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下)》内容简介:大隋王朝风雨飘雨,杨玄感起兵造反,三证高丽不败而败,巡狩塞北却被困雁门。在种种无奈之下,杨广第三次下江都,却最终身丧叛军之手。与此同时,各地纷纷爆发农民军起义,大隋摇摇欲坠,最终却被和隋炀帝关係紧密的李渊取而代之,一代盛世拉开了徐徐帷幕。 隋炀帝杨广到底隐藏了什幺?为什幺说他与明君李世民只有一线之隔? 短暂的隋王朝,给盛唐留下了怎样的遗产,给中国又留下了哪些东西? 《百家讲坛》人气主讲人蒙曼颠覆性解读中国历史上毁誉争议最大的皇帝,揭秘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杨广?一个短暂,却灼灼其华的王朝!
基本介绍
- 书名: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25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5457646
- 作者:蒙曼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页数:274页
- 开本:16
- 定价:39.80
内容简介
《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下)》编辑推荐:2012百家讲坛最强人气主讲人蒙曼继杨坚之后,再次倾情解读杨广,蒙曼之父赋诗相助。暴君杨广=圣君李世民?隋炀帝到底隐藏了什幺?人气主讲人蒙曼深入解读中国历史上毁誉争议最大的皇帝;首度揭秘杨广明君-暴君-昏君三级跳背后的性格密码;颠覆性解读中国历史上着名“昏君”,为您揭秘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隋炀帝杨广
易中天、钱文忠、毕淑敏、袁鹏飞、郦波、梅毅一致推崇!
内附索引、地图、表格,还附《百家讲坛》的DVD光碟,是作者多年研究隋炀帝杨广的一部力作,也是一部权威专家通俗解读隋炀帝杨广的经典之作
易中天、钱文忠、毕淑敏、袁鹏飞、郦波、梅毅一致推崇!
内附索引、地图、表格,还附《百家讲坛》的DVD光碟,是作者多年研究隋炀帝杨广的一部力作,也是一部权威专家通俗解读隋炀帝杨广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蒙曼,女,河北承德人,北京大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和中国妇女史。2007年开始在百家讲坛主讲32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许多典故信手拈来,引起巨大反响。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又频频登坛,主讲《太平公主》、《长恨歌》和《大隋风云》,得到了易中天、钱文忠、袁腾飞、郦波、毕淑敏、孟宪实等知名专家的一致推崇。
媒体推荐
蒙曼是为讲坛而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错综複杂的人物关係,被她举重若轻地娓娓道来,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易中天
——易中天
图书目录
第18章后院起火
第19章玄感败亡
第20章炀帝失策
第21章三征高丽
第22章李敏之死
第23章雁门之围
第24章三下江都
第25章李密崛起
第26章中原苦战
第27章太原起兵
第28章关中易主
第29章大厦将倾
第30章江都宫变
第31章隋亡唐兴
第32章殷鉴不远
第19章玄感败亡
第20章炀帝失策
第21章三征高丽
第22章李敏之死
第23章雁门之围
第24章三下江都
第25章李密崛起
第26章中原苦战
第27章太原起兵
第28章关中易主
第29章大厦将倾
第30章江都宫变
第31章隋亡唐兴
第32章殷鉴不远
图书后记
五年了,真快。那时候,我三十出头,对电视一无所知。懵懵懂懂间,纵身一跃,就跳上了“百家讲坛”。现在,我都奔四了。在百家讲坛讲了五年,书也出了五本,走到外面,还有人介绍说,这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我也只好笑一笑,补充上两个字——曾经。
武则天曾经是泪眼婆娑的绝望尼姑,杨广曾经是气吞六合的风流天子。然而,几十年的风烟散去,武则天成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一代女皇,而杨广则成了“好内远礼,逆天虐民”的隋炀帝。结局和曾经之间,该有多大的距离!
那幺,我呢?我知道,人生本来就是开放式结局,那曾经的因,其实没有必然的果。外在的环境总在改变,自己的理想也未必恆定吧。在执着与鼎新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取捨、怎样平衡呢?
当年,看冰心先生集龚自珍的诗句:“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真是羡煞。沧海横流,能让心定下来的力量,到底是什幺呢?是良知,是梦想,还是清风明月,右史左图?
五年,对人生而言,该是一个小段落了。在这个段落结束之后,我想稍事停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余地。或许,等再读几句书,想明白几个道理之后,我还会跳上这个或者那个讲台?毕竟,在我心里,一直迴蕩着古人的豪情:试上小红楼,论诗说剑;更尽一杯酒,举首高歌!
武则天曾经是泪眼婆娑的绝望尼姑,杨广曾经是气吞六合的风流天子。然而,几十年的风烟散去,武则天成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一代女皇,而杨广则成了“好内远礼,逆天虐民”的隋炀帝。结局和曾经之间,该有多大的距离!
那幺,我呢?我知道,人生本来就是开放式结局,那曾经的因,其实没有必然的果。外在的环境总在改变,自己的理想也未必恆定吧。在执着与鼎新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取捨、怎样平衡呢?
当年,看冰心先生集龚自珍的诗句:“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真是羡煞。沧海横流,能让心定下来的力量,到底是什幺呢?是良知,是梦想,还是清风明月,右史左图?
五年,对人生而言,该是一个小段落了。在这个段落结束之后,我想稍事停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余地。或许,等再读几句书,想明白几个道理之后,我还会跳上这个或者那个讲台?毕竟,在我心里,一直迴蕩着古人的豪情:试上小红楼,论诗说剑;更尽一杯酒,举首高歌!
图书序言
从这一百零三首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出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是怎样地热爱自己的有着悠久优秀文化的国家,热爱这国家里爱和平、爱民主的劳动人民,热爱这国家的雄伟美丽的山川。从这些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见了提灯顶罐、巾帔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上流汗辛苦的印度工人和农民;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印度音乐家;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以及热带地方的郁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得到那繁密的雨点,闻得到那浓郁的花香。
在我到过印度之后,我更深深地觉得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印度人民的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如鱼得水地生活在热爱韵律和诗歌的人民中间,他用人民自己生动朴素的语言,精炼成最清新最流利的诗歌,来唱出印度广大人民的悲哀与快乐,失意与希望,怀疑与信仰。因此他的诗在印度是“家弦户诵”,他永远生活在广大人民的口中。
这本诗集是从英文的译本转译的,既不能模拟出孟加拉原文富有音乐性的、有韵律的民歌形式,也没有能够传达出英译文的热烈美妙的诗情,在此,我要感谢在百忙中替我根据孟加拉原文作校阅的石素真女士,没有她,我是没有胆量来翻译的。
《吉檀迦利》译者序
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他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喷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儿童的喜爱。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海涛一样,蕩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
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的气味。他的人民热爱他所写的自然而真挚的诗歌。当农夫、渔民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地方,和着自己的劳动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欢乐和忧愁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词是哪一位诗人写的。
我最初选择他的《吉檀迦利》,只因为它是泰戈尔诗集中我最喜爱的一本,后来我才知道《吉檀迦利》也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从这本诗里,我游历了他的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他的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他的天真活泼的儿童。1953年以后,我多次到印度去,有机会看到了他所描写的一切,我彻底地承认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
泰戈尔的诗名远远超越了他的国界。我深感遗憾的是我没有学过富于音乐性的孟加拉语。我翻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都是从英文翻过来的——虽然这两本诗的英文,也是泰戈尔的手笔——我纵然尽上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传达出这些诗中的一点诗情和哲理,至于原文的音乐性就根本无从得到了。
我是那样地喜爱泰戈尔,我也到过孟加拉他的家,在他坐过的七叶树下站了许久,我还参观过他所创立的国际学校。但是,“室迩人远”,我从来没有拜见过他本人。1924年泰戈尔来到中国的时候,我还在美国求学。后来我听到一位招待他的人说,当他离开北京,走出寓所的时候,有人问他:“落下什幺东西没有(Anything left)?”他愀然地摇摇头说:“除了我的一颗心之外,我没有落下什幺东西了(Nothing but my heart)”。这是我间接听到的很动我心的话,多幺多情的一位老人啊!
现在是清晨八点钟,我案边窗台上花瓶里的玫瑰花,正不时地以沁人的香气来萦绕我的笔端。我相信,在这个时刻,这种环境为我译的泰戈尔诗作序,是最相宜的。
在我到过印度之后,我更深深地觉得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印度人民的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如鱼得水地生活在热爱韵律和诗歌的人民中间,他用人民自己生动朴素的语言,精炼成最清新最流利的诗歌,来唱出印度广大人民的悲哀与快乐,失意与希望,怀疑与信仰。因此他的诗在印度是“家弦户诵”,他永远生活在广大人民的口中。
这本诗集是从英文的译本转译的,既不能模拟出孟加拉原文富有音乐性的、有韵律的民歌形式,也没有能够传达出英译文的热烈美妙的诗情,在此,我要感谢在百忙中替我根据孟加拉原文作校阅的石素真女士,没有她,我是没有胆量来翻译的。
《吉檀迦利》译者序
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他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喷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儿童的喜爱。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海涛一样,蕩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
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的气味。他的人民热爱他所写的自然而真挚的诗歌。当农夫、渔民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地方,和着自己的劳动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欢乐和忧愁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词是哪一位诗人写的。
我最初选择他的《吉檀迦利》,只因为它是泰戈尔诗集中我最喜爱的一本,后来我才知道《吉檀迦利》也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从这本诗里,我游历了他的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他的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他的天真活泼的儿童。1953年以后,我多次到印度去,有机会看到了他所描写的一切,我彻底地承认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
泰戈尔的诗名远远超越了他的国界。我深感遗憾的是我没有学过富于音乐性的孟加拉语。我翻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都是从英文翻过来的——虽然这两本诗的英文,也是泰戈尔的手笔——我纵然尽上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传达出这些诗中的一点诗情和哲理,至于原文的音乐性就根本无从得到了。
我是那样地喜爱泰戈尔,我也到过孟加拉他的家,在他坐过的七叶树下站了许久,我还参观过他所创立的国际学校。但是,“室迩人远”,我从来没有拜见过他本人。1924年泰戈尔来到中国的时候,我还在美国求学。后来我听到一位招待他的人说,当他离开北京,走出寓所的时候,有人问他:“落下什幺东西没有(Anything left)?”他愀然地摇摇头说:“除了我的一颗心之外,我没有落下什幺东西了(Nothing but my heart)”。这是我间接听到的很动我心的话,多幺多情的一位老人啊!
现在是清晨八点钟,我案边窗台上花瓶里的玫瑰花,正不时地以沁人的香气来萦绕我的笔端。我相信,在这个时刻,这种环境为我译的泰戈尔诗作序,是最相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