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符箓,以标明身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道箓
- 拼音:dào lù
- 注音:ㄉㄠˋ ㄌㄨˋ
- 解释:道教的符箓。
词语解释
凡入道者必受箓。由某道教尊者“授道箓”给某人,就标誌他正式成为“在编”的道教徒。
历史记载
南京大学出版社---阎琦着的《阅读李白》中记载:天宝三载(744)秋,出京后的李白往德州安陵(旧址在今河北景县东)访道士盖寰,为他造了“道箓”,然后又请青州(今山东益都)的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今山东济南)紫极宫,正式成为一名道士。
在《《道德经》的传授、诵读与道教法位阶次》里有详细的说明授道的程式。另一方面,南北朝末以后出现了不属于三洞四辅的新法位,例如升玄法位、高玄法位、洞渊法位、北帝法位、三洞部、大洞部等。这些新法位也有相应的仪式,如南北朝末期问世的《升玄内教经》(敦煌写本P.2445)记载了传授升玄法位经箓的登坛告盟仪式,东晋南朝朝问世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法次仪》、《传授经戒仪注诀》记载了高玄法位。唐代出现了洞渊神咒斋仪(DZ 525《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DZ 526《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DZ 527《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DZ 1430《道藏阙经目录》着录了北帝法位仪式。总之,中古道教的法位制度与《道藏》的三洞四辅分类体系并不完全对应。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夫人既寡居,奉玄元之教,受道箓于 吴筠 先生,精苦寿考。”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贺知章 一见,亦即呼为‘谪仙人’。放还山后, 陈留 採访使 李彦允 为请于 北海 高天师 授道箓。其神采必有迥异乎常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