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是织惘斋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董捷。
基本介绍
- 书名: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
- 作者:董捷
- 类别:美术
- 出版社:织惘斋
- 出版时间:2009年3月13日
- 统一书号:10009-346
内容简介
版画史是总体历史研究中的一种专门史。就中国版画史研究的现有水平而言,其作为多重历史问题交汇点与观察点的作用要真正得到发挥,坚实的个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与明末湖州套印本相关联之版画创作,就是令人感到兴趣的诸多个案“标本”之一。论文除第一章导言摄领全篇,提出论题与纲目以外,主要由4章组成:第二章着录是全文研究的基础,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明末湖州版画进行了较为直观的考察和记载。第三章刻书家是全文关注的重点,立论的基础,也是论述的主体部分。在考察明末湖州三大刻书家族的谱系以及刻书家的家世和生平事迹的基础上,藉助经济史和书史的相关成果,判断明末湖州刻书及版画的性质。第四章画师与刻工是对第三章工作的延续。本论文关注明末湖州版画的“创作”,创作这一过程,必然由不同身份的人协作完成。分析不同的角色在创作中的各自作用与相互关係,是理解版画创作的关键。第五章版画和版画史将视野由明末湖州版画创作扩展到整个晚明版画世界,希图使个案研究之成果贡献于解决版画史上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这里包括对晚明版画风格、功能的探讨以及一系列涉及“史学史”範畴的问题。
作者简介
董捷[1],男,1980年4月生于浙江杭州,黑龙江宁安人。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同年8月留校,任中国美术史专业教师。后担任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委员、工会青工委委员。2010年9月20日兼任艺术人文学院分团委副书记。[2]201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
多年来随业师範景中教授从事中国古代版画史研究,着有《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等。2010年—2011年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学。在美期间,完成了《燕云读书札记:晚明版画史文献新证二则》、《风格与风尚:凌濛初〈北红拂〉杂剧及明末版画创作中的竞争》、《绮席停歌改新妆:从〈红拂记〉插图看万曆中期南京的戏曲刊刻与版画创作》等论文。多次在中国美院开设《京剧欣赏入门》、《欧洲艺术博物馆》等课程。在《新美术》、《美术》、《美苑》、《中国美术馆》、《北京服装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论文入选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的首届《中国美术研究年度报告》。教学成果“中国美术史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于2009年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主持的研究项目《图像文献的互动:明末浙江戏曲版画刊刻与出版文化研究》获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获得2010年中国美院优秀班主任称号。是中国美术学院十佳青年教师。
风格与功能
明末湖州版画创作和晚明 版画的风格与功能 * 董 捷 考察一部版画作品,我们曾提出需关注其性质、风格、功能诸要 素。版画史家小林宏光则有新的提法。他在关于万曆时代画谱出版的 论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其研究将指向版画的“st yl e”〔风格〕与 “program”。鑒于“program of publication”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小林氏作了一些解释。实际上,所谓“program”就是这样一些相互 关联的问题:谁是这些(版画)书籍的编者?这些书籍包含了哪些信 息?什幺东西被有意省略了?这些书籍于何地刊刻?什幺人群将成为这些 书籍的既定客群?这些书籍的刊刻目的何在? 1 显然,小林氏为版画书 籍设定的这些问题,有的属于对版画性质之界定,更多的问题则指向 版画的功能。在小林氏的“program”中,性质与功能是不可能完全 分开的;而“program”以外的“st yl e”也无疑深受此二者左右。 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启发很大。 一、晚明版画的风格 艺术史研究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解释风格的变化。其挑战与难 度,往往即来自于人们划分风格的习惯作法。先选取一些面目迥异的 作品,总结出各自包含的恆常要素、特性和表现,以形成一系列相对 稳定的形式;再将其他丰富多样的作品,依照“邻近归併”的“原 则”,削足适履地一一放入这些既定的形式之中。这样,在一个给定 的历史或文化阶段内,便只存在分期者认可的有限几种“风格”。对 于艺术史的叙述,得以在一种简单明快的氛围中随心所欲地展开。 2 这种情形在晚明版画史的研究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我们过去曾经分 剖与反驳过以地域为準绳的版画风格划分。如果说,前述“削足适履” 的风格划分法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主观性,那幺其在晚明版画风格 “地域界分”中的套用,则不仅是主观的,还是任意的。“徽派版 画”的概念常常忽大忽小,以适应不同的编辑需要。在同一位论者的 笔下,“广义”与“狭义”的範畴交替使用,莫衷一是。而“武 林”、“苏州”、“吴兴”等风格,则时隐时现,有时是“徽派” 本文是笔者博士学位论文
《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最后一章之一部。在此之前, 原论文选取明末湖州版画创作为标本,近距离考察了相 关作品以及参与创作活动的不同角色。对明末湖州版画创作的考察,是研究晚明时代中国刻书与版画全面情况的一个视窗。泰昌元年至鼎 革之际(1620-44)湖州一地之版画创作,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晚明时代民间刻书 业大兴与版画艺术迅猛发展 的水到渠成。体现于明末湖 州版画创作中的种种情形, 所折射的正是其时版画事业之整体局面。各版刻中心的 具体情况或存在相当差异,但若以巨观研究之眼光考察 晚明版画历史的全貌,则无论选取何地刊刻之作品为标 本以切入,得出的结论都将具有大体相同的指向。因此以明末湖州版画创作 (或是别的个案)为出发点 的研究工作,其归宿必然在 于解决版画史上若干全局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