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英文音译:Silla,公元前57年~935年),朝鲜半岛国家之一,从传说时代起,立国达992年。公元503年开始定国号为“新罗”。
新罗最初由辰韩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乾创建。660年和668年,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侵夺了大同江以南的原属于中国后为高句丽夺取的汉乐浪、带方故地(当时唐军主力用于其他地区,后来新罗向唐朝请罪并且称臣,唐朝不再追究),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称为统一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新罗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新罗
- 英文名称:Silla
- 所属洲:亚洲
- 官方语言:新罗语(韩语母体)
- 政治体制:君主制
- 国家领袖:法兴王
- 主要民族:朝鲜族
- 国土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统一新罗)
- 建立时间:公元前57年
- 灭亡时间:935年
基本简介
概要
新罗于6世纪初制定国号,取“德业日新,网罗四方”之意。(参见《三国史记》“卷四智证麻立乾四年”条)新罗是我国对称呼斯卢的不同翻译。
新罗骑士瓷雕

朝鲜民族的古代国家。初名徐罗伐,又名斯罗期卢。公元4世纪由三韩的辰韩联盟中最有势力的斯卢部所建,统治地区先在朝鲜半岛东南部,后扩至整个大同江以南地区。都城为金城(今庆州)。935年被高丽所灭。
公元前后,斯卢部落以庆州为中心,联合六部组成部落联盟,酋长由朴、昔、金三氏担任。4世纪中叶起,朴、昔二姓不再担任首领,王位由金姓世袭,王权逐渐得到加强。4世纪末新罗经常受倭军的骚扰。
402年,高句丽驱逐倭军,将新罗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
505年,新罗实行州、郡、县制。
520年,颁布律令,始定有尊卑差别的百官服色,实施严格的身份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体制。
528年,朝廷支持大乘佛教传播,借佛法说教加强王朝的思想统治。
532~562年,新罗先后统一本加耶(又称金官加耶,今金海地区)和大加耶(今高灵地区)弁韩人加耶部落,完全占有洛东江流域。为与高句丽争雄,新罗与百济结盟。于551年占领汉江上游地区。并于553年又攻占百济的汉江下游地区。遂乘势沿东海岸北上,将其势力一直伸延到今鹹镜北道。新罗的扩张招致高句丽和百济的不断进攻。新罗处境危急,吁请唐朝出兵干预。
654年,新兴贵族掌权,实行一系列改革,把大量土地和牧场分给新兴贵族,实行采邑分封,后又曾实行禄邑制和丁田制。新罗后期,王族间因争夺王位,战乱频繁,民不堪命,纷纷起义。
到公元655年,高句丽和百济再次联手入侵新罗,唐朝不再像以前那样“调停”,而是直接“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右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击高句丽”,保护新罗安全。
公元659年4月,百济攻入新罗边境,新罗就以“百济频犯境,王将伐之,遣使入唐乞师”。
唐朝在新罗的配合下,于660年灭百济,再于 668年灭高句丽。百济、高句丽灭亡后,新罗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直到辽东则归唐朝管辖。至此,原三韩部落地域完全统一于新罗,并在北界略有扩展。
新罗据有西海岸的仁川湾,便于直航中国。从 4世纪末起,先后与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文化。使用汉字并创造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
新罗王朝的耳环

682年,新罗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等书。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不少。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都是在中国流传久远的着作。新罗早期有部民,“息穀米于人,偿不满,庸为奴婢。”新罗的部曲县,是强制战俘等集中居住和从事特种劳役之处。部民实际上是一种被征服的部落奴隶。新罗的其他奴隶史载不详。
5世纪后,铁器广泛使用,牛耕普及,禁止人殉。生产迅速发展。
896年,赤裤军曾攻打到王都西部。在这一形势下,弓裔、军官甄萱等也加入到起义军中,并攫取了领导权。
900年,甄萱在完山州(今全州)建后百济。
901年,弓裔在松岳(今开城)建后高句丽,形成后三国分立的局面。
918年,弓裔部将高句丽王族王建取代弓裔,创建高丽王朝,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朝鲜半岛为高丽王朝所统一。
历史
历史学者传统上将新罗的历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一、建国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乾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新罗最初是辰韩的12个部落之中最强大的部落,共有6个村庄和6个家族,被称为斯卢六部。据说,赫居世居西乾是从天上飞来的白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赫居世居西乾13岁的时候,新罗六个家族推举他为国王。赫居世居西乾也被认为是朝鲜半岛常见的朴姓的祖先。到至今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这一时期,可能有新罗政权的存在。金富轼这样写的原因可能是想将新罗的历史看上去比高句丽和百济的长。
新罗天马图

二、初期发展
建国初期,新罗先后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统治。到2世纪,新罗发展成朝鲜半岛东南的一个国家,对其周边的辰韩部落的影响也不断扩大。3世纪,新罗成为辰韩最强大的城邦国家。总共有四千多户,在辰韩各部中只有它在独立于马韩统治。
公元250年,在新罗西边百济取替了马韩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新罗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韩。公元50年,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已初具规模,并在313年南下朝鲜半岛中部后成为具很有威胁性的地区霸王。新罗与高句丽结盟对抗日本国、百济,新罗也曾经与日本国联姻。

三、扩张和中央集权化
公元356年, 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师今继位后,开始世袭君主结束了新罗三大家族轮流掌权的局面。377年,新罗与中原王朝和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建交。
4世纪后期, 由于新罗西有百济南有日本的包围,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不过当高句丽迁都到平壤并开始南扩后,427年新罗被迫和百济结盟。

502年新罗与北魏通使,被北魏称为斯罗,南朝一般用倭国对它的称呼“新罗”。
法兴王在位时期(514-540年),新罗已发展成为一个羽毛丰满的国家,以佛教为国教并有自己的年号。在伽倻与新罗的战争中,新罗吸收了伽倻。
532年,新罗兼併金官伽倻;
562年,吞併大伽倻,使疆土到达洛东江。
真兴王在位时期(540-576年),新罗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新罗帮百济将高句丽从汉江流域赶走后,553年又将这一战略要地从百济手里夺走结束了与百济120年盟友关係。真兴王在位期间还建立了花郎道。
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的终止标誌着新罗早期历史的结束和中期历史的开始。
四、新罗的统一

7世纪,新罗开始与唐朝结盟。
660年,武烈王联合唐朝灭亡百济。
663年,唐朝在新罗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世代承袭。
668年,文武王联合唐朝灭亡高句丽。
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新罗中期的历史主要特点是君主权威的壮大。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使新罗君主财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统一朝鲜半岛中部、南部期间,成功地镇压了几起贵族反叛,清除了对其中央集权最具威胁的贵族势力。统一后的新罗开始进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后新罗进入鼎盛时期,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文化往来十分密切。
五、衰落与灭亡
780年惠恭王死后,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暴乱事件,新罗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农民暴动频繁出现。沿海地区出现海盗侵扰日本等地(韩寇)。
900年新罗王族建立后百济,901年建立后高句丽,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后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取后高句丽政权,建立高丽王朝,于935年灭亡新罗,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统治阶级
历代君主
统治新罗的三大王族“朴氏、昔氏、金氏”互为姻亲关係。
如:“脱解尼叱今”(昔氏) 为 “南解次次雄”(朴氏) 的女婿
国家概况
社会政治
6世纪起,新罗开始採纳骨品制度,将贵族分成5个等级。

骨品制度决定着法律许可权,社会地位和官职。人们要依照骨品等级来着装,建房和结婚。骨品制度的採纳使新罗的成为等级严格社会。圣骨和真骨为王室。金春秋继位前只有圣骨才能继承王位。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终止。统一后的新罗,开始效仿中国的官僚机制来管理扩大了的国家。
军事
新罗的早期军队只是保护王室和贵族的御林军。随着新罗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冲突的增加,新罗在其所有的六个区域,建立起了六个城堡,并逐步发展起大规模的军队。真兴王在位期间新罗还建立了花郎道。花郎道最初只是个社会组织。随着朝鲜半岛三国冲突的升级,花郎道发展成了一个精锐部队组织。花郎道在新罗与高句丽和与唐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外交
南朝梁
普通二年,王募名秦,始使使随百济奉献方物。
隋朝
大业以来,岁遣朝贡。
唐朝
新罗,辰韩之遗种也。其国地、君世、物俗见于唐。其大族曰金氏、朴氏,自唐高祖时封金真为乐浪郡王,其后世常为君长。
在被百济打得打败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25年新罗便“遣使大唐朝贡。
642年正月新罗再次向唐朝朝贡。
五代
同光元年,新罗国王金朴英遣使者来朝贡。长兴四年,权知国事金溥遣使来。
文化
圣德大王神钟具有非常独特的钟音,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善德女王时期修建的瞻星台为东现存最古老的观象台。
斯卢国文物
新罗原位于洛东江东边,是古代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国家。新罗的前身是辰韩部落联盟12国中的斯卢国,以征服周围小国的方式扩展领土而形成的王国。
公元前后,斯卢国(部落)以金城为中心,联合6部组成了部落联盟-新罗国家。古代辰韩是半岛发展最缓慢的地区,铁器製造和其他先进技术都是最晚传入这个地区。新罗最初是半岛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不太容易接受到中国的习俗和思想,反而受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较大。新罗北方的“江原道”有濊人的东濊古国,隔海有日本九州的多婆那国。西南是弁韩诸小国,西面还有马韩基础上形成的百济政权。
早期新罗国王有出自本土说,百济说和日本九州说三种说法,说新罗王出于本土或百济,和辰韩王是马韩人是类似的,应该是可信的。古代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新罗土地临海,气候湿润,其渔业资源比较发达。辰韩“土地肥美,宜种五穀及稻,晓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虽说物产丰富,邻近的弁韩又出铁,但由于相对闭塞,早期手工业显得比较落后,最初的手工业可能是早期秦人移民带来的,但土地肥沃与出铁,则是新罗很早农业就比较发达的两个主要原因,也是新罗得以后来居上的基础。
5世纪中叶,新罗社会经济在当时的朝鲜半岛已居于领先地位。4世纪时开始兴修水利,5世纪至6世纪扩大了规模,铁制农具逐渐推广,牛耕代替了人力挽犁。手工业中铁和铜的冶铸规模很大。《三国史记·新罗真兴王本纪》载,574年“铸成皇龙寺丈六像,铜重三万五千七百斤,镀金重一万一百九十八分”。5世纪末6世纪初,“初开京师市肆,以通四方之货”,又“置京都东市”,王京庆州成为全国商贸中心。
韩国汉字
古代新罗存在着奴隶制,役使奴隶的使用和奴隶贸易频繁,有奴隶殉葬制度。从4世纪末起,先后与中国的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文化。使用汉字并创造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682年,新罗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等书。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不少。与中国的交流,带动了新罗经济文化的发展。早期新罗的语言非常複杂,土着辰韩人使用辰韩语,新罗的北部则普遍使用濊语、中国移民主要说汉语和吴语方言,西部和南部则有弁韩语,倭语,马韩语覆盖,这些语言以后逐步融合,最终形成新罗语。新罗神文王(在位681-692)时代的薛聪发明了古代的韩文「吏读」,这是汉字以新罗语音标表记,汉文以新罗语判读的方法。吏读的创始,使得会解读中国九经的朝鲜半岛学者也出现了。由于新罗王国地理位置偏僻、思想保守,佛教是经过一段时期后才在这个王国被官方所接受的,但是在527年终于被接受之后,佛像的塑造很快就活跃起来。佛教从中国经高句丽传入,新罗王室开始兴建佛寺,“许人出家为僧尼奉佛”,并经常派人到中国求取佛经、佛像,利用宗教加强统治。新罗不仅採纳佛教信仰。当时还採用了中文佛经。佛教得到承认后不过二、三十年,皇龙寺内便塑造了一座高约5米的佛像。佛像雕塑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致579年新罗艺匠已开始向日本出口他们的作品。如此快的发展之所以可能实现,是由于新罗艺术家富于首创精神,也由于受到邻国百济和高句丽的文化的影响。新罗愿意向高句丽和百济学习,并派和尚运河去中国了解文化,特别是通过佛教教义、建筑和中国的经典了解。石窟庵和佛国寺的建筑与雕刻,充分展现了新罗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韩国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新罗统一初期,开始引入饮茶风俗,接受茶文化,是新罗茶文化萌芽时期。
佛教
527年,法兴王在位时期,佛教被新罗正式採纳。从法兴王开始的6任新罗国王都取佛名并树立自己为佛王。花郎道与佛教有密切的联繫。与百济和高句丽相比,佛教在新罗得到更多的国家支持。统一新罗时代后,随着中国的官僚体制制度的採纳,佛教在新罗政治上的影响开始减退。
新罗佛国寺

唐贞观十一年, 系酆王李元亨为新罗僧人于金州城(今陕西安康市)汉江南岸,与州城隔江斜对的西北方向修建一座着名的新罗寺,系唐代金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据载:金州刺史的段志玄,是素为唐太宗所“接待”的重臣,陪葬昭陵,图形凌烟阁。他资助新罗僧人在金州建立寺庙,正符合时势的需要。当唐初之时,经隋末农民大起义,佛教受到很大冲击,寺院大量损毁,僧尼人数锐减。
新罗寺毁于明代中期,显宦谢文毁掉寺庙,把谢氏祖茔埋葬在这块“风水宝地”。“谢文,字显道,金州人,成化戊戌进士。
君主世系
庙号 | 谥号 | 称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
始祖 | 辰言王 | 赫居世居世乾 | 朴赫居世 | 前54年—4年 |
慈充王 | 南解次次雄 | 朴南解 | 4年—24年 | |
儒理尼师今 | 朴儒理 | 24年—57年 | ||
脱解尼师今 | 昔脱解 | 57年—80年 | ||
婆娑尼师今 | 朴婆娑 | 80年—112年 | ||
祗摩尼师今 | 朴祇摩 | 112年—134年 | ||
逸圣尼师今 | 朴逸圣 | 134年—154年 | ||
阿达罗尼师今 | 朴阿达罗 | 154年—184年 | ||
之圣王 | 伐休尼师今 | 昔伐休 | 184年—196年 | |
奈解尼师今 | 昔奈解 | 196年—230年 | ||
助贲尼师今 | 昔助贲 | 230年—247年 | ||
理解王 | 沾解尼师今 | 昔沾解 | 247年—261年 | |
味邹尼师今 | 金味邹 | 262年—284年 | ||
世里智王 | 儒礼尼师今 | 昔儒礼 | 284年—298年 | |
基立王 | 基临尼师今 | 昔基临 | 298年—310年 | |
讫解尼师今 | 昔讫解 | 310年—356年 | ||
未召王(奈勿王追崇) | 金仇道 | |||
奈勿王 | 奈勿麻立乾 | 金楼寒 | 356年—402年 | |
实主王(宝金王) | 实圣麻立乾 | 金堤 | 402年—417年 | |
内只王 | 纳祗麻立乾 | 金讷祇 | 417年—458年 | |
慈悲麻立乾 | 金慈悲 | 458年—479年 | ||
照知王 | 照知麻立乾 | 金照知 | 479年—500年 | |
智证王 | 金智大路(金智度路)(金智哲老) | 500年—514年 | ||
法兴王 | 金原宗 | 514年—540年 | ||
真兴王 | 金彡麦宗 (金深麦夫) | 540年—576年 | ||
真智王 | 金舍轮 | 576年—579年 | ||
真平王 | 金白净 | 579年—632年 | ||
真安王(真平王封) | 金国饭 | |||
真正王(真平王封) | 金伯饭 | |||
圣祖 | 善德女王 | 金德曼 | 632年—647年 | |
真德女王 | 金胜曼 | 647年—654年 | ||
文兴王(武烈王追崇) | 金龙春 | |||
太宗 | 武烈王 | 金春秋 | 654年—661年 | |
文武王(文虎大王) | 金法敏 | 661年—681年 | ||
神文王 | 金政明 | 681年—692年 | ||
孝昭王 | 金理洪 (金理恭) | 692年—702年 | ||
圣德王 | 金兴光 | 702年—737年 | ||
孝成王 | 金承庆 | 738年—742年 | ||
景德王 | 金宪英 | 742年—765年 | ||
惠恭王 | 金乾运 | 765年—780年 | ||
开圣王(宣德王追崇) | 金孝芳 | |||
宣德王 | 金良相 | 781年—785年 | ||
玄圣王(元圣王追崇) | 金法宣 | |||
神英王(元圣王追崇) | 金义宽 | |||
兴平王(元圣王追崇) | 金魏文 | |||
明德王(元圣王追崇) | 金孝让 | |||
元圣王 | 金敬信 | 786年—798年 | ||
惠忠王(昭圣王追崇) | 金仁谦 | |||
昭圣王(昭成王) | 金俊邕 | 799年—800年 | ||
哀庄王 | 金淸明 (金重熙) | 801年—809年 | ||
宪德王 | 金彦升 | 810年—826年 | ||
兴德王 | 金秀宗(金秀升)(金景徽) | 827年—836年 | ||
翌成王(兴圣王)(僖康王追崇) | 金宪贞 | |||
僖康王 | 金悌隆(金悌顺)(金悌颙) | 837年—838年 | ||
宣康王 (闵哀王追崇) | 金忠恭 | |||
闵哀王 (敏哀大王) | 金明 | 839年 | ||
惠康王(神武王追崇) | 金礼英(金孝真) | |||
成德王 (神武王追崇) | 金均贞 | |||
神武王 (神虎大王) | 金祐征 | 839年 | ||
文圣王 | 金庆膺 | 840年—858年 | ||
宪安王 | 金谊靖(金祐靖) | 858年—861年 | ||
懿恭王(景文王追崇) | 金启明 | |||
景文王 | 金膺廉(金凝廉) | 861年—875年 | ||
宪康王 | 金晸 | 876年—886年 | ||
定康王 | 金晃 | 887年 | ||
惠成王(惠圣王)(真圣女王追崇) | 金魏弘 | |||
真圣女王 | 金曼 | 888年—897年 | ||
孝恭王 | 金峣 | 898年—912年 | ||
宣圣王(神德王追崇) | 朴锐谦 | |||
神德王 | 朴景晖 | 912年—917年 | ||
景明王 | 朴升英 | 917年—924年 | ||
景哀王 | 朴魏膺 | 924年—927年 | ||
弘毅王(敬顺王追崇) | 金安 | |||
睿兴王(敬顺王追崇) | 金敏恭 | |||
宣兴王(敬顺王追崇) | 金实虹 | |||
懿兴王(敬顺王追崇) | 金仁庆 | |||
神兴王(敬顺王追崇) | 金孝宗 | |||
敬顺王 | 金傅 | 927年—935年 |
争议
历史杂论一
新罗原位于洛东江东边,是古代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国家。新罗的前身是辰韩部落联盟12国中的斯卢国,以征服周围小国的方式扩展领土而形成的王国。公元前后,斯卢国(部落)以金城为中心,联合6部组成了部落联盟-新罗国家。古代辰韩是半岛发展最缓慢的地区,铁器製造和其他先进技术都是最晚传入这个地区。新罗最初是半岛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不太容易接受到中国的习俗和思想,反而受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较大。新罗北方的“江原道”有濊人的东濊古国,隔海有日本九州的多婆那国。西南是弁韩诸小国,西面还有马韩基础上形成的百济政权。早期新罗国王有出自本土说,百济说和日本九州说三种说法,说新罗王出于本土或百济,和辰韩王是马韩人是类似的,应该是可信的。古代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新罗土地临海,气候湿润,其渔业资源比较发达。辰韩“土地肥美,宜种五穀及稻,晓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虽说物产丰富,邻近的弁韩又出铁,但由于相对闭塞,早期手工业显得比较落后,最初的手工业可能是早期秦人移民带来的,但土地肥沃与出铁,则是新罗很早农业就比较发达的两个主要原因,也是新罗得以后来居上的基础。5世纪中叶,新罗社会经济在当时的朝鲜半岛已居于领先地位。4世纪时开始兴修水利,5世纪至6世纪扩大了规模,铁制农具逐渐推广,牛耕代替了人力挽犁。手工业中铁和铜的冶铸规模很大。《三国史记·新罗真兴王本纪》载,574年“铸成皇龙寺丈六像,铜重三万五千七百斤,镀金重一万一百九十八分”。5世纪末6世纪初,“初开京师市肆,以通四方之货”,又“置京都东市”,王京庆州成为全国商贸中心。古代新罗存在着奴隶制,役使奴隶的使用和奴隶贸易频繁,有奴隶殉葬制度。从4世纪末起,先后与中国的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文化。使用汉字并创造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682年,新罗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等书。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不少。与中国的交流,带动了新罗经济文化的发展。早期新罗的语言非常複杂,土着辰韩人使用辰韩语,新罗的北部则普遍使用濊语、中国移民主要说汉语和吴语方言,西部和南部则有弁韩语,马韩语覆盖,这些语言以后逐步融合,最终形成新罗语。新罗神文王(在位681-692)时代的薛聪发明了古代的韩文「吏读」,这是汉字以新罗语音标表记,汉文以新罗语判读的方法。吏读的创始,使得会解读中国九经的朝鲜半岛学者也出现了。由于新罗王国地理位置偏僻、思想保守,佛教是经过一段时期后才在这个王国被官方所接受的,但是在527年终于被接受之后,佛像的塑造很快就活跃起来。佛教从中国经高句丽传入,新罗王室开始兴建佛寺,“许人出家为僧奉佛”,并经常派人到中国求取佛经、佛像,利用宗教加强统治。新罗不仅採纳佛教信仰。当时还採用了中文佛经。佛教得到承认后不过二、三十年,皇龙寺内便塑造了一座高约5米的佛像。佛像雕塑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致579年新罗艺匠已开始向日本出口他们的作品。如此快的发展之所以可能实现,是由于新罗艺术家富于首创精神,也由于受到邻国百济和高句丽的文化的影响。新罗愿意向高句丽和百济学习,并派和尚运河去中国了解文化,特别是通过佛教教义、建筑和中国的经典了解。石窟庵和佛国寺的建筑与雕刻,充分展现了新罗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韩国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新罗统一初期,开始引入饮茶风俗,接受茶文化,是新罗茶文化萌芽时期。
斯卢国文物
韩国汉字


新罗是以辰韩势力为基础,同马韩和一部分乐浪郡的汉人,秦人移居民系的势力融合而成的国家。为朝鲜半岛古代三国之一。公元前57年,赫居世被居住在今韩国庆尚南北道和洛东江一带的辰韩六个部落推举为国王(当时叫居西乾),称国号为徐那伐。建国初期,王位由辰韩部落中势力强大的-{朴}-氏、昔氏、金氏三家贵族交替。据传说,新罗的始祖朴赫居世是从天上飞来的白马生下的紫卵中出生的。据《新罗本纪》记载,第四代国君昔脱解王来自于倭国东北部的多婆那国。这里的倭国显然是指今日本九州岛,其东北就当在日本国九州岛的山阴或北陆地方。多婆那国在野史《三国遗事》中又作龙城国、正明国、尨夏国、花厦国等。所谓在倭国东北部一千里,若採用中国的里程则有400多公里,若採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的里程则有80公里。由此,关于多婆那国的位置产生了日本国九州岛“但马、丹后说”这种观点。在昔脱解之孙昔伐休登上王位之前,朴氏家族已有前后五代七世统治过新罗。新罗王姓金氏的始祖金阏智的诞生,也有与朴赫居世的出生相似的神话故事。—日树中有紫云从天垂地,接着有一黄金柜挂于树枝,又有一只白鸡鸣于树下,瓠公打开柜子一看,里边有一童男卧而即起,因他是从金柜里出生的,因此叫金阏智。根据金氏的始祖金阏智出生于树林中,推断金氏可能是新罗当地崛起的豪族。公元660年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百济,663年在白村江口击败倭军,668年灭亡高句丽,进入了朝鲜民族历史上的统一新罗时代。892年新罗王族建立后百济、901年建立后高句丽,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后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取后高句丽政权,建立高丽王朝,于935年灭亡新罗,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前三国时代

历史杂论二
新罗是韩人建立的三个国家之一。韩人即三韩人,他们最早以辰人出现在历史中,史籍中称其地为辰国,位于韩半岛南半部。称其地为辰,盖不是音译,乃是取其地理方位最东之意,韩或是其本名。
韩人在汉初出现于历史,当时受封于姬周的箕氏朝鲜国王準为燕人卫满所逐,南入韩地,称韩王,死后绝灭。公元前109年,武帝伐卫氏朝鲜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卫氏阻塞了韩人入贡的通道。汉朝统一古朝鲜(指:卫满朝鲜)后,在其地设立乐浪郡,郡治朝鲜县,即今日之平壤。韩地不属乐浪直辖,但朝贡属乐浪。史籍简略,公元前韩人的其他情况湮没不闻。
东汉光武年间,韩人首领纷纷朝贡,汉册封了各种官职,韩人和中原由此建立了更加紧密地联繫,中原人也知道了韩人社会更多的信息。其时,韩分三种,一曰马韩,一曰辰韩,一曰弁韩。三韩的主体均为马韩,辰弁二韩杂有他族,三韩有共同的王,曰辰王,当然这最多只是部落联合体。
马韩中,有一部曰伯济,其王不是韩人,来自于中国东北的夫余。该部东汉时已见于史册,汉末和辽东公孙氏关係密切。辰韩中,在今天的韩国庆州一带,一个叫朴赫居士的人依靠六个村落结成了一个邑落共同体,叫徐伐那。这不是新罗,却是新罗最早的核心,也算是韩人最早的国家吧。
曹魏正始七年,即246年,乐浪、带方二郡与误会征伐三韩,大破之,瓦解了三韩联合体。在三韩崩坏的情况下,徐伐那的首领南解,联合附近的其他邑落,建立一个联盟,这就是新罗,当时又翻译为斯卢。三国史记中说南解是朴赫居士的嫡子,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新罗时代都没有建立嫡长子制,贵族争权,强者为尊。这类似于日本,但又不同于日本,因为日本的王自五世纪以来就是一系的。同样,三国史记中五世纪以前的新罗各王的纪年也不足为信。通过各王的亲属关係、世代可以进行大略推定得出,新罗大约出现于三世纪中叶。南解元年,乐浪军即来进攻,一片风声鹤唳。文献中,这一年较合理的正是246年。
新罗早期是个各邑落贵族组成的联合体,其中三大姓为尊。首先是徐伐那传统的强族朴氏,其嫡系六姓来源于早期的六个村落,分别是李姓、崔姓、孙姓、郑姓、裴姓和薛姓。另一大姓是徐伐那西边不远处鸡林的金姓,最后一个是来自于日本国出身是日本人的昔姓。三姓互为通婚,推强者为王,其他各大小贵族分列十七等,各有世职。
早期朴姓和昔姓交替为王,四世纪末期,金姓通过婚姻不断提高权势,获得王位。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在高句丽击退倭人入侵,保住新罗国后,金姓的王位日渐稳固。为了防止外姓通过婚姻威胁金姓的王权,金姓进行罕见的内婚制,兄弟姑姨子侄进行婚姻。但这丝毫不能削弱强大的贵族权利,强族的地位在今天韩国财阀身上仍可以看到,可谓历史久远,有似日本。
在新罗国成长的同时,伯济国吞併马韩各邑落,强盛一时。与此同时,弁韩各部组成联盟,史籍中韩人称伽耶,汉文翻译为加罗。伯济,即百济,它与新罗、加罗共同构成了韩人历史上的前三国。
五世纪后期,加罗联盟中的强国为今釜山一带的金官国。532年,在强邻的不断威逼下,新罗和平合併了加罗国,后世的金萸信的祖先金官国主就是这时候成为新罗人的。
660年,唐军灭百济,在此过程中,新罗提供了协助。668,唐军从百济、辽东、胶东三路进兵,合击雄张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灭之。670年,安东大都督薛仁贵调入青海,一些故高句丽贵族反叛,与此同时百济亦动乱。新罗乘机寻衅吞併百济,统一三韩,这就是历史上的统一新罗。
但是此时,唐朝并不希望百济绝嗣,在迅速扑灭高句丽故地的叛乱后,唐偏军攻入新罗,新罗战败,上书求罪。由于陇右、河西一带形势恶化,唐朝最终承认了三韩统一的现实,与此同时将高句丽故地的民户大部迁入中原,百济国的大部分贵族被新罗和日本收编,成为日本和新罗的下层贵族。八世纪初期,为了平衡东北地区的形势,唐玄宗怀柔渤海王国的同时,将大同江以南的空地赐予新罗,广其疆土,以平衡渤海。但新罗国内贵族势力强大,有危机时还能团结一致,危机一除,旋即陷入内争,根本对渤海构不成威胁。
九世纪末,新罗人民起义,地方豪族乘机反叛。甄宣900年在西南称百济王,王族弓裔901年在北方称高丽王,玄改摩震、泰封,后为王建所簒,复称高丽王,史称后三国。不久王建统一三韩,建立王氏高丽国,十四世纪末为李成桂所簒,被明太祖册封为朝鲜王。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入王宫,挟持朝鲜王,进攻中国军队,战后条约第一款即朝鲜独立。不久,朝鲜王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后为日本所威逼,让国于日本天皇,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