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南京大学的二级学院,获得了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等项目。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1920年,后由原中央大学化学系和金陵大学化学系合併成立南京大学化学系,1993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
据2018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校下设3个系,开办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240人,在籍本科生6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00多人;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截至2017年9月,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学科是中国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据2018年8月南京大学官网显示,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据《南京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显示,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 简称:南大化院
- 创办时间:1920年
- 类别:公立大学二级学院
- 类型:理工
- 主管部门:南京大学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贾叙东
执行院长:黎书华 -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
- 本科专业:2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 院系设定: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工系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化学楼
- 主要奖项: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据2018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
中国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80余项(据2018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 - 知名校友:鲍哲南、顾臻、陈群、高纪凡
历史沿革
两大源头
- 南京大学部分
清末废科举、废书院、兴学堂,制定“壬寅学制”,两江总督张之洞根据这个新学制于1902年创建三江师範学堂,是为南京大学的肇始。三江师範学堂开设课程有伦理、教育、物理、化学、农业、商业等。
1905年,三江师範学堂改为两江师範学堂,下设理化、农业博物、历史与地、手工图画等4科。
1915年2月,由两江师範学堂改办成为的南京高等师範学校,下设国文、理化两部。
1919年,郭秉文任校长后,于1920年1月建文理科,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八个系。至此,化学单独设系,是化学化工学院起源依据。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範学校併入1920年12月成立的东南大学,成为一所集文、理、工、商、农、教育于一体的新型的综合性大学。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东南大学历经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于1927年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设文、理、法等八个学院,其中理学院设算学、物理、化学、地质、动物、植物和心理学七个系。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沙坪坝松林坡。次年建柏溪分校,倪则埙负责分校化学系工作。
1938年12月,中央大学研究院创办,下设化学研究部,于1939年秋招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央大学于1946年6月迁返南京。
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同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下设理学院等六个学院,理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八个系。
- 金陵大学部分
金陵大学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于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
1910年2月,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併,建立私立金陵大学堂。1914年将文科所属科目分成四组,每组以系命名。有语言学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宗教学系。其中数理学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矿质等科目。
1921年,文科改为文理科。
化学化工学院

1930年,金陵大学成立文、理、农三学院。理学院设数学、化学、物理、等系。
1932年,金陵大学成立化学研究所。
1936年,化学研究所改建为理科研究所化学部。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金陵大学于1938年2月迁至成都华西坝。
1946年4月,抗战胜利,金陵大学开始迁返南京。理学院设有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化学工程系、及化学研究所等。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併,成立公立金陵大学,设文、理、农三学院。理学院有数学系、物理系、动物学系、化学系、化学工程系、电机工程系等。
院系调整
1952年7月26日,中国开始全国性的高等院校调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併,组建成南京大学。12月,参照苏联模式,设定专业。化学系设有机化学、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个专业。
1958年,化学系增设了放射化学专业。
1960年,化学系增设高分子化学专业。
1961年10月,高等教育部调整全国重点高校规模和专业设定,化学系下设化学(由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专业合併而成)、高分子、原子能化学三专业。
1963年9月,成立南京大学络合物研究室。
1966年至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招生。
1972年4月,恢复招生,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进入化学系学习,学制为三年,共招收5届。
1978年、1983年,络合物研究室相继改建为络合物研究所、配位化学研究所。
1979年,化学系原有专业合併为化学、高分子两专业。
1980年,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更名为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
1984年,南京大学套用化学研究所成立。
1985年初,新建化学楼正式启用,各专业从西大楼、东大楼、东北楼迁入化学楼。
1986年,化学系增设套用化学专业。
1989年,中国国家计委批准筹建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在化学系创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组建
1993年5月19日,经学校批准,化学系组建成化学化工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工系。
化学楼

1996年,南京大学亚微观固态化学研究所成立。
1997年,国家863计画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和南京大学表面和界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1999年,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高分子工程材料研究中心成立。
2000年,南京大学表面和界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确认为江苏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1年,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分离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教育部批准筹建南京大学教育部介观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
2002年2月,南京大学教育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挂牌,化学化工学院成为培养基地之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18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3个系,开办2个本科专业。
系: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工系
本科专业:化学、套用化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9月,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据2018年8月南京大学官网显示,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据《南京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显示,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个。据2018年8月化学化工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
研究室开学典礼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理论与计算化学、药物与临床化学、绿色过程化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论与计算化学、套用化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化学工程
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化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科评估
学院化学学科在2003、2009、2012年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分列第二、第三、第二名。
在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化学学科被评为A-。
师资队伍
据2018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240人,其中教授101人,副教授 54人,博士生导师92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专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兼职),国家“千人计画”入选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青年千人计画” 入选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程镕时、陈洪渊、陈懿、郭子建
国家“千人计画”入选者:李桂根、孙韬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黎书华、熊仁根、鞠熀先、徐静娟等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陆艺、薛子林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黎书华、朱俊杰、徐静娟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物理化学教学团队、化学实验课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18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画、1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画:化学
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化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仪器分析、综合化学实验等
- 教学成果
据2018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基础学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在1999年和2004年全国理科基地评审中均获得“优秀基地”称号;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生在校期间多人次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特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一系列荣誉和奖励;学院毕业生中有一大批在中国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成为领军人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0余名。
科研条件
科研平台
据2018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计画研究开发中心、1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画”创新团队、2个校级研究中心、7个院属研究所,参与“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国家863计画源研究开发中心:国家863计画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画”创新团队:“功能配位化合物”团队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表面和界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高分子工程材料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分离工程研究中心
院属研究所:配位化学研究所、套用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亚微观固态化学研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
研究成果
据2018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发表SCI学术论文500余篇;基本科学指标资料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显示,化学学科论文总数和被引总数在全球科研机构中排名第16和28,继续位居全球前1‰;先后荣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80余项。
成果名称 | 奖励部门 | 等级 | 时间 |
---|---|---|---|
硅酸及其盐的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
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
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
偶联剂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
沸石分子筛的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
C9-2中变催化剂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
稀土Y型分子筛微球裂化催化剂的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
塑胶通讯电缆粘结护层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
假蜜环菌及甲蜜环菌甲素的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
通用络合剂HEDP(羟基乙叉二膦酸)无氰电镀的研究 | 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 | 1978 |
单包装室温固化硅橡胶 | 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 | 1979 |
医用NDS—3、NDS—4硅橡胶的研製及其在口腔矫形科的套用 | 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 | 1979 |
防噪音耳塞新型硅橡胶材料的研製 |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 三等 | 1980 |
单包装室温固化硅橡胶 | 国家创造发明奖 | 四等 | 1981 |
杀菌灭藻剂NL—4的合成和套用 | 省、化工部重要科技成果奖 | 三等 | 1982 |
耐高温蒸煮複合薄膜袋 | 轻工部科技成果奖 | 二等 | 1982 |
硅酸聚合作用理论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982 |
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 | 1982 |
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的研究 | 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 | 1984 |
官能团偶联剂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5 |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5 |
粉煤灰填充PVC板材 | 电力部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5 |
多价金属离子水解聚合作用的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6 |
硅溶胶胶粒生长规律及其套用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6 |
顺铂的作用机理及构效关係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 | 1987 |
无毒增塑剂环氧大豆油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7 |
模拟贵重教学仪器教学软体系列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7 |
冠醚的合成及套用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7 |
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7 |
凝胶色谱扩展和高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7 |
顺铂作用的分子机理及构效关係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7 |
痕量电分析方法和理论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7 |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钙离子作用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7 |
治疗急性胆道感染新药假密环菌甲素 | 国家发明奖 | 四等 | 1987 |
卫生杀虫用拟除虫菊酯系列品种的合成及套用 | 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88 |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88 |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1990 |
分子筛的酸性与催化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90 |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 | 1991 |
示波滴定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 | 1991 |
系列窄分布聚苯乙烯样品的研製 | 中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92 |
咪唑类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配位聚合反应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92 |
南京大学系列高釺焊性无污染酸性光亮镀锡和锡合金电镀技术与添加剂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94 |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及原子簇合成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1994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金属表面配位化学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94 |
微电极新技术基础与套用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94 |
高等级过氧化苯甲醯生产新工艺暨麵粉品质改良剂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95 |
有机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反应性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96 |
辅酶B12模型化合物及脱氧核苷类似物的研究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96 |
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光电子材料的支撑原材料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96 |
LLDPE工业NCP预混剂的研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97 |
LLDPE工业NCP预混剂的开发与研製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 三等 | 1998 |
新型无机多孔材料—层柱金属氧化物的製备和表征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1998 |
蛋白质和酶的电荷传递及界面行为与电化学分析法的研究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98 |
药用高阻隔包装材料PVC/PE/PVDC的国产化研製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98 |
一种新型高效水煤浆添加剂NDF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1999 |
高分子凝聚态的若干基本物理问题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1999 |
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 | 1999 |
氧化物与载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嵌入模型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00 |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若干单加氧酶的模拟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00 |
辅酶I(NADH)与若干重要生物小分子在仿生界面上的电催化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00 |
高性能塔器分离新技术体系研究与工业套用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2000 |
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02 |
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与电化学聚合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03 |
穴状和环状配位超分子的设计、合成、结构和功能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03 |
单链两亲分子的设计、合成、聚集结构和性能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04 |
一些纳米有序结构的构筑和表征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04 |
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04 |
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04 |
金属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效应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2005 |
功能界面修饰与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 | 一等 | 2006 |
具有特定结构金属配合物的构筑及其性能的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 | 二等 | 2006 |
配合物中弱相互作用与功能体系的可控构筑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 | 一等 | 2007 |
功能界面修饰与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07 |
纳米材料的蛋白质功能化及其电化学感测研究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09 |
面向工业节能减排的塔器分离新技术研究与套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2010 |
纳米界面的功能化组装与生物感测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一等 | 2010 |
硼亲和色谱新方法研究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 | 一等 | 2011 |
超级浮阀塔板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2011 |
微纳米尺度材料界面特性与生物电分析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一等 | 2011 |
有机/无机複合体系的界面设计及其套用技术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 | 一等 | 2013 |
萤光染料识别与相应调控的理论与套用基础研究(第二完成单位)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13 |
全结晶複合孔分子筛催化新材料的创製与工业套用(第四完成单位)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13 |
生物分子与细胞高效检测新原理与分析新方法研究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13 |
细胞功能分子原位定量及其介导的癌症诊疗方法研究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2014 |
高分子结晶原理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2015 |
红外吸收微粒的表面改性及在节能树脂中的套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2015 |
信号分子、核酸及蛋白的识别与调控研究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15 |
高分子纳米载体的结构调控和药物传输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16 |
年度 | SCIE | SCI | EI | ISTP | LW | IF≥3.0 |
---|---|---|---|---|---|---|
2000 | 309 | 212 | 32 | 2 | 123 | 30 |
2001 | 348 | 297 | 81 | 9 | 125 | 36 |
2002 | 318 | 259 | 95 | 4 | 112 | 49 |
2003 | 407 | 327 | 191 | 14 | 109 | 57 |
2004 | 386 | 316 | 146 | 12 | 90 | 72 |
2005 | 473 | 360 | 235 | 27 | 107 | 129 |
2006 | 410 | 324 | 219 | 12 | 69 | 153 |
2007 | 423 | 325 | 244 | 8 | 86 | 192 |
2008 | 438 | 346 | 241 | 15 | 69 | 216 |
2009 | 465 | 396 | 255 | 9 | 77 | 252 |
2010 | 497 | 425 | 275 | 13 | --- | 267 |
年度 | 总篇数 | 学科群一流期刊论文数 | A区期刊论文数 | B区期刊论文数 |
---|---|---|---|---|
2011 | 534 | 7 | 19 | 262 |
2012 | 504 | 9 | 32 | 232 |
2013 | 562 | 29 | 49 | 256 |
2014 | 539 | 32 | 66 | 241 |
2015 | 533 | 21 | 196 | 92 |
2016 | 620 | 24 | 251 | 105 |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无机化学学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编辑部设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楼。报导中国无机化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套用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内容涉及固体无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理论无机化学、超分子化学和套用无机化学、催化等,着重报导新的和已知化合物的合成、热力学、动力学性质、谱学、结构和成键等,设有综述、研究快报及论文等栏目。
《无机化学学报》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网路版、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中国国内外多种检索刊物和文献资料库摘引和收录。
学术交流
学院注重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中国国内外多所着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係,成功主办了一系列中国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为了促进学院师生与化学各领域内的知名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开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学院设立了“南京大学戴安邦学术讲坛”和“名师讲坛”,邀请了一大批中国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和开展学术交流。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院院徽中间为正六边形、正三角形与化学仪器设施等元素构成的艺术图案,外环为学院中英文名称。

社团活动
学院办有学生会、研究生会、蒋雯若爱心社等学生组织。
学生会举办有迎新晚会、化学文化节等活动;研究生会旨在为全院师生创造良好的学术和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蒋雯若爱心社是为纪念化学化工学院校友蒋雯若女士成立的,在校内校外开展了支教、敬老、科普宣传、校园服务等各类公益活动,同时也为各类大型赛事提供相应志愿服务、在寒暑假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贾叙东 |
执行院长 | 黎书华 |
党委副书记 | 李兴华 |
副院长 | 夏兴华 |
副院长 | 朱成建 |
副院长 | 张艳 |
副院长 | 李育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