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由一个主馆和一个分馆组成。图书馆主馆坐落在上海市杨浦区武川路校区,是一幢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总数2800多座的七层建筑,于2006年由原上海脚踏车三厂(凤凰牌脚踏车生产商)的总装厂房改建而成。图书馆分馆坐落在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校区,总建筑面积3000平米,可提供150个阅览座位,主要为中山北一路校区的科研与教学提供支持服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上海财经大学图馆
- 占地面积: 3000 多平方米
- 开放时间:1921
- 着名景点:图书馆
历史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久长,其渊源可以追溯至 1921 年建立的东南大学分设的上海商科大学图书室。 1978 年复校以来,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建设不断推进。 1983 年, 3000 多平方米的馆舍(现为分馆)在中山北一路校区落成; 1988 年在国定路校区又新建了 8000 多平方米的图书馆。 2006 年,在武川路校区利用原厂房又改建了一座 30000 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馆舍,阅览室座位总数上升到 2000 多座。
馆藏
截止到2006年底,馆藏文献资源总量199.5万册,生均131.7册。其中,纸质文献总量124.7万册,电子文献总量74.8万册。拥有电子期刊全文资料库11种,电子图书3种,学位论文资料库4种,统计分析资料库15种,并自建特色资料库4个,各类镜像数据18T,在校内形成相当数量的用户群,在上海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图书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初步构建起一个具有财经特色的数字资源及服务体系。

服务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我馆成为世界银行指定收藏馆;90年代中期,图书馆与会计学院合作成立会计资料研究中心;90年代后期,先后与英国鹰星保险公司、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和瑞士再保险公司合作成立保险精算资料研究中心;2000年10月,与经济学院合作成立理论经济学资料中心暨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训基地图书资料室;2002年9月,在全国工商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授权下,与各大出版社合作成立外国MBA教材中心;2004年,与世界银行合作又有实质性突破,获得世界银行授权,为我校开通其电子资源网站检索服务;2005年,图书馆又成功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授权,成为IMF指定收藏馆,免费获得其出版物和其它信息产品。2003年,图书馆与人文学院、法学院等4个院系合作,分别成立了4个专业资料研究中心,专心致力于专业资源的开发研究与个性化服务探索。
图书馆是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馆,是CALIS成员馆、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成员馆、上海教育网路图书馆成员馆,并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台湾逢甲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十家图书馆建立了文献交换、网上文献传递及共建共享等合作关係,提升了图书馆在同类高校图书馆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部门
图书馆内设有採访部、编目部、流通部、阅览部、信息技术部、读者服务部、特藏部、369分馆及办公室、9个部门。现有在职职工65人,现任馆长为李笑野博士,全体员工精诚团结,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办馆宗旨,坚持“以特色谋求合作,以合作拓展特色”的办馆战略思想,致力于开架服务、免费服务、优质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
馆长
李笑野,文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专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
主要学术成果:《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人生旅途的洗礼——中国礼仪》,瀋阳出版社;《周易要义》,与导师蒋凡合着,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诗学,中国诗歌史》,与张晶教授合着,东方出版中心;参加过《中国象徵文化》、《诗经百科辞典》等五部书的撰写,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人文杂誌》、《复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十几篇研讨古代文学、古代思想、古典美学的学术文章。主要开设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大学语文、中国诗歌史、《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先秦神话与寓言、汉字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