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10-15 02:12:28) 百科综合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USST)是上海理工大学二级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材料学院秉承百年理工 “中西合璧的办学传统” 与 “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 ,践行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的校训,不断探索依託新材料产业行业,与产业发展互动,依託学校先进制造业学科群,与学科建设互动,依託若干创新团队,教学科研互动的内涵建设模式。努力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以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套用为学科特色的、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材料学院。

截止2018年,学院拥有“新能源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机电功能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工程学科“材料工程”二级专业硕士点,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USST
  • 类别:二级学院
  • 创办时间:2009年
  • 现任院长:黄爱军教授 
  • 重点学科:大飞机增材製造、新型炭材料、聚合物材料、材料成型与模具等
  • 主办期刊:《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 荣誉奖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
  •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80号上海理工大学材料楼及先进制造大楼

发展历程

2019年04月
陈爱英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关于纳米孪晶变形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材料学院举办“上海理工大学能源转换与储存材料学术论坛(2019);
材料学院与张家港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张家港市南丰镇三家单位的“红色引航校地合作”党建联盟签约暨校园引才计画启动仪式;
我校合作完成项目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校合作完成项目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9年03月
王现英教授获批“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计画项目;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材料学院聚合物基複合材料团队“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2018年10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接受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校考查;
2018年9月,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学科近11年被ESI系统收入论文684篇,累计被引用5390次,首次进入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前1%;
2018年8月,材料学院承办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创意大赛”决赛;
2018材料学院 聘任海外院士团队2018材料学院 聘任海外院士团队
2018年7月,材料学院主办的“上海市先进功能材料及製备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
2018年6月,杨俊和、王现英教授团队参赛项目“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量子点複合可见光催化材料”获中国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2018年3月,黄爱军教授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18年1月,材料学院刘平教授合作完成的“高强高导铜合金关键製备加工技术开发及套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8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吴鑫华,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美国科学院院士Rodney R. Boyer,美国工程院院士James C. Williams接受学院聘任,分别担任材料学院“增材製造国际实验室”主任和方向带头人,启动大飞机增材製造项目建设;
2017年6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韩国仁济大学代表团来院交流访问韩国仁济大学代表团来院交流访问
同月,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被爱思唯尔SciVal Spotlight纳入国际先进的特色研究方向;
2016年10月,材料学院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6年6月,青年教师李伟、朱敏分别入选校2016年度“青年教师培养志远计画、思学计画”;
2016年6月,余灯广研究员荣获校 “学术论文贡献奖”,发表了近30篇SCI,总影响因子接近100;
2016年4月,杨俊和教授再次当选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继2010年当选为第六届常务理事后,在本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第七届常务理事;
2015年12月,材料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材料学院一起成为四所上海市新材料协会理事会副会长单位高校;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2015年11月,材料学院和江苏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及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共同主办“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2015年10月,材料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模具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首届网际网路+模具高峰论”;
2014年9月,材料学院获批“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4年9月,郑时有博士获批2014年度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2014年5月,材料学院成立“机电材料与成型系、能源与环境材料系”;
材料学院聚合物基複合材料团队全体师生赴浙江大学学术交流材料学院聚合物基複合材料团队全体师生赴浙江大学学术交流
2014年3月,“金属基先进电力材料实验室”获批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
2013年11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画”;
2013年2月,朱钰方教授先后获批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和“上海市曙光计画”;
2012年10月,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会正式成立;
2011年11月,材料学院当选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2009年12月,赵斌副教授入选2010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画及2009年度上海市“曙光计画”;
2009年3月,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

学院背景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科专业发展起始于国立上海中法工学院“工模具”专业,其后根据国家学科专业名称调整和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先后开设过“材料成型与模具”、“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本专科专业, 并开展了研究生的培养。五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先后培养了材料成型与模具等专业人才约五千人。在上海乃至全国材料成型、模具行业具有一定影响。
中法工学院题词中法工学院题词
2009年4月,上海理工大学为适应国家和上海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发展需要,根据建设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布局要求,在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纳米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院初步组建了“电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微纳材料与器件、聚合物複合材料、功能碳材料、石墨烯材料、材料计算与模拟”等团队,团队带头人全部入选国家和上海市各种人才计画,团队成员60%来自海外。形成了“新能源材料、机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套用、高分子複合材料、微纳材料与器件力学、材料成型技术、材料设计与模拟”等特色学科方向。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将秉承百年理工“中西合璧的办学传统”与“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践行“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植根中华民族材料发展之沃土,融合西方材料研究与创新之精华。以“让每一个人成才”作为核心价值观,以“卓越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作为发展主题,以“聚人、用人、育人”作为发展主线,努力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以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套用为学科特色的材料学院。
新材料创新讲坛第100期成功举行新材料创新讲坛第100期成功举行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50人,研究生约180人。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增材製造技术、电功能材料、新型炭材料、聚合物複合材料、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微纳材料与器件、高性能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等。
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973、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支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5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多项,以及宝钢、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汽车集团、上海华谊集团等大企业项目数十项,年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在世界着名材料类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0多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40多项;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积体电路引线框架材料、高导电合金材料、石墨烯、纳米碳材料、胶黏剂材料等数十种材料产业化。
材料学院为学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三个高原学科建设提供学科方向支撑,并且在各学科年度考核中业绩突出,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大学材料学科联合申报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

学科平台建设

中央-地方共建航空複合材料试验教学平台
材料学院项目获中国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材料学院项目获中国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
教育部、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
上海市“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教委“先进电力材料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教委“金属基先进电力材料重点实验室”

社会组织职责

中国石墨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
中国热处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电工学会碳石墨材料分会理事
中国新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钢铁服务业行业协会
上海市聚氨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科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围绕材料领域学术前沿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功能材料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套用以及材料先进成形技术,形成五个特色学科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
1、新能源材料:基于原子、分子层次到巨观尺度材料物理化学性质及组成结构设计与控制研究,开展高效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器件设计、先进热管理材料及系统等研究。
2、电功能材料:着重将相变、电输运、塑性成形等理论套用于金属及合金的导电、力学等性能提升,发展新型导电功能材料,服务于积体电路等产业发展。
3、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开展 3D 列印组织修复材料製备新技术、医用钛合金等内置物材料物理化学改性及生物相容性、分子水平介孔纳米颗粒智慧型药物输送材料的设计及性能调控等研究。
4、环境材料化学 :用先进纳米材料製备技术设计合成水处理纤维膜/纳滤膜、高效吸附与敏感材料、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等环境功能材料,结合先进材料学研究手段揭示材料在环境中的迁移、降解、转化等物理化学机制。
5、材料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主要包括精密体积成形技术与装备、板管数控液压成形技术与装备和微成形技术与装备等研究。
本学科点现有指导教师 48 人,其中教授 12 名,博导 5 名,副教授 21 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47 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 35 人。有中央千人计画等国家级人才称号者 3 名,市级人才称号者 10 人。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0-120人。
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专业研究方向:
1、高性能金属材料及成型控制。与上海市支柱产业相呼应,着重研究以汽车、电站、船舶等支柱产业配套的高性能专用钢材等关键材料及先进加工成型技术,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材料成型与控制;特种钢研究;高性能铜及铜合金研究;医用钛合金研究等。
2018年上海市“先进功能材料及製备”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2018年上海市“先进功能材料及製备”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
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重点发展为战略性产业支撑的新材料,如为新能源器件、核电等国家战略产业配套的电池材料、先进涂层等。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新型炭材料;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LED相关材料;功能陶瓷;粉体成形技术等。
3、高性能複合材料工程。重点发展为商用飞机、高铁、风电等大项目服务的有机/无机複合材料。研究内容涉及:碳/玻璃纤维複合材料;环氧树脂複合材料;碳/碳複合材料;金属基複合材料;聚氨脂複合材料等。
新能源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主要研究方向:
1、能量转换材料及器件
聚焦太阳能、热能等的套用,研究基于光电、光热电、热电、压电等性能的新型能量转换材料的设计和构建规律,结合最新的纳米材料和薄膜製备技术,发现和研製出新型能源材料,并套用于高效太阳能光伏器件、热电器件、微纳能量转换器件等。研究和揭示能源转化材料的结构(晶体结构、缺陷结构、表面结构、显微结构)与质量、电荷和热输运性能的相互关係,为设计新材料和改进已有材料提供科学基础;研究材料製备过程中的基础物理化学问题,发展材料组成、结构、形状、尺寸精确可控的製备方法,研究低成本、自主智慧财产权创新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半导体热电转换材料,压电俘能、换能材料及器件,核能、风能大型装备中的关键材料研究,能量转换材料的理论研究等。
2、高效储能材料及器件
针对能量从产生到使用的中间环节,研究能量的有效储存方式和途径,重点研究电能的储存或转化存储一体化技术。围绕能源领域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支持方向,开展针对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领域的高效储能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发展新型的储能材料和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和技术,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器件,燃料电池相关材料,能量储存材料的理论研究等。
3、先进热管理材料与系统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代表团一行访问我院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代表团一行访问我院
本方向基于热力学基本原理、能量高效传递的传热学基础以及系统集成与最佳化技术,针对动力电池、电子元件、LED 器件等的安全散热方式、散热设备及所使用的材料,一方面从基本的分子结构特徵、材料基本热物性出发,开发新型热管理材料,研究材料的组分、结构、热容、比热导率、热阻抗、热膨胀係数等性能。另一方面依据传热学相关原理,对器件热管理系统结构进行最佳化。旨在通过热管理材料与系统的最佳化研究,改善散热性能,提高热安全性和器件的工作效率,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碳基複合导热材料及热结构设计,新型相变热管理材料,高效保温材料,热管理材料的热物性评价等。
机电功能材料二级学科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1、电功能材料
德国Zwick/Roell公司总裁Dr. Roell及管乐团一行访问我院德国Zwick/Roell公司总裁Dr. Roell及管乐团一行访问我院
该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高强度铜、铝合金的强化机理,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的导电机理、合金化机理等基础性科学问题;新型导电材料及製备技术;大规模积体电路用引线框架材料及加工技术;高速列车接触网导线材料、高压真空开关触头材料、弥散强化铜合金等高性能材料的设计及加工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2、低维智慧型材料与微机电系统
该方向主要研究与功能材料相关的:1)材料合成製备科学与技术;2)低维功能材料及器件先进表征手段;3)微纳能量转换与感测器件的设计製备及工程化套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通过对微纳材料及微器件的光机械性能、多场耦合和界面应变失配等关键力学问题的研究,实现微纳材料及器件的高敏感、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研製与工程化套用。
3、机电功能材料的模拟与设计
该方向主要研究与功能材料相关的模拟与设计,包括:
1)机电功能材料的模拟与设计;
2)材料成型加工与过程的设计。机电功能材料的模拟与设计主要研究机电功能材料的电、力学性能和结构的关係。探索同时满足电和力学性质要求的新材料和新工艺。材料成型加工与过程的设计主要研究塑性变形过程基本规律;塑性变形数值模拟基本理论;变形应力场、应变场、温度场的计算以及组织性能的控制等;研究模具设计加工专家系统、CAD /CAM/CAE一体化计算等。

课程项目建设

材料学院高度重视“精品本科”和“激励计画”的建设工作,希望通过精品和重点课程建设、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建设,提升材料学院整体课程建设水平;通过全英文示範课程的建设,提升我院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和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文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称号
负责人
1
Furnder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语课程
李生娟
2
Materials Selection and Design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语课程
何星
3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语课程
朱钰方
4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语课程
赵 斌
5
Materials Physics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语课程
修慧欣
6
Science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文课程
王现英
7
Material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语课程
邱汉迅
8
Failure Analysis of Materials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语课程
陈爱英
9
Fundamentals of Polymer Science
上海高校示範性全英语课程
邹 华
10
Materials Forming Processes, Machines and controls
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範性课程
陈泽中
11
Nanomaterials
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範性课程
郑时有

师资队伍建设

材料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实验中心教师6人,行政办公室人员3人,辅导员办公室4人,9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教授12人、博导7人。
材料学院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青年千人计画、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5人。中国工程院胡壮麒院士、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中国科学院王中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刘元方院士等一批世界着名材料学家任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
材料学院黄爱军院长材料学院黄爱军院长
名誉教授:胡壮麒(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元方(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余艾冰(澳大利亚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吴鑫华(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James C Williams(美国工程院院士),Rodney Boyer(美国金属学会院士)
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刘平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树林
中组部国家青年千人计画:黄爱军
全国优秀教师:杨俊和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王树林 刘平 杨俊和
中科院百人计画:智林杰 周兴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朱钰方
2019年材料学院教授名录2019年材料学院教授名录
上海千人计画:朱钰方
上海领军人才:杨俊和
上海东方学者:朱钰方 智林杰 赵永好 郑时有 郑广平(讲座)
邹华(青年) 王平(青年) 严雅(青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邱汉迅 朱钰方 刘轶 郑庆彬 郑时有 邹华 王平
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王现英 赵斌
上海市曙光学者:赵斌 朱钰方
上海市晨光计画:李伟 沈悦
博士生导师:刘平 杨俊和 朱钰方 余灯广 郑时有 郑学军 智林杰 周兴泰
兼职教授:徐建军 周兴泰 张彤
教授:刘平 黄爱军 杨俊和王霞 朱钰方 智林杰 王现英 赵斌 李伟 郑时有 陈爱英 薛裕华 余灯广

实验基地建设

材料学院实验室面积达3000多平米,建设有材料製备、性能测试、结构表征、表面精细修饰等高水平的专用仪器设备体系,设备总值7000万元年科研经费近千万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每年在世界着名材料类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50多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0多项。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积体电路引线框架材料、高导电合金材料、特种石墨材料、纳米碳材料、胶黏剂材料等数十种新材料产业化。
原子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实验室具体分布:
1、USST-ZWICK力学性能实验室
2、USST-PE材料化学组成与结构分析实验室
3、材料工程实验室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
4、聚合物性能实验室
5、材料表面精饰实验室
6、微纳分析实验室
7、显微分析实验室
8、透射电镜实验室

国际交流合作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美、德、英、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研究院保持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并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关係,为探索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多种类型的交流计画支持学生到海外高校学习和创新活动。
承办上海市先进材料大赛承办上海市先进材料大赛
学院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在不断提高基础教学质量的条件下,强化全英文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学生工作机制和体制,全面实行学士导师制,实现了在学业指导、创新活动、职业发展、毕业设计、研究生生源培育、就业推荐等方面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全程化的指导。除国家、上海市和学校奖学金外,还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过程中,设立了Zwick/Roell奖学金及大学生创新基金、PE奖学金及大学生创新基金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连续多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8%。60%的学生能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
石墨烯论坛石墨烯论坛
学院承办第三届上海市大学生先进材料创新创意大赛该大赛是上海市唯一项材料学科专业大学生创新竞赛,是上海市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的材料类赛事之一,旨在发现创新创业人才、发掘优秀创意项目、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引领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创新训练、创业实践。
学院与宝钢、上海华谊集团、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广泛的校企合作关係。

学生工作就业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有本科生530余人,研究生近560余人。学生工作办公室有专职思政辅导员3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建院初始,始终探索一条工程教育中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育人环路,实现双向的密切交流与协作机制,形成了极具学院特色的“六位一体”学士导师制,历经七年多的探索与积累,打破了传统的师与生的严格界限,实现了师生在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同时紧密联繫学院专业教师队伍,努力探索新的导师带班模式,即每位专业课老师都是学生导师,每位学生各个成长阶段总有专业教师悉心指导的新模式,形成课程学习、专业引导、创新活动、就业指导及岗位推荐、研究生生源培育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指导,努力打造学生工作特色品牌。
2016届材料学院研究生2016届材料学院研究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秉承“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本着“以学生为本,帮助每个学生早日成才”的宗旨,以“服务、管理、育人”为工作理念。在学院和学生工作部的领导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心理健康谘询、就业指导及学生日常工作管理等。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一直以学校提出的“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工作战略为引领,聚焦《中国製造2025》国家战略。充分挖掘和藉助各类资源,举办专场宣讲会、政策解读讲座、校友就业讲座等,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就业观念,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六位一体”的全员学士导师制模式的建设,在全院导师中形成“人人关注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同时依託材料类行业协会,举办行业协会专场就业洽谈会,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密切互动。

院徽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徽外圈为学院中文名称和上海理工大学英文缩写: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USST,院徽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英文名称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徽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徽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冯慧春
学院院长:黄爱军
学院副院长:朱钰方
党委副书记:蒲莹莹

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院长
冯慧春(2009-至今)
杨俊和(2009-2018)
黄爱军(2018-至今)
资料来源

学院地址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80号,上海理工大学1)材料楼,2)先进制造大楼10楼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地址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