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範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旨在以陇右文化研究为纽带,团结和汇聚院内外专、兼职研究人员,形成开放式的陇右文化研究主干队伍,使天水师範学院成为陇右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信息谘询中心。为开发陇右文化资源,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我省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和我院学术事业的发展,发挥智力支持和决策谘询的服务功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天水师範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
- 对象:陇右文化
- 使命:研究、开发陇右文化学术
- 单位:天水师範学院
中心简介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前身是“天水师範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负责人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雍际春教授。2002年,经甘肃省教育厅评估考核,陇右文化学科被确定为2002~200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陇右文化学科被列为2006—2010年度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整合天水师範学院历史、文学、艺术相关学科,联合省内外研究力量,凭藉已有的中国历史地理、专门史、中国语言文学、美术学教育硕士点的优势资源,依託天水师範学院进行管理和运行,“中心”编辑《陇右文化论丛》集刊。
“中心”设有陇右历史地理、陇右历史文化、陇右非物质遗产保护、陇右文学艺术四个研究方向,现有研究人员56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6人,讲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20人。近年来,“中心”研究人员有11人次入选各级各类人才库,雍际春教授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画人选和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3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
多年来,“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右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申报成功了“秦早期历史及文化形态研究”等1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 11项课题获省部级项目资助; 47项课题获地市(院)级项目资助。“中心”现已出版《陇右文化概论》等学术专着和教材25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中心”多项成果获奖,其中《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被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评为一等奖;雍际春教授撰写的《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一书获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多年来,“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右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申报成功了“秦早期历史及文化形态研究”等1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 11项课题获省部级项目资助; 47项课题获地市(院)级项目资助。“中心”现已出版《陇右文化概论》等学术专着和教材25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中心”多项成果获奖,其中《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被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评为一等奖;雍际春教授撰写的《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一书获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中心”将始终关注陇右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展、深化陇右文化的研究领域,产出大量基础性、标誌性的成果,为陇右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决策参考,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範区”战略的伟大实践、为推动我省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现行领导
主 任:雍际春 教授
副 主 任:霍志军 博士、副教授
副 主 任:霍志军 博士、副教授
工 作 人 员:余粮才博士、副教授
晏波 博士、副教授
苏海洋副教授
学科建设
天水师範学院立足地域优势从事陇右文化研究始于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2002年陇右文化学科被确定为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研究工作进入有组织、有计画、有重点的发展阶段。经过八年多的建设和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陇右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被确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科团队现有研究人员4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讲师29人,有博士11人,硕士19人,专职研究人员6人,兼职41人,外聘5人;45岁以下青师36人,占总数的76.5﹪。是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专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团队。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陇右生态环境史
本方向是研究陇右文化的基础。学术骨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料优势,长期从事陇右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在陇右经济开发、农牧起源与中华文明、环境变迁、城镇分布与演变、丝绸之路与交通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形成了陇右文化与环境变迁研究有机结合的鲜明学科特色。在未来建设中,本方向将以探讨历史时期陇右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进程与互动关係,揭示其规律为重点,为我们今天协调人与自然关係,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甘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也为我们认识陇右历史和文化,促进学科建设,加深学生对家乡陇右环境变迁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骨干:侯甬坚、陈逸平、南喜涛、强文学、苏海洋、余粮才、于志远。
研究方向之二:陇右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方向是本学科的主体,学术研究主要涉及研究陇右文化学科理论、陇右文献与整理、陇右石窟宗教文化、陇右古代建筑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陇右地方史、陇右历史人物等领域。在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陇右民间武术、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古民居与建筑文化等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和优势。在未来建设中将继续强化上述领域的研究,力争产生一批标誌性成果;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开发,强化陇右民族文化、陇右民俗文化、陇右民间技艺等领域的研究。
学术骨干:田澍、王德泰、杨小敏、陈于柱、马格霞、赵世明。
研究方向之三:陇右文学艺术
陇右文学艺术地方性、民族性特徵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尚待开发。本方向学术研究主要涉及研究陇右陇右古代文学、陇右现当代文学、杜甫陇右诗、陇右民间美术、陇右民间音乐、陇右文学艺术文献与资料的研究与整理等领域。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中,以《陇右文学概论》等论着为代表,在杜甫陇右诗、陇右文学等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和优势。今后本方向将进一步强化已有优势,并在陇右民间美术、音乐、民俗、民族文化诸方面通过调研和收集相关资料,开展综合研究,以其取得创新性和标誌性成果,为振兴甘肃文学艺术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骨干:蔡智忠、杜新平、芦兰花、张玉壁、康小花、孟永林。
科研成果
2002-2005年度科研成果 | ||
近年来,我院立足地域优势和学科特色,重点组织选题和开展相关研究,使陇右文化学科在项目申报、学术论着、获奖成果方面取得可观成绩。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项目62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1项,地市(院)级项目47项;三年来共出版学术专着、教材25部,其中出版“陇右文化研究丛书”7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有关陇右文化学科的研究成果有27项获得各类奖励。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大推进了陇右文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1、国家级项目 |
主持人 | 项 目 名 称 | 项目来源 | 经 费 | 立项时间 |
雍际春 | 秦早期历史及其文化形态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6.5 | 2003 |
汪聚应 | 唐代侠风与文学 | 国家社科基金 | 8 | 2004 |
吴卫东 | 当代中国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8 | 2004 |
富世平 |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7 | 2005 |
刘雁翔 | 黄河流域伏羲祠庙及伏羲信仰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 | 8 | 2006 |
张玉璧 | 武山水帘洞石窟壁画艺术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单列 | 6 | 2006 |
2、省部级项目 |
姓名 | 课题名称 | 立项单位 | 经费 | 立项时间 |
雍际春 | 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 |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 5000 | 2002 |
刘雁翔 | 伏羲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研究 |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 自筹 | 2004 |
霍志军 | 伏羲文化与民族认同 |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 6000 | 2005 |
房惠清 |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的实验与研究 | 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科研项目 | 自筹 | 2001 |
3、教育厅项目 |
姓名 | 课题名称 | 立项单位 | 经费 | 立项时间 |
雍际春 | 陇右(伏羲)文化资料库设计及文献、典籍文化资料整理 | 省教育厅 | 5000 | 2002 |
雍际春 | 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 省教育厅 | 30000 | 2004 |
吴卫东 | 当代生存根本问题的哲学研究 | 省教育厅 | 4000 | 2004 |
雍际春 | 陇右文化研究 | 省教育厅 | 5000 | 2004 |
陈于柱 | 敦煌写本宅经与唐五代敦煌民间习俗研究 | 省教育厅 | 5000 | 2005 |
康小花 | 陇右民间剪纸艺术研究与书资料库建立 | 省教育厅 | 5000 | 2005 |
张玉璧 | 武山水帘洞石窟壁画艺术研究 | 省教育厅 | 8000 | 2006 |
芦兰花 | 陇右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 | 省教育厅 | 自筹 | 2006 |
4、院立项目 |
立项时间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经费 |
2003 | 陇右秦安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整理与研究 | 汪聚应 | 10000 |
2003 | 陇西、青东典型区小城镇发展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雍际春 | 5000 |
2003 | 陇右民俗研究 | 芦兰花 | 3000 |
2003 | 甘肃茶叶与茶事茶俗 | 李子伟 | 2000 |
2003 | 陇右历史名人资料整理与研究 | 杨小敏 | 10000 |
2003 | 天水武术文化 | 蔡智忠 | 2000 |
2003 | 中国西部说唱音乐曲种概览 | 邹 轩 | 2000 |
2003 | 大像山石窟研究 | 罗 明 | 10000 |
2003 | 麦积山石窟工艺美术研究 | 李 辉 | 10000 |
2003 | 陇右民间美术概论 | 张玉璧 | 10000 |
2003 | 天水民居建筑研究 | 南喜涛 | 5000 |
2003 | 巩建丰文学创作研究 | 王正威 | 2000 |
2004 | 敦煌变文文本阐释 | 富世平 | 5000 |
2004 | 陇右民间剪纸艺术资料库的建立 | 康小花 | 8000 |
2004 | 杜甫陇右诗新论 | 李宇林 | 4000 |
2004 | 伏羲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研究 | 刘雁翔 | 2000 |
2004 | 陇右杜甫诗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李宇林 | 2000 |
2004 | 陇右文化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马建东 | 2000 |
2004 | 陇右民间文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汪聚应 | 2000 |
2004 | 陇右民间音乐戏曲资料收集与整理 | 房惠清 | 2000 |
2004 | 陇右民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王德泰 | 2000 |
2004 | 陇右民间美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张玉璧 | 2000 |
2004 | 陇右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收集与研究 | 马 超 | 2000 |
2004 | 陇右文化概论 | 陇右研究中心 | 10000 |
2004 | 陇右石窟艺术 | 王晓勇 | 4000 |
2004 | 陇右民间美术 | 张玉璧 | 3000 |
2004 | 天水历史文化 | 刘雁翔 | 4000 |
2004 | 杜甫陇右诗 | 聂大受 | 3000 |
2004 | 陇右民间武术 | 蔡智忠 | 3000 |
2004 | 陇右建筑文化 | 南喜涛 | 3000 |
2004 | 陇右历代作家作品研究 | 聂大受 | 4000 |
2004 | 伏羲文化 | 李建成 | 5000 |
2004 | 陇右民间文学 | 芦兰花 | 3000 |
2004 | 陇右民俗 | 芦兰花 | 4000 |
2004 | 陇右旅游研究 | 于志远 | 4000 |
2005 | 天水地域民间舞蹈——健身夹板舞的开发与研究 | 雍际春 | 5000 |
2005 | 甘肃鼓文化探考 | 海和平 | 5000 |
2006 | 陇右石窟壁画造型研究 | 王骁勇 | 3000 |
2006 | 天水庙会文化的开发研究 | 余良才 | 3000 |
2006 | 陇右民间唢吶班子的调查与研究 | 杜新平 | 3000 |
2006 | 西北武术文化历史与开发—以甘肃省为主 | 蔡智忠 | 4000 |
2006 | 杜甫陇右诗新论 | 李宇林 | 3000 |
2006 | 陇右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 | 芦兰花 | 3000 |
5、着作出版 |
序号 | 书 名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时间 |
1 | 壳子棍研究 | 蔡智忠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2002年5月 |
2 |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 | 雍际春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2002年6月 |
3 | 敦煌俗文学研究 | 张鸿勛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2002年9月 |
4 | 天水武术 | 蔡智忠 |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 2003年5月 |
5 | 伏羲庙志 | 刘雁翔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2003年5月 |
6 | 中国西部说唱音乐曲种概览 | 邹 轩 杨秦生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2003年7月 |
7 | 天水软科学 | 王呈祥 林双成 赵彦琰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2003年7月 |
8 | 天水方言音系 | 马建东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2003年9月 |
9 | 中国历史地理 | 雍际春(参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年10月 |
10 | 陇上江南——天水 | 雍际春 | 三秦出版社 | 2003年11月 |
11 | 伏羲文化概论 | 李建成 |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 2004年4月 |
12 | 天水市志(下卷) | 刘雁翔(主编) | 方誌出版社 | 2004年7月 |
13 | 天水方言 | 雒江生 马建东 王廷贤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2004年8月 |
14 | 天水史话 | 刘雁翔(合着)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2004年8月 |
15 | 天水旋鼓 | 海和平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2004年11月 |
16 | 陇右文化论丛(第一辑) | 张俊宗(主编)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2004年12月 |
17 | 生存之思——当代社会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 | 吴卫东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2005年6月 |
18 | 清水史话 | 雍际春(副主编)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2005年6月 |
19 | 略阳川八千年历史人文概览 | 王文杰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2005年7月 |
20 | 秦安小曲研究 | 房惠清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2005年11月 |
21 | 陇右文化论丛(第二辑) | 雍际春(主编)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2005年11月 |
22 | 陇右文化概论 | 雍际春(主编)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2005年11月 |
23 | 早期秦文化研究 | 徐卫民、雍际春(主编) | 三秦出版社 | 2006年8月 |
24 | 秦安史稿 | 张德友 | 大众文艺出版社 | 2006年12月 |
25 | 敦煌写本宅经校录研究 | 陈于柱 | 民族出版社 | 2007年3月 |
6、论文发表 |
序号 | 姓 名 | 论文或着作 | 发表刊物 | 发表时间 |
1 | 雍际春 | 天水放马滩地图作者与绘製年代新考 |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 2002.09 |
2 | 张跟东 | 西部开发的区域发展战略初探 | 开发研究 | 2002.04 |
3 | 蔡智忠 | 源远流长、名家辈出 | 回族研究 | 2002.1 |
4 | 雍际春 | 邽丘、上邽县地望考辨 | 历史地理 | 2003.08 |
5 | 雍际春 | 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 | 光明日报 | 2003.12.31 |
6 | 刘红岩 | 天水古树的生物学复壮的技术方法 | 植物杂誌 | 2003.06 |
7 | 富世平 | 《变文之“变”》商榷 | 光明日报 | 2004.4.28 |
8 | 雍际春 | 地域文化研究与发展社会先进文化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2004.7 |
9 | 雍际春 | 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2004.4 |
10 | 芦兰花 | 从生活取向解读回族宴席曲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2004.3 |
11 | 张鸿勛 | 圣坛光环下的神女情结 | 唐代文学与》 | 2004.5 |
12 | 富世平 | 敦煌变文写卷的文本属性及其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 文献 | 2004.13 |
13 | 汪聚应 | 唐代诗人及其咏侠诗创作——兼论唐代的咏侠诗派 | 社会科学评论 | 2004.9 |
14 | 康小花 | 赫伯.里徳的艺术观述评 | 装 饰 | 2004.12 |
15 | 雍际春 | 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地小城镇的发展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2005.4 |
16 | 芦兰花 | “家西番”族属探折 | 西藏研究 | 2005.2 |
17 | 富世平 | 变文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南华大学学报 | 2005.2 |
18 | 陈逸平 | 添人感应对橡树的影响 | 敦煌研究 | 2005.2 |
19 | 陈逸平 | 论地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 文化研究 | 2005.2 |
20 | 林双成 | 天水旅游交通发展战略构想 | 天水师範学院学报 | 2005.3 |
21 | 雍际春 | 20世纪陇西、青东地区的城镇发展 | 天水师範学院学报 | 2005.3 |
22 | 雍际春 | 伏羲神话传说文化价值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5.4 |
23 | 马格霞 | 《俄藏黑城出土写本〈景德传灯录〉年代考》 | 敦煌学辑刊 | 2005.2 |
24 | 王德泰 | 《关于乾隆朝钱价高涨的考察》 | 故宫博物院院刊 | 2006.3 |
25 | 雍际春 | 陇右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 | 光明日报 | 2005.12.14 |
26 | 刘雁翔 | 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 | 光明日报 | 2005.12.14 |
27 | 霍志军 | 陇右文学的价值、特色与影响 | 光明日报 | 2005.12.14 |
28 | 于志远 | 独具特色的陇右旅游文化 | 光明日报 | 2005.12.14 |
29 | 汪聚应 | 儒羲考论 | 中国文化月刊 | 2005.5 |
30 | 汪聚应 | 唐代的任侠风气于文学创作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6.3 |
31 | 汪聚应 | 诸子思想与中国侠的人格精神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6.1 |
32 | 富世平 | 变相之变 | 文学遗产 | 2006.2 |
33 | 吴卫东 | 当代社会人的生态与心态问题哲学研究论纲 | 人大複印资料 | 2006.5 |
34 | 雍际春 | 秦人都城边垂考 | 秦人西垂考论文集 | 2005.8 |
35 | 雍际春 | 论天水秦文化及其特点 | 秦人西垂考论文集 | 2005.8 |
36 | 雍际春 | 陇右文化研究刍议 | 敦煌学辑刊 | 2006.2 |
37 | 吴卫东 | 生存之思—走向本真状态 | 湖南社会科学 | 2006.05 |
38 | 雍际春 | 陇右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地域特徵初探 | 西北师範大学学报 | 2006.06 |
39 | 雍际春 | 陇右文化的地域特徵 | 光明日报 | 2006.07.17 |
40 | 刘雁翔 | 《玉堂闲话*麦积山》注解 | 敦煌学辑刊 | 2006.07 |
41 | 刘雁翔 | 冯国瑞对甘肃石窟寺的研究及贡献 | 兰大学报 | 2006.11 |
42 | 康小花 | 浅析民间剪纸的时空表达模式 | 美术大观 | 2006.1 |
43 | 王德泰 | 雍正朝货币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 中国钱币 | 2006.04 |
44 | 孟永林 | 符坚崇尚文教及前秦失败原因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6.05 |
45 | 聂大受 | 杜甫陇右诗及其陇右地域文化背景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6.02 |
46 | 张鸿勛 |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与日本平安时代汉文学 | 敦煌吐鲁番研究 | 2006.09 |
47 | 张鸿勛 | 阿凡提故事与汉族笑话 | 中国俗文化研究 | 2006.3 |
7、奖励 |
成 果 名 称 | 主要完成人 | 获奖年度 | 授 奖 部 门 | 获 奖 名 称 | 获奖等级 |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专着) | 雍际春 | 2002 | 甘肃省委宣传部 | 甘肃省五个一工程 | |
从天水文物看伏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论文) | 李建成 | 2002 | 甘肃省委宣传部 | 甘肃省五个一工程 | |
唐人咏侠诗刍议(论文) | 汪聚应 | 2002 | 甘肃省委、省政府 | 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唐人之任侠与咏侠(系列论文) | 汪聚应 | 2002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暨社科成果奖 | 二等奖 |
赢秦故园(专着) | 雍际春 | 2002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暨社科成果奖 | 三等奖 |
关于生存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系列论文) | 吴卫东 | 2002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暨社科成果奖 | 三等奖 |
天水市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市科委项目) | 樊卫宾 | 2002 | 天水市科技局 | 天水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天水软科学十五年成果回顾与评价(项目) | 林双成 | 2003 | 天水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会 | 天水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研究(项目) | 陈逸平 | 2003 | 天水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会 | 天水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 | 雍际春 | 2004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暨社科成果奖 | 二等奖 |
壳子棍研究、天水武术 | 蔡智忠 | 2004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暨社科成果奖 | 二等奖 |
天水方言音系 | 马建东 | 2004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暨社科成果奖 | 三等奖 |
天水市旅游景区景点译介传播研究 | 丁念保 | 2004 | 天水市科技进步评审委员会 | 天水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天水姓氏与旅游经济开发研究 | 陈逸平 | 2004 | 天水市科技进步评审委员会 | 天水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地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 雍际春 | 2005 |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光明日报 | “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徵文 | 一等奖 |
天水旋鼓 | 海和平 | 2005 | 甘肃省委、省政府 | 甘肃省黄河文学艺奖 | 二等奖 |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 | 雍际春 | 2006 | 教育部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陇右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之奇葩 | 陇右文化研究中心 | 2006 | 甘肃省委、省政府 | 甘肃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伏羲文化概论 | 李建成 | 2006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奖 | 二等奖 |
生存之思——当代社会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 | 吴卫东 | 2006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奖 | 二等奖 |
陇右文化概论 | 雍际春 | 2006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奖 | 三等奖 |
天水市农村扶贫开发与发展研究 | 张根东 | 2006 | 天水市 | 天水市“五个一工程”奖 | |
唐代的任侠风气与文学创作(系列论文) | 汪聚应 | 2006 | 天水市委、市政府 | 天水市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专着) | 雍际春 | 2006 | 天水市委、市政府 | 天水市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陇右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之奇葩(论文) | 于志远 | 2006 | 天水市委、市政府 | 天水市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杜甫陇右诗综合研究(系列论文) | 聂大受 | 2006 | 天水市委、市政府 | 天水市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伏羲文化概论(专着) | 李建成 | 2006 | 天水市委、市政府 | 天水市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发表论文
2006年—2010年6月所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表一览表
论文名称 | 作 者 | 发表刊物名称 | 发表时间 | 检索系统② | |
1 | 诸子思想与中国侠的人格精神 | 汪聚应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6年2月 | CSSCI |
2 | 中国侠的历史文化 诠释 | 汪聚应 | 序号 | 2006年8月 | CSSCI |
3 | 陇右文化研究刍议 | 雍际春 | 敦煌学辑刊 | 2006年4月 | CSSCI |
4 | 论龙门与麦积山石窟造像艺术之间的关係 | 刘晓毅 | 敦煌学辑刊 | 2006年4月 | CSSCI |
5 | 略论陇右民间美术区域文化特徵 | 张玉壁 | 造型艺术 | 2006年5月 | 人大资料全文转载 |
6 | 符坚崇尚文教及前秦失败原因 | 孟永林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6年10 | CSSCI |
7 | 王仁裕《玉堂闲话·麦积山》注解 | 刘雁翔 | 敦煌学辑刊 | 2006年7月 | CSSCI |
8 | 冯国瑞对甘肃石窟寺的研究及贡献 | 刘雁翔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6年12月 | CSSCI |
9 | 正史“羲皇上人”辨义 | 刘雁翔 | 兰州学刊 | 2006年11月 | CSSCI |
10 | 陇右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地域特徵初探 | 雍际春 | 西北师範大学学报 | 2006年12月 | CSSCI |
11 | 陇右文化的地域特徵 | 雍际春 | 光明日报 | 2006年7月17日 | 国家级 |
12 | 董仲舒的“天”与人 | 马建东 | 中国政治 | 2007年9月 | 人大资料全文转载 |
13 | 老子归隐地寻蹤 | 刘雁翔 | 中国地方志 | 2007年4月 | CSSCI |
14 | 梁啓超致冯国瑞手札及学者题跋 | 刘雁翔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年12月 | CSSCI |
15 | 杜甫《山寺》诗与唐代麦积山石窟 | 刘雁翔 | 敦煌学辑刊 | 2007年9月 | CSSCI |
16 | 《铜政便览》考辨 | 王德泰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2007年12月 | CSSCI |
17 | 《天水赋》 | 雍际春 | 光明日报 | 2008年2月15日 | 国家级 |
18 | 亚驼、呼池与要册湫考 | 雍际春 | 陕西师範大学学报 | 2008年4月 | CSSCI |
19 | 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 | 雍际春 | 宁夏大学学报 | 2008年8月 | CSSCI |
20 | 五代王仁裕着述续考 | 孟永林 | 图书馆学研究 | 2008年10月 | CSSCI |
21 | 女娲神话的原型意义 | 汪聚应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8年8月 | CSSCI |
22 | 论伏羲文化的演变与内涵 | 雍际春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8年12月 | CSSCI |
23 | 敦煌本《祭驴文》发微 | 张鸿勛 | 敦煌研究 | 2008年8月 | CSSCI |
24 | 十二种单纯八卦图统一的构图原理 | 侯维民 | 求 索 | 2008年7月 | CSSCI |
25 | 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特点 | 蔡智忠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 2008年10月 | CSSCI |
26 | 拉梢寺北周摩崖石雕浅议 | 范毅宏 | 装 饰 | 2008年2月 | CSSCI |
27 | 冯国瑞敦煌写经吐鲁番文书题跋叙录 | 刘雁翔 | 敦煌学辑刊 | 2008年9月 | CSSCI |
28 | 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 | 苏海洋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年12月 | CSCD |
29 | 近年来秦文化研究 述评 | 雍际春 | 社会科学评论 | 2009年12月 | CSSCI |
30 | 仇池诸国通考 | 刘雁翔 | 暨南史学 | 2009年8月 | CSSCI |
31 | 成纪县治迁徙讨论 | 刘雁翔 | 敦煌学辑刊 | 2009年8月 | CSSCI |
32 | 秦安小曲的形成与演变发微 | 房惠清 | 中国音乐 | 2009年6月 | CSSCI |
33 | 论大地湾一期文化与中国农业起源的关係 | 苏海洋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2009年2月 | CSSCI |
34 | 秦窑探寻 | 刘雁翔 | 中国陶瓷 | 2010年10月 | CS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