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性习相近远赋》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省试性习相近远赋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体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处:《全唐文》
作品原文
省试性习相近远赋
噫!下自人,上达君。德以慎立,而性由习分。习则生常,将俾夫善恶区别;慎之在始,必辨乎是非纠纷。原夫性相近者,岂不以有教无类,其归于一揆;习相远者,岂不以殊途异致,乃差于千里。昏明波注,导为愚智之源;邪正歧分,开成理乱之轨。安得不稽其本,谋其始。观所恆,察所以。考成败而取捨,审臧否而行止。俾流遁者返迷途于骚人,积习者遵要道于君子。且夫德莫德于老氏,乃曰道是从矣;圣莫圣于宣尼,亦曰非生知之。则知德在修身,将见素而抱朴;圣由志学,必切问而近思。在乎积艺业于黍累,慎言行于毫釐。故得其门,志弥笃兮,性弥近矣;由其径,习愈精兮,道愈远而其旨可显,其义可举。勿谓习之近,徇迹而相背重阻;勿谓性之远,反真而相去几许。亦犹一源派别,随浑澄而或浊或清;一气脉分,任吹煦而为寒为暑。是以君子稽古于时习之初,辨惑于成性之所。然则性者中之和,习者外之徇。中和思于驯致,外徇戒于妄进。非所习而习则性伤,得所习而习则性顺。故圣与狂由乎念与罔念,福与祸在乎慎与不慎。慎之义,莫匪乎率道为本,见善而迁。观诚伪于既往,审进退于未然。故得之则至性大同,若水济水也;失之则众心不等,犹面隔面焉。诚哉性习之说,吾将以为教先。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临渭区),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任过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职。自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黑暗面的正直官吏和诗人。他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锐气消失,稜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自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着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编辑为“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