拔326米。因主峰两侧各有一峰,三峰并峙,东西横卧,宛若笔架,故又名“笔架山”。云峰山,山阴怪石峥嵘,绿草成茵,历代碑刻遍及山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中国着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山不在高,有文则名,云峰山因拥有众多北朝刻石而驰名中外。山上共有刻石三十余处,其中北朝刻石二十三处,宋朝刻石十处,明、清刻石各两处,除一处明朝刻石在山之阳,其余均在山阴。刻石以山势取之,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嵌空叠架,姿态各异,有山麓散布到山顶,构成了云峰山的天然碑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郑文公下碑》刻石、《论经书》刻石、《观海童诗》刻石等。
《郑文公下碑》是北朝大书法家郑道昭在任光州(现莱州)刺史时,于北魏永平四年(公元五一一年)留下的墨迹,距今有1490年的历史。
魏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它的主要贡献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种富有时代特色和深受民众喜爱的崭新书法形象。书法水平之高,影响之深远,可与汉之隶书,晋之行书相媲美。其数量之多,家世之详,六朝书者,独占鳌头。叶昌炽讚誉说:“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书》诸刻……不独北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康有为在《艺舟双楫》中盛讚:“云峰刻石,体高气逸,密緻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像无尽。”
沿《郑文公下碑》再上主峰,是一块石如刀削麵而立的高大摩崖,这就是郑道昭描述与挚友论经讲道的《论经书》刻石。摩刻高达五米,字比郑文公下碑字大两倍,他运用大起大落的笔法,纵情挥毫,方圆兼备,中锋用笔,偃笔而入,是郑道昭的一篇力作。
登上“虎头岩”,穿过“神泉洞”,面北而立的石壁上是郑道昭的五言诗《观海童诗》刻石,整个诗文,字大如掌,文笔雄健,“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诗中尽述了郑道昭当年观海听涛的喜悦心情和怀古抚今的无限感慨。
云峰刻石是北魏书法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国内外着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及书法爱好者,陆续慕名而至,流连忘返。《云峰刻石》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仍将发出璀璨的光辉,更加光彩夺目。
景点特色
云峰山上保留有北魏年间光州刺使郑道昭的20几处魏碑石刻,从而使云峰山海内外驰名。
原来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一向有“南帖北碑”之分。南方盛云峰山行帖学,北方盛行碑学,并由此分为中国书法的两大流派。一般来说,帖派笔锋流媚婉丽,碑派则雄奇方朴。而在北碑中,又以魏碑为鼎盛时期。魏碑又为后世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然而,魏碑虽然百家齐出,风格万千,但保留至今的碑铭不过二百余件,自成流派的也仅有十家。郑道昭是十家之一,可是在这里保留下来的碑刻达42件之多。不论就书法的造诣,还是刻石的数量,都令历代学者蜂涌而至,象朝圣一般来到这里。
游人在饱览了这书法宝库之后,难免疑窦丛生:为什幺如此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偏偏镌刻在远离县城的地方?这里儘管不是人迹罕至狐兔出没的荒凉之地,可毕竟远离闹市,交通不甚方便,非有学术追求的殷殷热望,很难登临做长时间的揣磨。
传说故事
传说郑道昭作了光州(就是现在的莱州)刺史,“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他是个崇尚老庄的淡泊之人,从政之余,喜欢寄情山水。掖县的山山水水全让他逛遍了。兴之所至,或吟诗,或作画,乐得逍遥自在。
他的诗写得甚好,云峰山上刻的那首《观海诗》,就颇见一斑:
山游悦遥赏,观海眺白沙。
洪波泛仙鹤,灵童飞玉车。
金轩接日彩,紫盖通月华。
此瞩宁独好,斯见美如画。
洪波泛仙鹤,灵童飞玉车。
金轩接日彩,紫盖通月华。
此瞩宁独好,斯见美如画。
很可见这位以诗酒自娱的“才子刺史”的风采。
但是他遇到了一个难题:他要为自己的父亲郑羲撰写碑文,并且要刻在石头上不朽,这文章就十分难作。原来他父亲政声十分不佳。《魏书》上就这样描述他:“多所受纳,政以赂成。性又啬吝,民有礼饷者,皆不与杯酒脔肉,西门受羊酒,东门酤卖之。”可见是个十分吝啬的贪官污吏。要为这样一个父亲树碑立传,说他“仁义”、“孝悌”,“稟性耿直”,太难了。光那碑额就颇费踌躇。魏孝文帝给的谥号是:“文灵”,按说应该写成“荧阳郑文灵公之碑”才是,可是,谁不知道这“灵”字颇含微词?谥法的解释是“博学多见曰文,不勤成名曰灵”,显然是说郑羲是个“懒人”。这还好吗?如果仅用一个“文”字该有多好?郑道昭真想写成“荧阳郑文公之碑”。可是,他能欺世盗名吗?他把这样一个碑树起来,马上就会受到攻讦,太难了。
他日夜不宁,夜里多梦。
这天,作了一个奇怪的梦。有个仙人拿着如椽的大笔对他说:“你这难题有何难哉?按照你的心思写好了就是,把它藏之深山,有谁与你争辩是非?”
“然而,藏之深山,必然湮没无闻。与刻碑的初衷大相逕庭。”
“非也!要想传之后世也不难。只需你的字力透纸背,独成一家,当真可以在大方中见神韵,淳朴中露威武,成为一代名作。那幺,虽藏之深山,也必有人前去瞻仰。你父亲便可借你这书法而名垂千古了。”
郑道昭顿首称是,感谢仙人的指点,又问这碑文刻在何处为好。仙人用笔一指道:“随我的紫毫走。”
郑道昭跟着仙人到了一座山上,直往上行。越走越艰险。只见怪石丛生,似剑、似斧、似马、似象,望去给人一种马上要倾倒、飞去的感觉。侧畔有一山洞,一块巨大的嶙峋怪石斜刺天空。此石与山坡形成一道夹缝,远望俨然是张开的虎口。仙人说:“这就是虎口崖!你过来取我的笔!”郑道昭刚要穿过这虎口崖去拿笔,那虎口却蓦地合了起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了。
他也蓦然醒了过来,方才只是一梦。他恍惚记得那梦中的景观:“那不是云峰山吗?”“才子刺史”早把光州(莱州)的山山水水印在脑子里了,他立即忆起,神仙託梦的地方就是云峰山。他不再作难,就堂而皇之地写了《荧阳郑文公之碑》,把父亲的政绩大肆宣扬一番,洋洋洒洒,一千多字。
后来,果然如仙人所说,人们争相去观赏、去拓片。都知道郑羲是“郑文公”,那“郑文灵公”倒无人知道是何许人了。
只可惜,人们要去欣赏这学术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得忍受跋涉之苦。
四十二种刻石
云峰山四十二种刻石
这是魏碑中最有蕴藉风趣者,都是郑道昭父子的遗蹟。郑氏父子是六朝书法流传最多的。大部分题刻遍布山东莱州云峰山。最着名的是“郑氏上下碑”。
“上下碑”,每碑多者一千五百余字,均刻于天然岩石上。过去,因为莱州地处僻远,少人知之。宋代赵明诚《金石录》中也没收集。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唐代以后,崇拜王羲之为“书圣”;北宋“淳化阁帖”又专取江南媚妩字型,许多学书法的多临摹仿效,将北魏一代险劲的书法视为左道旁门,很少习之者。这样,“云峰山四十二刻石”历经千百年风雨,免受后人拓印摹仿之灾厄,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在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清代前后,一度有反对“帖学”的风气,许多人开始蒐集珍奇新颖的书法留存。包世臣偶至山东,遍游各山,终于将云峰山摩崖刻石也收入他的《历下书谈》中,惊喜发现之中视为妙迹,谓:“‘痊鹤铭’仅数十字,且字形多已剥蚀不清,无以见古人之笔法;“兰亭序”自唐代以来,几经覆刻,真象不能窥;即唐代之书,亦皆漫游殆尽,惟北魏郑道昭之几种刻石,以地处僻远,倖免拓拓,尚能锋芒毕露,得窥古人之笔意,至其姿势之圆劲遒美,一碑有一碑之面目,各种兼备”。极力宣传天下,一时清代书法界将郑道昭的书法推到王羲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