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央编译学术文库”之一,该书对研究西方哲学特别是对研究现象学,提供了一项新的成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理论建设的新形势,也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新趋势。全书共分5章,具体内容包括“哲学本体论的历史考察”“双峰对峙的人学本体”“人生之谜的非理性解答”“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前奏”等。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基本介绍
- 书名: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
- 作者:涂成林
- ISBN:9787802115194
- 类别:哲学
- 定价:38.00 元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09-01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在我国,现象学影响不大,研究也不多。儘管在建国前有人曾介绍过现象学,但没有形成气候。建国后,研究也很少,特别是在“文革”中,西方哲学统统被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而被排除在科学之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术界加强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就总体而言,研究的广度不宽,深度不够,特别是对现象学的研究,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中还没有获得应有的说明和系统的成果,也没有对它作出符合其本来面貌的评说,因此,涂成林同志《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一书的出版,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不能说不是一项重大的成果,这样系统深刻研究现象学的专着在我国还见之不多。
涂成林同志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分析,有新的创见。
第一,思路新。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而海德格尔、萨特则属于现象学中的存在主义,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现象学包括了存在主义,但它们又不是一回事。它们两者有联繫又有区别。涂成林同志抓住它们相互联繫的方面进行了研究,理出一条发展线索,并将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作为现象学的统一体进行了研究,这是一条研究现象学的新思路,过去在这方面研究得较少,更没有形成这样系统的专门着作。
第二,观点新。过去研究现象学很少从本体论方面着手。涂成林同志着眼于本体论,并以本体论为中心,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展开。在历时性方面以本体论为主线,具体考察了现象学发生髮展过程,特别是:考察了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的发展过程。在共时性方面,以本体论为中心,对同本体论有关的其他现象学观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既有历史发展的纵向分析,又有横断切面的横向研究,纵横交错,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新观点。
第三,材料新。旧的材料经过新的重构也可以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涂成林同志没有停留和满足于旧的材料上,他既运用了旧的材料,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挖掘和运用了大量的新材料,因而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感受。
作者简介
涂成林,湖南省岳阳市人,哲学博士。现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软科学研究所所长。曾先后在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曾主编《开放时代》多年,并担任过《湖南食品》、《荣誉》以及纽西兰《新华商报》主编。数度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纽西兰、加拿大等国研修,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唯物史观、科学学等方面研究,先后在《哲学研究》、《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数10篇学术论文,专着有《现象学的使命》、《理性与实在的思维意象》以及远游随笔系列三种(《澳大利亚观察》《纽西兰头条新闻》《加拿大政治多稜镜》)等,主编和参与撰写着作数十种。
其中,《现象学的使命》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专着类优秀奖(最高奖)、第三届广东省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着类一等奖,广州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州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特别奖(政府奖)等多个奖项。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跨时漫游:哲学本体论的历史考察
一、本体论寻求世界本原的努力
(一)本原:从原始朴素性到神秘的意识
(二)主体的发现:本体论的“内化”及其困境
(三)从康德到黑格尔:体系的完成及其终结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转折”
(一)戳穿理性的神话人本主义哲学的兴起
(二)“拒斥形上学”科学主义的反叛
(三)现象学运动与现象学本体论
第二章纯粹意识:双峰对峙的人学本体
一、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
(一)胡塞尔:一位职业哲学家
(二)目标:严密科学哲学
(三)从心理主义到自然主义:对自然哲学的反思
(四)人文科学总批判:历史主义与世界观哲学
(五)严密科学哲学:我们时代的隐秘渴望
二、现象学还原:寻求“阿基米德点”
(一)现象学还原的任务
(二)现象学还原即停止判断
(三)纯粹意识的困惑:从本质到先验自我
(四)方法论:当代哲学的突破口
三、现象学本体论:纯粹意识结构的描述
(一)笛卡尔主义的幽灵
(二)先验自我:“阿基米德点”的确立
(三)构成性:先验自我的基本功能
(四)意向性: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五)意向相关对象:客体的证明
四、主体际性:先验自我的交往困境
(一)“新唯心主义”的承诺
(二)主体际性:“移情作用”的主观派生物
(三)交往:作为一个时代课题
五、欧洲人的危机:走向非理性主义
(一)科学理性的幻灭
(二)希腊精神的沉沦
(三)现象学的历史使命
(四)科学发展的现象学困惑
六、返回生活世界:新的本体论构想
(一)危机:生活世界提出的巨观背景
(二)“生活世界”的主旨和内涵
(三)生活世界本体论的基本构想
第三章基本本体论:人生之谜的非理性解答
一、海德格尔的心路历程
(一)从现象学之孔窥探古希腊精神
(二)离经叛道的继承人
(三)从“人世”到“出世”
二、基本本体论:存在意义的探求
(一)存在的遗忘西方哲学的历史面目
(二)此在:本体论的优先地位
(三)有关世界的实在性问题
三、诠释学:现象学的新理解
(一)“现象”与“逻各斯”
(二)诠释学,此在对存在的领会
(三)现象学、诠释学与本体论
四、在世此在存在的基本状态
(一)“在世界中”存在的敞开状态
(二)操心:此在在世的当下本真状态
(三)“此在之沉沦”非本真的存在状态
(四)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交汇点:畏
五、人生之谜的谜底
(一)死亡: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
(二)林中路:文化悲观主义
第四章现象学心理学: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前奏
一、萨特:时代的产儿
(一)哲学家的人格与稟赋
(二)人的困境,萨特哲学形成的特殊氛围
(三)思想经历:从柏格森到胡塞尔
(四)哲学传统:笛卡尔主义的后继者
二、自我的超越性
(一)萨特眼中的现象学是非
(二)彻底的还原:排除先验自我
(三)反思前的我思与新的意识结构图式
(四)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初步形成
三、情绪本体论的意蕴
(一)被动性:批判的导论
(二)情绪的内涵:魔幻行力
(三)阿Q精神与人生劫数
(四)情绪问题的历史透析与理性反思
四、想像与意识自由
(一)想像与知觉:混乱的根源
(二)现象学:解决想像之谜的钥匙
(三)想像:自由意志的发射
五、几点初步的结论
第五章从自为到绝对自由: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
一、自为:现象的一元论
(一)作为本体论出发点的自为
(二)自为内涵的不同表达
(三)自为的直接结构:内在性、暂时性与超越性
(四)自为与“本体论证明”
二、本体论结构:自在、自为与为他
(一)自在与自为:新的原则同格
(二)为他:第三种本体论结构
三、绝对自由:本体论的核心论题
(一)意识虚无化:自由的理论前提
(二)自由:人类的无期徒刑
(三)选择:绝对自由的确证
(四)绝对责任:绝对自由的逻辑后果
(五)萨特自由理论面面观
四、体验:人生情态的本体论描述
(一)“噁心”自在向自为的裸露
(二)烦恼:自由与责任的重荷
(三)自欺:现实人格的折射
五、人生:无用的激情
(一)自由本体论的陷阱
(二)人的根本目标不能实现
(三)悲观主义:法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
结语: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及其反思
附录一: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本体论初探
一、先验现象学本体论的理论準备
(一)严密科学哲学主张
(二)批判的反省
(三)方法论的探求
二、先验现象学本体论的确立
(一)胡塞尔自我观的演变
(二)先验自我的构成性
(三)意向性问题
(四)意向相关对象
三、先验现象学本体论的唯我论困境
(一)所谓‘新唯心主义”
(二)胡塞尔晚期的哲学“转向”
(三)胡塞尔之后现象学的发展趋势
附录二:严密科学哲学的毕生追求胡塞尔评传
一、教育和早年生活
二、批判与反省
三、建立严密科学的努力
四、纯粹意识和现象与本质
五、笛卡尔式的沉思:先验现象学
六、欧洲人的危机与生活世界
七、留下的遗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