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绿梧桐公益促进中心成立于2011年12月,中心宗旨是关注社区环保、家庭和谐、健康生活,致力于通过改善人文生态环境,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为创建健康城市、和谐社区而服务。中心的业务範围包括参与各类社会管理,开发社区公益项目,促进青年志愿者培养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上海绿梧桐公益促进中心
- 成立于:2011年12月
- 中心宗旨:关注社区环保、家庭和谐等
- 地点:上海
名字由来
梧桐树也叫凤凰树,取“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意,寄託着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们正如同绿梧桐一般,时刻为城市、为家庭带来美好的生活和关爱,并赋予“环保、绿色、城市形象”等因素。
成立

中心紧紧围绕家庭和谐、环保、健康等主题,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着眼点,立足社区,关注民生,促进幸福,努力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2011年底,在团市委、市食药监局等的大力扶持下,“上海绿梧桐公益促进中心”正式在徐汇区注册成立,共青团徐汇区委员会为主管机构。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理事会成员均来自本市政府部门、新闻单位、公益机构、大型国有或外资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法律界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代表性,常年为中心提供政策、法律、实务等支持。
发展规划
在未来,“绿梧桐”将继续围绕家庭、环保、健康三大主题,走进社区、楼宇、校园开展活动,并联合“郁今香”、“爱回收”等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社会责任企业,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扩大活动规模、深化活动内涵,不断提升活动覆盖面、社会参与面和民众受益面,在参与社会管理、公益项目开发、促进青年志愿者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深化社区服务,并探索参与商务楼宇团建工作
丰富活动载体,努力提升绿梧桐品牌影响
宣扬公益精神,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专业特色
· 参与社会管理
围绕民生问题,常年承接各级政府、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与众多公益服务机构开展长期互助式联合公益行动
· 公益项目行销
拥有广泛的社区合作渠道,帮助企业设计、开发符合自身品牌战略的公益行销活动和员工志愿服务计画,有效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 志愿者管理
与上海各高校团组织保持紧密的合作关係,常年为各类公益项目提供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
绿梧桐公益计画
背景
食品药品安全关係国本,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头等民生大事。随着新医疗改革方案的公布,政府通过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然而,药品价格的降低也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囤积”常用药,滥用药、用过期药等现象也存在激增的问题。
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存有备用药品,但家庭药品中30%-40%超过有效期3年以上,高达73.6%的家庭忽视药品的储存条件,更有82.8%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过期药物的习惯。由此带来三大隐患:

1、 过期药物对身体存在危害。过期药物会分解成其他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果服用变质的药物,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还会造成细菌感染。为了安全起见,对于过期的药物,绝不能手下留情,即使外观、气味无改变,也不能继续吃。
2、 不法药贩低价收购。不法药贩通过低价收购过期药物,经过二次加工再次流入农村、小型医疗单位等销售渠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将难以预料。据统计表明,目前农村市场2/3的过期药都来源于形形色色的家庭小药箱。
3、 过期药物污染环境。过期药物已被明确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目录”,如果随意丢弃或以生活垃圾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过期药物容易分解、蒸发,就会散发出有害气体,对环境和空气造成污染,不利于居民的生活。过期药物污染胜过电池随意处置,过期药物带来的环境污染胜过废旧电池带来的污染。
理念
本项目以社区为主渠道,通过传播和倡导“随手公益”的理念,使环保行动可以更加贴近社区实际、符合居民体验,鼓励更多社区居民能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做起,使建设美好家园更加务实有效。
成果
“绿梧桐公益计画”于2011年8月启动,以回收家庭过期药物、宣传合理用药为基本载体,截止到2013年底,组建了900多名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覆盖全市344个社区,回收过期药物近2622千克,直接参与家庭超过10451户,宣传覆盖家庭62000多人,为协助政府参与社会管理、从源头上解决药品安全等民生问题,丰富了工作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项目同时先后荣获:
荣获2012年度上海十大优秀公益项目称号(市社建党委、团市委、市民政局联合主办)
入围第二届中国公益项目实施类项目前50强(国家民政部等主办)
福特汽车环保奖大赛社区参与创意奖(福特基金会)
“绿梧桐公益计画”实施至今,得到新华社、环球时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环球企业家等全国和本市主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
口述家史
背景
家史是记述家庭发展、变迁历史的一种文章样式,也是富有特色的民间记忆。家史不同于家谱,是介乎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具有历史和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徵。家史以家庭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或写其发展全过程,或写其中的一二片断;既可以写全家或一个几个人,也可以专门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但不论如何写,它都要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的整体,使人看出家庭发展、变迁的面貌,并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中国有强烈的家族、家庭意识的传统,虽历经数千年,依然在国人心目中占有崇高而核心的地位。2011年,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各个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家庭和谐”被评为第一位,健康、子女教育、生活安全则位列其后,足见家庭的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中的家庭功能正在发生转变,其正向作用正在被日益削弱,在经济生活、精神生活、代际关係等诸多方面经常会引发家庭矛盾甚至冲突,虽然原因複杂,但都与现代城市家庭不注重文化传承、历史延续有很大的社会关联性。
理念
本项目希望通过对城市变迁中普通居民家史的收集、整理和传承,着重突出城市变迁与家庭发展的内在关係,将家史写成一部家庭奋斗史、文化传代史、社会变迁史,从而改变家庭在城市变迁、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功能,更好地体现家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普世作用,呼唤更多的家庭成员能尊享家庭发展的历史、尊重家庭成长的价值,尊崇亲职教育的传统,在延续家庭血脉的同时,留下家史,关照后人,改善代际关係,支持家庭和谐环境的营造,倡导建设小家、关注大家、服务国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