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古代封建政权祭祀的神祇,后代朝廷国家。社稷臣,谓关係国家安危之重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社稷臣
- 拼音:shè jì chén
- 注音:ㄕㄜˋ ㄐㄧˋ ㄔㄣˊ
- 本义:指关係国家安危之重臣。
- 相关人物:孟子、晏子
- 典故出处:《孟子》
基本信息
词目:社稷臣
拼音:shè jì chén
注音:ㄕㄜˋ ㄐㄧˋ ㄔㄣˊ
详细解释
典源
语出《孟子》卷十三《尽心 上》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汉刘向《说苑》曰:社稷之臣能立社稷,辩上下之宜使得其理。
释义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后遂以”社稷臣“谓关係国家安危命运的朝廷重臣。
运用示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绛侯,即周勃。
唐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诗:“帝坐蓬莱殿,恩追社稷臣。”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朝野争夸社稷臣。”
相关人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採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着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範。《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彙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着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像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謚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晏王庙村)人,春秋时期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