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话是分布于湖北省黄梅县的一种方言,是湖北为数不多的江淮官话,但是受到赣语的影响。黄梅话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辞彙(楚语)和用法,像“企”(读ji,站着)、“吃”(读qi,入声)、“颈”(脖子)、“冇”(读mao)(没有)、等等,读起来儒雅之至,白话文早就没人这样用了,可在黄梅话里,还大行其道,成为市井坊间的日常口语,使人不禁拍案惊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黄梅方言
- 外文名:Jianghuai Madaren
- 分类:江淮官话
- 拼音:huangmeifangyan
- 出处地址:位于湖北省最东端,连赣接皖
来源
黄梅话历史 黄梅话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辞彙和用法,像“企”(读ji,站着)、“吃”(读qi)、“颈”(脖子)、“冇”(没有)、等等,读起来儒雅之至,白话文早就没人这样用了,可在黄梅话里,还大行其道,成为市井坊间的日常口语,使人不禁拍案惊奇。 在黄梅人的家庭里,把外婆叫“家婆”读ga po),把外公叫“家公”(读ga gong),既保留了古代的称谓,也显得亲切。叫外婆外公,从字面看总显得见外了。可以说黄梅方言是我国古代国语的活化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任何方言的形成是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其中有大量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因素在内。
在黄梅人的家庭里,把外婆叫“家婆”读ga po),把外公叫“家公”(读ga gong),既保留了古代的称谓,也显得亲切。叫外婆外公,从字面看总显得见外了。另外可以说黄梅方言是我国明朝官话的后代,所以黄梅方言辞彙能在明清白话小说和南京话里找到不少共同点,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任何方言的形成是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其中有大量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因素在内。
黄梅话
黄梅话属于江淮方言区里的黄孝片。黄孝片方言有19个县市区:黄陂、孝感、黄州、团风、罗田、蕲春、应山、英山、浠水、麻城、鄂州、红安、安陆、应城、黄梅、武穴、云梦、九江、瑞昌。黄孝方言基本上都保持了古汉语的入声。 本来黄孝方言地区分布过楚语。在春秋五霸或者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唯一地处南方的。大量的南方小国的融合,使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和语言。后自楚灭吴越后,吴语的影响也出现在了楚语中。直到唐朝黄冈东部还是古吴语,(鱼虞分韵,系古吴语的特点,黄梅方言存在此现象)后来在黄梅地区长期属于淮西,明清时期又大量接受了江西移民,导致黄梅方言兼有江淮官话语赣语特点,调值接近淮西而音韵接近赣语。
语音系统
音值
--该方言属于江淮官话,与安徽江苏地区属于一种方言,上乡语音系统接近安徽赣语区,下乡与九江接近。因与湖北的黄冈孝感区别较大,故属于于江淮官话,而上乡相对接近赣方言。下乡平翘对立,上乡不分平翘。另外,还保留了北宋时期的汉语层次特点例如:最zei罪ji不同音,磊lei类li,此两组音在北宋后期大部分的方言已经合併,而在黄梅依然不同音。但是无论上下乡都保留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分为六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国语的中古汉语入声已经丢失)上乡入声短促有力。鹹山摄三分,这是南宋时期汉语的保留,例子:展zein/zhein斩 官gun/guon关 山san/shan闪sein/shein 搬ban/ben班ban 盘pan判pen/pon.。存在支微如鱼现象:吹锤qu /chv 水谁xu/shv。 麻韵摄三等保留完整:也夜野爷等读ia 蛇舍社射等字韵母为a,章组合口字保留中古音:专juan赚juan川quan穿quan猪朱主ju。存在鼻音式的小称后缀(黄梅人常带的ni nai,如包nai/ni 袋nai/ni),这个特点只有黄梅九江一带有,湖北省除了黄梅一带周边其他地方没有,但是却常见于浙江南部吴语。就这些特点来说,黄梅方言与黄冈等地区别较大,而与安徽的江淮官话接近。因此,在我国大力普及国语的背景下,将其划入江淮官话是不争的事实。
调值
声调调值 | 小池镇 | 五祖镇 | 大河镇 |
阴平 | 31 | 32 | 11 |
阳平 | 445 | 55 | 53 |
上声 | 13 | 23 | 24 |
阴去 | 24 | 214 | 15 |
阳去 | 33 | 44 | 33 |
入声 | 52 | 43 | 553 |
举例
我 吾ngo(同粤语的我)
你 尔ng 他 佢(输入法打qu即可打出)kae( 上乡)、 Kei (下乡)此用法流行于初唐时期。
- 我们这儿 尔等这里ng da dai di(上乡)ng dei dei di(下乡)
- 你们那儿 尔那里 ng yi di(上乡)、ng dei di(下乡)
- 他们那儿 佢嘚那里 kei dei yi nae(上乡)、kei dei di(下乡)
- 父亲 罢把、爷爷(ia ia)(过去叫爹)、老头儿(下乡)
- 母亲 姆妈(ng ma音同上海话)
- 爷爷 嗲dia(上乡)公 (下乡)
- 奶奶 奶(上乡)婆(下乡)
- 外公 家公爹(上乡)、嗄公(下乡)家的古音为ga
- 外婆 家婆奶(上乡)、家婆(下乡)
- 舅舅 母 母舅(第二声)
- 舅娘: 舅娘(上乡)、舅姆娘(下乡)
- 小舅子: 细母舅(上乡)、尔阿儿母舅(下乡)
- 小姨子: 姨娘
- 中年妇女: 假乃(上乡)、嫂儿(下乡)
- 老年妇女: 奶奶(上乡)、老嫲儿(下乡)
- 姐姐: jia(上乡)、jie(下乡)
- 妹妹: 老妹mi(上乡)、妹子(阴去声,像国语的第三声)(下乡)
- 弟弟: 吾伢乃、老弟乃(上乡)、吾兄弟(下乡)
- 小孩子: 细伢儿乃(上乡),小板儿(下乡)
- 傻瓜: 勺(上乡)、苕、夯巴(下乡)
- 要饭的人: 讨米的(上乡)告鬍子(下乡)
- 婴儿 毛伢乃(上乡)、喕乃(轻声)(下乡)
内部差异
由于黄梅县与江西省原德化县江北四乡镇1936年南北区合併,黄梅方言内部主要是南北差异较大,以孔垄镇为界北为上乡话,南为下乡话,,上乡话以黄梅镇话为代表,下乡话以小池镇话为代表
1、声母差别
上乡不分平翘即:zcs zh ch sh都读zcs 或者变读jqx
下乡则有平翘舌即:国语里的平舌音都是念平舌音,且当zh ch sh 与i e u un外的韵母相配时也是发平舌音,比如:插读 ca 装读zang 拆读cai 省读seng 炒读cao 争读zeng
下乡保留了楚语h倒着写(因为不好打出来),即:当jqx y与u 相配时发 zh ch sh ru剧读zhu 区读chu 许读shu 但是当相配时 发阳去或者入声时,就发jiou qiou xiou iou 比如 菊读jiou 曲读qiou 旭读xiou 郁读iou,,但上乡则刚刚相反也就是把zh ch sh ru读j q x i 。
2、韵母差别
上乡把ei习惯读ai 或者a 专业读juein niai ,借jia
下乡则把ei一部分保留一部分读o 专业读zhuon nie,借jio(jia的变体,下乡习惯把韵母a送气读作半封闭的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