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20-03-25 13:15:45) 百科综合
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长春电机高级职业学校动力科,成立于1949年10月,是该校建立最早的教学单位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前身:长春电机高级职业学校动力科
  • 成立时间:1949年10月
  • 硕士授权点:7个
  • 教职工:56人
  • 所属:东北电力大学

历史沿革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长春电机高级职业学校动力科,成立于1949年10月,是我校建立最早的教学单位之一。1955年,学校由长春迁至吉林并更名为吉林电力学校,动力科也更名为吉林电力学校动力科,当时的转业设有锅炉专业和汽轮机专业。1956年,设定电厂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并开始招收中专生。1958年,电力学校升格为电力学院,动力科更名为动力工程系,开始招收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本科生。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停止招生。1972年,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恢复招生(工农兵学员),1975年,电厂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电厂化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工农兵学员),1977年,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电厂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开始招收“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正式本科生,1978年,电厂化学专业在“文革”后开始招收正式本科生。1985年,电厂化学教研室从动力系独立出去,成立了套用化学系(现为化学工程学院)。1993年,电厂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从动力系独立出去,成立了自动控制系(现为自动化工程学院)。2002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随着东北电力学院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04年4月,原动力工程系与原机械电子工程系合併成立了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2007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成立。2008年,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9年,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计画开始招收本科生。2010年,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分离出去,成立了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更名为现在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计画开始招收本科生,并成立了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系。
学院目前有4个本科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风能与动力工程。1个专科专业: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2007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7门。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有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创业中心。2000年以来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9项。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多人;在读本、专科生2600多人。教职工56人。学术队伍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人,吉林省优秀留学生回国人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
党总支动员会党总支动员会

专业建设

据有关资料显示,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1个专科专业: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2007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课程建设

学院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7门。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有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创业中心。2000年以来出版教材及专着11部。学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2000年以来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9项。

学科建设

1978年,动力工程系的发电厂工程、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热能工程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工程热物理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热能工程学科获得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生,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流体机械与工程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当时电力部和吉林省所属高校中唯一的该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同年,工程热物理学科也被评为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学科(省部级)。2003 年,动力工程系开始招收工程硕士,招收领域为“动力工程”。2003年热能工程学科以“计画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2006年,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学科和流体机械与工程学科均通过吉林省学位办複查,再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开始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2008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建设立项学科。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

科学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拥有“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流体机械安全节能技术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油页岩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中心”、“油页岩综合利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油页岩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节能与测控技术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六个科研基地和科研平台。
(一)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政府专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油页岩综合利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投入90万元,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205万元,其他投入包括资助发明专利、科研补助以及人才引进等77万元,总计投入372万元。利用所投入经费,已建成了“油页岩乾馏实验平台”、“油页岩半焦燃烧实验装置”实验平台,併购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实现油页岩炼油、发电、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其他建设项目已完成了主题框架的设计与安装,部分设备正在订货中。该子项目目前实验室面积已经达到4115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3台、件,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695万元。获省级科研奖励2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科研经费总额1936.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67篇,其中被收录论文65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
(二)流体机械安全节能技术吉林省工程实验室
政府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投入55万元,其他投入315万元,总计投入370万元。利用所投入的经费,建成了“大型水泵汽蚀性能研究与测试平台”、“大型离心泵运行状态线上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同时还购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为流体机械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奠定了基础。子项目2的其他建设任务“大型水泵汽蚀性能研究与测试平台”、“油气水三相混输研究与测试平台”也正在建设中。该子项目目前实验室面积已经达到2516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76台、件,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559万元。获省级科研奖励1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科研经费总额1868.1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47篇,其中被收录论文40篇,出版学术专着1部,授权发明专利3

办学成果

针对国家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殊要求,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学院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1项,国家专利45项,科技成果转让62项,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版学术专着20多部,发表论文2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140余篇。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10余项,其中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3项,网省局项目1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亿多元。在为电力行业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的同时,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还注重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例如在等方面的油页岩的开发利用、两相流的研究、火力发电厂节能诊断与改造等研究,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学院重视与国外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美国史丹福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工程学院、日本山形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韩国仁川大学、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所等建立了友好关係。先后多次派教师到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访问

师资力量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有专职教师8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4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
学术队伍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5人,吉林省优秀留学生回国人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近年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三等奖,获得全国“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製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东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吉林省数学建模竞赛二、三等奖,吉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三等奖,吉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吉林省“网际网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吉林省机械设计精英联赛二等奖、三等奖,吉林省大学生环境创新科技竞赛三等奖。院暑期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团队在2007年——2010年间,连续三年获吉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0年获得“校村服务计画优秀团队”,2014年、2015年获吉林省“百基千队服务万村行动”优秀团队,在2014、2016年吉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学院《3+A生活区文化建设》获一等奖,《“TOP”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获三等奖。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去向稳定,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8%,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1949—2009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各类人才,他们大部分成为国家党政干部、企业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的技术骨干,为国家的电力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借鉴国内外着名工科院系的办学经验,注重形成的办学传统和自身特色的学科优势,坚持机构合理、特色鲜明、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及毕业生质量求生存,注意学术创新、教育创新出发展,提高办学效益,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专化等的发展,为把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建设为国内外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机构设定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系
锅炉教研室 流力教研室 热工教研室 集控教研室 能源工程(锅炉)实验室 汽轮机实验室 流体力学实验室 热工基础实验室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
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系
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教研室 核能源实验室 风能实验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办公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能源中心
油页岩综合利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
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