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上海电力工业志

(2019-11-14 21:04:12) 百科综合
上海电力工业志

上海电力工业志

《上海电力工业志》是199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永鍅、上海市电力工业局史志编纂委员会。

目录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髮电
第二编供电
第三编电网
第四编用电
第五编管理
第六编科教
第七编职工
第八编党群
第九编人物
专记
附录 编后记
《上海电力工业志》编修审定人员名录
着作权页

发电

上海第一家上海电气公司发电厂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创办,安装美国製造的每平方英寸85磅(586千帕)蒸汽压力的卧管式锅炉、16马力(11.9千瓦)单缸蒸汽机和转速800转/分,电压100伏的直流发电机。翌年,该厂迁至乍浦路41号,安装可供40盏弧光灯的发电设备。后改组为新申电气公司,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2月从英国引入交流白炽灯,并加装1台25千瓦的单相100赫交流发电机,电压为100伏,于4月投入运行。
清光绪十九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收购新申电气公司并成立电气处。当时有锅炉2台,直流发电机7台,容量共97千瓦和3台交流发电机、容量为100千瓦。由于用户迅速增加,在斐伦路参照英国曼彻斯特市电厂,另行建造新中央电站。装有8台直流发电机、容量共109.5千瓦和5台交流发电机、容量共189千瓦。锅炉房砖砌的烟囱为当时上海最高,达120英尺(36.58米)。到清光绪二十六年,发电设备容量已增加到576千瓦。翌年6月,随着电扇、电梯及电动机的套用,电厂开始日夜发电,并逐步拆除皮带带动的直流发电机,安装直接传动的交流发电机。清光绪三十年,电厂的发电机频率从100赫开始改为50赫;电压从100伏升到200伏,后又升到220伏。2年后,改造完成,设备容量提高到1600千瓦。清光绪三十三年又安装国内第一台800千瓦派生斯汽轮发电机组和当时远东最大、最先进的蒸发量为2.4万磅(11吨/时)的拔伯葛链条炉排锅炉。翌年,设备容量已达4400千瓦。
[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斐伦路新中央电站]
这一期间,法租界公董局经营的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的洋泾浜电气厂装有直流发电机组6台,容量计135千瓦。清政府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创建的南市电灯厂于清光绪二十三年除夕(1898年1月21日)发电,供30盏路灯照明。清光绪三十二年,南市电灯厂改为上海内地电灯公司,安装325千瓦直流发电机组2台,翌年8月发电。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7日,闸北水电公司落成,装有2台50千瓦直流发电机组。
公共租界工部局新建的江边电站在民国2年(1913年)4月12日发电,装有4台链条锅炉,2台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到民国12年容量已增至12.1万千瓦,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斐伦路新中央电站的6400千瓦发电设备,则在民国11年停止运行。法租界的洋泾浜电气厂则被容量为1500千瓦的卢家湾蒸汽发电厂取代,并于宣统元年(1909年)拆除,后者又在民国11年12月4日,卢家湾柴油机发电厂投运后停用,民国16年,卢家湾柴油机发电厂容量为1.04万千瓦。创设于民国元年的华商电车公司,除经营电车事业外,还供照明用电,民国7年,该公司与上海内地电灯公司合併组成上海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1年装有3200千瓦交流发电机组1台,民国13~15年又相继添置64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总容量达1.6万千瓦,居全国民营电厂之首。闸北水电公司于民国17年建造新厂,装有2台1万千瓦中压机组和1台500千瓦厂用电机组。浦东电气公司于民国9年投产2台12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并在民国14年11月,换装1台60赫6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新中央电站的发电机组]
中华民国成立后,现划归上海市行政区的各县乡镇纷纷兴办各类小电厂,据民国18年统计,总容量为2700余千瓦。同时,上海装有自备发电机组的工厂也很多,其中大厂的发电容量都在1000千瓦以上。
民国26年8月13日后,华商、闸北、浦东等电气公司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商、浦东2公司的发电设备全被拆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江边电站亦被日军侵占,法商卢家湾柴油机发电厂也有5台发电机组被日军徵用。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9月17日,原被日伪军占据的各电力公司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发还原主经营,当时有发电设备的仅余下江边电站、卢家湾和闸北3家电厂,发电设备容量共16.52万千瓦。民国36年1月底,上海华商电气公司租用上海龙华水泥厂1440千瓦机组发电;7月初,浦东电气公司亦在张家浜安装1台2500千瓦发电机组发电,其后又租用鸿丰纺织厂2台3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翌年4月,在南汇县新场镇兴建发电所,安装1台8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此时,全国第一台蒸汽参数8.29兆帕、温度493.3℃、容量1.5万千瓦的高压机组在江边电站正式投产。民国37年底,全市发电设备容量25.55万千瓦,当时上海燃煤供应紧缺,江边电站改烧进口油。
1949年上海解放后,电力工业先遭美国经济封锁,进口油源中断,翌年2月6日电厂又遭轰炸,江边电站损失惨重,停止发电。在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立即组织抢修并将烧油锅炉改成烧煤,其他各厂亦修复了损坏的发电设备,同时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积极挖掘潜力和筹资添机,扩大发电能力。
1958年开始,在国家统一计画安排下,加快上海电力建设步伐,除继续对原有电厂进行扩建外,兴建闵行发电厂和上海第一家热电厂——吴泾热电厂。地处长江口的崇明岛、长兴岛在1959年建立电厂。但电力的增长仍跟不上用户的需要,于是上海各电厂开始超铭牌运行,杨树浦发电厂出力达25.5万千瓦,超铭牌9%。
1962~1965年经济调整期间,各电厂对主辅设备和厂房设施进行了大量填平补齐工程,达到了额定出力。随着国内油田的开发,电厂锅炉陆续改成烧油。1966年后,电网严重缺电,经常在低频率低电压情况下运行。1970年后,为解决浦东地区用电需求和高桥石油化工基地建设,新建12.5万千瓦的高桥热电厂,金山石化城的兴起,又配套建成25万千瓦的金山自备热电厂。70年代在“一厂变一厂半”的号召中,各厂超铭牌出力达20%左右,虽暂时缓解了缺电局面,但发电设备却受损严重,直至1977年后,才得到扭转。同时,因需压缩燃油的消耗量,电厂锅炉重新改为烧煤。
1978年后,电力工业开始整顿,并且新增一批大容量、高参数机组。1983年,宝山钢铁总厂自备电厂的2台35万千瓦机组投产。闵行发电厂经10余年不断的扩建,1986年全厂发电设备容量增加到81.8万千瓦;4台30万千瓦机组的石洞口发电厂经过57个月23天连续施工,一次建成,开创全国首例;1988年1月,计画安装2台60万千瓦超临界压力发电机组的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发电厂开始打桩兴建;2台30万千瓦机组的吴泾热电厂扩建工程也在紧张施工;随着浦东开发,外高桥发电厂计画先装4台30万千瓦机组,已于1990年3月15日开始试桩。
1990年底,上海共有发电设备容量468.67万千瓦,其中高压及以上参数机组容量占84%,全年发电243.04亿千瓦时,供热39540太焦。全市共有电厂11家,按行政隶属关係分为部属电厂6家,地方电厂2家,大型企业自备电厂3家,发电厂职工总数共19371人。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