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失落一代

(2020-08-10 09:33:13) 百科综合

失落一代

失落一代,是对日本一些青春文学作家的称呼,其代表人物是佐藤友哉。中国与日本的青春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80后、90后的作家们各有不同之处。了解中日青春文学的现状与差异,对日本失落一代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失落一代
  • 概念:是对日本一些青春文学作家的称呼
  • 代表人物:佐藤友哉
  • 目标:了解中日青春文学的现状与差异

背景

在2009上海书展上,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的日本作家青山七惠作品《窗灯》、金原瞳作品《裂舌》均被列为特别推荐书目之一。同样受中国读者关注的日本年轻作家作品,还有田村裕的《无家可归的中学生》,美嘉的《恋空》、《君空》等等。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在日本比较畅销,作者也较为典型,青山七惠和金原瞳还曾获得日本最重要的文学奖——芥川文学奖。
日本年轻作家的作品与中国的青春文学有什幺区别?日本年轻作家与中国的80后作家、90后作家群体又有什幺异同?

概述

日本的文学新手大多是年轻人,50年前石原慎太郎曾获芥川奖,造成了社会效应,当时他还在读大学。青山七惠23岁时获得芥川奖,在这个年龄获奖的,以前有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丸山健二、平野启一郎,村上龙获奖时是24岁,获奖时年龄最小的是19岁的绵矢莉莎,还有20岁的金原瞳。初出茅庐的作品有新鲜的亮点,却未必成熟。
芥川奖作品,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体现了日本青春文学的现状。芥川奖的评选委员有9位,清一色作家,他们是感性丰富的,但可能欠缺阅读的广度和理论的高度,这一点从他们给获奖作品的评语就暴露出来了,时常不过是普通的读后感。评审是终身制,上了年纪,可能像爷爷奶奶疼爱孙子,也偏爱年纪小的作者;对相当于他们下一代的作家就看不上眼了,有时还会吹毛求疵。日本的文学奖很特殊,基本是用来发掘新手的,早已形成了制度。几种纯文学杂誌都设有新人奖,从徵稿中选拔新作家,然后近乎手把手地培养,让他们去获得芥川奖。由于芥川奖长年积累的权威,其他新人奖就成了它的预选赛。
日本有一种“轻小说”,就是主要以男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娱乐小说,往往在书店里摆在漫画旁边,小型开本,封面一般是漫画,内文有漫画插图。这种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轻”,也就是容易读。读这种小说的前提是需要具备和作者一样的动画、游戏、漫画等文化素养。“轻小说”是有作家集团的,当然算不上文学流派,或许这也是受漫画家分工合作、集团作战的影响。
写小说是最个体的行为或工作,日本出版社竖一桿大旗,开一片场地,就会集结一群作家,这群作家就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有些日本小说家、翻译家还组成一个公司,也有招收徒弟当帮手的。日本作家爱喝酒,喜欢在酒馆交往,很像中国过去的文人。日本杂誌很爱用对谈、座谈的形式,这也为作家交往、交流提供了场地。

命名

在日本青春文学界,把1960年前后出生的叫“御宅第一代”,70后则叫“御宅第二代”。所谓“御宅”,就是“发烧友”,是一个叫中森明夫的人1983年命名的,本来指沉溺于动画、偶像等社会认知度低的趣味的无聊男人,当初是一种蔑称。80后代表作家佐藤友哉属于“御宅第三代”,这一代出生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最不景气的时候,他高中毕业的时候很难找工作,因此他也被称作“失落的一代”。佐藤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无视以往的文学。

中日差异

文学差异

日本的年轻作家局限于写作或文学,只注重与读者沟通、互动,而中国的年轻作家更积极就社会问题发言,很多大人未必读他们的小说,却注意他们的发言,或许也会觉得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在中国年轻作家中,“办文学书刊”的现象初见端倪,以郭敬明为例,他的《最小说》已经成为国内青春文学界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本杂誌背后,更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年轻作者群。作家张悦然的杂誌书也正式出版,而韩寒也正在着手创办他的“高稿酬”杂誌,中国年轻作家因杂誌而聚集的现象较为普片。
日本没有作协这样的组织,作家是一盘散沙,凡事都要由出版业替他们办。着作权买卖也如此,大都是由出版社代办。而编辑也就用出版操纵文学,这在日本是公然的常规。2003年创刊文艺杂誌《浮士德》,由一个70后当主编,独自一个人编辑,特色是多用插图、多登漫画。聚集的作家有70后的舞城王太郎、80后的佐藤友哉、西尾维新等,作品被称作“浮士德派”。舞城的小说《喜欢喜欢太喜欢超爱你》曾入围芥川奖,日本着名作家石原慎太郎曾说:只看这题目就讨厌。

产业化差异

2009年初,郭敬明受聘为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他开办的公司旗下也招揽了一大批优秀年轻作家,由此可见,中国青春文学有产业化的趋势。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得较快,眼花缭乱,但是从时间来看,发展速度并不比当年的日本快,而路数基本是日本走过的,只是有些小节省略了、跨越了而已。
日本的青春文学早就产业化了。如今谈文学,已不能“就文学谈文学”。文学在大众文化上与漫画、音乐、电影等交融。文学的分类甚至被冠以“流行街”、“欢乐街”的名字,如“涩谷派”等等。青春文学产业化,要和漫画产业化连带地论说。日本有一句笑谈——“你想坑谁,就让他办出版”,这跟中国现状大概正相反吧。日本作家里罕见有人办杂誌,因为出版业非常成熟,出版与创作各守一摊,不像中国想做什幺似乎都有发展空间。日本可以随便开办出版社,但办起来撑下去可就难乎其难,可能是作家被放开了,出版却没有放开。倘若出版放开了,天才编辑有的是,轮不到作家捞过界,越俎代庖。

相关简介

1935年,日本《文艺春秋》为纪念已故作家芥川龙之介而设定纯文学奖,名为芥川文学奖,目的在于奖掖文坛新人。芥川文学奖每年评选,发奖两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一度中断,战后于1949年恢复,每半年由评选委员会从各种报刊杂誌上发表的无名作家和新作家的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中选出一至两篇,先在《文艺春秋》杂誌上发表,然后发给奖品和奖金。
评选委员会由与《文艺春秋》杂誌社渊源较深的着名作家、评论家组成。历届获奖的优秀作品有井上靖的《斗牛》、崛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松本清张的《一部小仓日记》、三浦哲郎的《忍川》、开高健的《裸体皇帝》等。芥川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规定为较正统的纯文学。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