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境内,原称南街,主体为南北走向。
全长3000米,宽18米。路名取自孙中山的“世界大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同路
-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境内
- 原称:南街
- 主体:南北走向
大同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境内,原称南街,主体为南北走向。1994年前,北自县政府门口,南至龙津大桥。1994年,延伸至后垵、虎崎墓,全长3000米,宽18米。路名取自孙中山的“世界大同”。该路始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由县令陈宓开闢,民国前是县衙主要出入通道。明万曆二十九年(1601年),知县廖同春在南街辟子城于南门。万曆三十一年(1603年),知县高金体开“吉”字街,塞旧门,辟新门(今城南路)。民国19年(1930年),地方民军陈国辉部属陈佩玉拆城垣及三忠庙、天妃宫,南街从旧南门直通南门渡(今龙津大桥桥址)。新中国成立后,1970年城厢医院迁往南街,城厢建筑公司继之从基督教堂迁往南门渡头建新楼。20世纪80年代,县外贸公司、中国银行安溪支行、茶叶大楼相继在龙津大桥头两旁兴建。1986年,龙津大桥竣工后,原南街两侧民房陆续翻建为三层以上的商住楼房。1996年3月,城厢供销社翻建9层供销大厦(原为茶叶批发市场),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沿街路面分别于1972年、1985年两次进行拓宽至14米,铺设水泥路面。1993年后,随着城区拓展,该路延伸至后垵苏山大街,后陆续延伸至员宅、茶都、虎崎墓。该路为城区通往南安、泉州的主要通道。路左侧有基督教堂、安溪文庙,2002年拆除文庙西侧安溪宾馆西楼和老人活动中心楼,开闢文庙龙津广场。2003年起,先后拆除县水电局、文化馆、五金交电公司、粮食局、供销大厦,对街路进行拓宽改造,正在兴建新的街道。路的北端为县人民政府,南端为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